✔ 最佳答案
慈悲喜捨,最早出自巴利聖典,就是距佛滅二百年的經典,相當於漢傳阿含經,但漢傳阿含經是佛滅五百年後,從梵文翻譯的經典。
慈是metta,巴利聖典中有一編經叫慈經,metta sutta,在南傳佛教國家,大部份修行人都要修慈經及慈心禪,以增長慈心,及發放慈心,使眾生歡喜。
悲是karuna, 其中有一編經文的一句是這樣的,聖潔的佛陀,悲心大似海。修慈心的人自然會有悲心,大乘佛教的大悲咒是悲心的另一種修持方法。
喜心是mudita,這個喜不是自己歡喜或自己有緣學法而生歡喜,不是這個心,而是隨喜他人快樂,隨喜他人佈施等的隨喜心。
捨心是upekha,捨心也即是平靜心。
慈悲喜捨,也叫四無量心,不是大乘佛教獨有,而是佛教的基石,早在巴利聖典已記載。在原始佛教或南傳佛教,是要去修的,也有方法去修,因此南傳佛教的國家大部份人民是佛教徒,對比中國自稱大乘佛教,佛教徒人口佔幾多?
現代佛教慈濟行八正道,行四無量心,實修實證,連基督徒、天主教徒及回教徒都護持慈濟,全球百萬慈濟菩薩,共行菩薩道,教富濟貧,拔苦與樂。
正正因為印順導師大力推廣阿含經。使慈悲喜捨能在大乘佛教落實到行動,而非得過講字。另一佛教團體是國際佛光山,也將慈悲喜捨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動。
六祖大師所言,見聞傳誦是小乘,依法修行是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