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之亂」

2007-06-14 9:44 pm
8. 下列哪一項是「黃巾之亂」的直接影響?
A. 東漢滅亡 B. 州牧割據 C. 外患加劇 D. 朝廷振作

回答 (12)

2007-06-14 9:49 pm
✔ 最佳答案
B. 州牧割據
為了鎮壓黃巾之亂,漢王室不得不借重地方勢力。朝廷急召各地義勇軍平定黃巾之亂,初平三年(192),曹操自任兗州牧,平定青州黃巾軍,收三十萬黃巾軍,編為「青州兵」。其它如孫堅、劉備、關羽、張飛……等名將都在當時發揮一定的戰力。黃巾民變是促使東漢解體的導火線,東漢政權從此一蹶不振。黃巾之亂平定後,平亂有功者得到不少政治資本,甚或擁兵自重,中國從此進入逐鹿中原,群雄爭霸的時代。
2007-06-16 6:37 pm
一定係 B
C & D 係冇可能
a 係間接影響
2007-06-16 1:39 am
B. 州牧割據 ,在組成三十六方、確定起義日期上,張角的確為黃巾軍起了帶頭作用,但後來卻失去了這種有計劃性的行動。他們並沒有統一的指揮,張角雖是太平道的領導,卻只在冀州轉戰,沒有為其他軍團作調控,沒有同一目標,只是佔地死守或到處搶劫。加上當友方有難時,各軍都不會相救,漢軍就用此一個一個擊破。雖然黃巾起義,令天下震動,但因這些原因,黃巾軍未能成就推翻漢室的事業。

並且黃巾之亂對於東漢末年的政局影響,由於盡快平定戰事,因此中央下放軍權至地方,使得黃巾之亂無法快速的蔓延至全國,減緩了東漢覆亡的時機。但是卻造成了地方輕視中央,使得具有野心的將領或是官員,藉著在黃巾之亂的兵力割據地方,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揭開序幕,並為了三國分立種下遠因。
2007-06-15 4:21 am
B. 州牧割據或A. 東漢滅亡
因為在「黃巾之亂」裡,出了很多位英雄,如劉備﹑曹操﹑孫氏家族(孫堅﹑孫策和孫權)等這些三國始作俑者,另外還有袁紹﹑劉焉等英雄。由於他們對討伐黃巾賊有功,朝廷需要分封土地給這些功臣,所以會導致州牧割據。另外,也引來董卓這個亂國之賊,差點兒還亡國,正正顯示了東漢朝廷的無能,所以人民需要一個改變時勢的英雄,也導致劉備﹑曹操﹑孫氏家族這些有才能的英雄出現,所謂:「時勢造英雄。」,加速東漢的滅亡。
參考: 自己
2007-06-14 10:59 pm
B州牧割據
184年(甲子年),張角相約信眾在3月5日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興兵反漢;「蒼天」是指東漢,「黃天」指的就是太平道,而且根據五德始終說的推測,漢為火德,火生土,而土為黃色,所以眾信徒都頭綁黃巾為記號,象徵要取代腐敗的東漢。張角一面派人在政府機關門上寫上「甲子」二字為記認,另一方面派馬元義到荊州、揚州召集數萬人到鄴準備,又數次到洛陽勾結宦官封胥、徐奉,想要裡應外合。

可是在起義前一個月,張角一名叫做唐周的門徒告密,供出京師的內應馬元義,馬元義被車裂,官兵大力逮殺信奉太平道信徒,誅連千餘人,並且下令冀州追捕張角。由於事出突然,張角被迫提前一個月在二月發難,史稱黃巾起義或黃巾之亂,因為起義者頭綁黃巾,所以被稱為「黃巾」或「蛾賊」,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張梁分別為「地公將軍」、「人公將軍」在北方冀州一帶起事。他們燒毀官府、殺害吏士、四處劫掠,一個月內,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發生戰事,黃巾軍勢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動京都。

為了鎮壓平亂,於188年3月,靈帝接受太常劉焉的建議,將部份刺史改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擔任,讓其擁有地方軍、政之權,以便加強地方政權的實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進剿黃巾餘部。而正因漢靈帝下放權力,助長地方軍擁兵自重,各群雄互相攻擊,逐鹿中原,甚至東漢皇帝在軍閥手中如同無物,所以黃巾民變是促使東漢滅亡的導火線,也是三國時代的序幕。雖然如此,亂事仍造就了大赦黨人,令許多文人、官吏得以重新受任。
2007-06-14 10:23 pm
D. 朝廷振作 ,東漢中期以後,由於君主早年繼位,因此外戚宦官長期鬥爭,政治已經敗壞,
人心怨憤。東漢安帝以後連年天災,水利失修,農村經濟衰退,人民生活相當痛苦,社會已出現動盪不安現象,野心家於是借宗教迷惑人心,加以煸動。東漢靈帝時,終於演變成「黃巾之亂」。
參考: 中國歷史
2007-06-14 10:00 pm
B. 州牧割據
因為「黃巾之亂」,所以朝廷設立州牧,重交咗最重要嘅兵權比佢地,結果搞到州牧割據,然後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魏,東漢先滅亡。
參考: me
2007-06-14 9:58 pm
The answer is B.





黃巾民變

黃巾之亂也稱黃巾起義,是中國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起義,發生在184年由張角等人領導的黃巾軍叛亂,


過程

太平道
東漢末年,因朝廷和地方政令混亂不堪,農民生活困苦。有見及此,張角、張梁、張寶兄弟三人於魏郡,用法術、咒語到處為人醫病,許多生病的百姓喝下他的符水後,都不藥而癒,張角被百姓奉為活神仙,張角又派出八使到外傳教。因此,追隨的信徒愈來愈多,甚至高達數十萬人,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大州,幾乎佔了當時全國的四分之三。許多人為了投奔張角,不惜變賣家產,千里迢迢,爭先恐後,沿徒擠得水洩不通,據說半途被踩死就有萬多人。
張角在民間活動十多年,有三、四十萬人加入,張角見信徒漸多,便創建了「黃天泰平」,又稱「太平道」管理信徒,自稱「大賢良師」,他把勢力範圍分三十六區,稱為「方」,大方一萬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推一個領袖,全由張角控制,反抗漢室之聲日盛,不過信眾中不乏豪強、官員、宦官等,所以漢室並未多加理會。

黃巾起義
184年(甲子年),張角相約信眾在3月5日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興兵反漢;「蒼天」是指東漢,「黃天」指的就是太平道,而且根據五德始終說的推測,漢為火德,火生土,而土為黃色,所以眾信徒都頭綁黃巾為記號,象徵要取代腐敗的東漢。張角一面派人在政府機關門上寫上「甲子」二字為記認,另一方面派馬元義到荊州、揚州召集數萬人到鄴準備,又數次到洛陽勾結宦官封胥、徐奉,想要裡應外合。
可是在起義前一個月,張角一名叫做唐周的門徒告密,供出京師的內應馬元義,馬元義被車裂,官兵大力逮殺信奉太平道信徒,誅連千餘人,並且下令冀州追捕張角。由於事出突然,張角被迫提前一個月在二月發難,史稱黃巾起義或黃巾之亂,因為起義者頭綁黃巾,所以被稱為「黃巾」或「蛾賊」,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張梁分別為「地公將軍」、「人公將軍」在北方冀州一帶起事。他們燒毀官府、殺害吏士、四處劫掠,一個月內,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發生戰事,黃巾軍勢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動京都。

漢室部署
漢靈帝見太平道如此厲害,慌忙於3月戊申日以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五營士屯於都亭,整點武器,鎮守京師;又自函谷關、大谷、廣城、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等各京都關口,設置都尉駐防;下詔各地嚴防,命各州郡準備作戰、訓練士兵、整點武器、召集義軍,如劉備就受到商人張世平、蘇雙資助組織起義軍投靠校尉鄒靖討賊立功。
皇甫嵩上諫要求解除黨禁,拿出皇宮錢財及西園良馬贈給軍士,提升士氣,而呂彊又對靈帝上言:「黨錮久積,若與黃巾合謀,悔之無救。(黨錮之禍積怨日久,若果與黃巾合謀,恐怕已經無救了。)」漢靈帝接納提案,在壬子日大赦黨人,發還各徙徒,要求各公卿捐出馬、弩,推舉眾將領的子孫及民間有深明戰略的人到公車署接受面試。
而另一方面又發精兵鎮壓各地亂事:盧植領副將宗員率北軍五校士負責北方戰線,與張角主力周旋;皇甫嵩及朱雋各領一軍,控制五校、三河騎士及剛募來的精兵勇士共四萬多人,討伐穎川一帶的黃巾軍,朱雋又又上表召募下邳的孫堅為佐軍司馬,帶同鄉里少年及募得各商旅和淮水、泗水精兵,共千多人出發與朱雋軍連軍。庚子日,張曼成攻殺南陽郡守褚貢,響應張角。
漢軍在首戰並未得利,於4月,朱雋軍就被黃巾波才所敗而撤退,皇甫嵩唯有與他一起進駐長社防守,被波才率大軍圍城,漢軍人少,士氣低落。又汝南黃巾軍在邵陵打敗太守趙謙,廣陽黃巾軍殺死幽州刺史郭勳及太守劉衛,黃巾軍並未因漢室的動作而有敗退的跡象。

反撃戰
5月,京師見皇甫嵩被圍,派曹操率軍救援。不過援軍未到時,皇甫嵩已心生一計,在傍晚時份吹起大風,皇甫嵩命士兵手持火把暗暗出城,利用黃巾軍營寨周圍的雜草,用火攻大破敵人,大呼進攻,城上亦舉出火把響應,皇甫嵩以鼓助戰,衝入敵陣,黃巾軍大亂,四處奔走。又遇上曹操的援軍,被皇甫嵩、朱雋和曹操三面夾擊,斬殺數萬人,漢軍大勝。
6月,南陽太守秦頡與張曼成戰鬥,斬殺了張曼成。黃巾軍便改以趙弘為帥,以十多萬人佔據宛城。而皇甫嵩與朱雋軍繼續進擊汝南、陳國的黃巾,追擊波才到陽翟,最後在西華大敗彭脫,餘軍想逃到宛城,但孫堅登城先入,眾人蟻附般推進,大破敵軍,成功討平豫州一帶的黃巾軍。另一方面,盧植數戰間大破張角,斬殺萬多人。
張角唯有撤到廣宗,盧植建築攔擋、挖掘壕溝,製造雲梯,將可攻下城池。正值靈帝派左豐視察軍情,有人勸盧植賄賂左豐,但盧植不肯,左豐便向靈帝誣告盧植作戰不力。靈帝大怒,用囚車徵盧植回京。京師唯有下詔再重新調整:皇甫嵩北上東郡;朱雋則攻南陽的趙弘;而以董卓代替盧植。而同樣宗教形式的五斗米道在巴郡叛變,領導人「五斗米師」張修攻打郡縣,但未受到漢室重視。

剿滅餘敵
朱雋與荊州刺史徐璆及秦頡共一萬八千兵圍攻趙弘,但6月至8月也不能攻克,京師有奏議徵朱雋回師,幸而張溫上表說情,靈帝才不行。但朱雋仍急攻趙弘,趙弘被殺,由韓忠代替。朱雋又因兵少不敵,便擴大防圍、建築陣壘,堆砌土山觀望城內。朱雋軍鳴鼓攻打西南,黃巾軍被引開,朱雋則親率五千精兵掩殺東北,偷襲敵人後方,攻入城池,韓忠唯有退保內城。
黃巾軍受挫,士氣低迷,向漢軍乞降。張超、徐璆和秦頡都認為可以接受,但朱雋認為如接受的話,會給百姓有利為賊,無利乞降的錯誤觀念,便不接受並急攻敵軍,可是數戰也不能攻克,朱雋登上土山觀望黃巾軍,明白黃巾軍沒有退路,而盡力一戰,所以未能攻克。朱雋便解開圍軍,韓忠果然出戰,被朱雋大破,朱雋向北追擊韓忠數十里,斬殺萬多人,韓忠投降,秦頡一向與韓忠不和,便將他殺死。這舉動反令黃巾軍不安,又推孫夏為帥屯兵宛中城。朱雋再次急攻,於11月癸巳日,孫夏敗走,漢軍追至西鄂精山,又被大破,斬殺孫夏及萬多人,黃巾軍解散,平定宛城一帶。185年春天,班師回京。
另一方面,於8月皇甫嵩到達東郡倉亭,大破、生擒卜己,斬殺七千多人。而董卓進攻張角不成功,無功而還,便在乙巳日要求皇甫嵩繼續北上。不過,張角已經病死,在10月於廣宗便和張梁戰鬥,張梁軍強,於首戰不能攻克。在明日,皇甫嵩閉營與士兵休息,另一方面派人觀察敵軍舉動,黃巾軍戰意稍為鬆懈,皇甫嵩便乘夜率兵,在黎明時份突襲敵陣,戰至下午,成功大破敵軍,斬殺張梁及三萬多人,於逃走到河堤時溺死的也有五萬多人,焚燒車輜三萬多輛,虜獲人數甚多。而張角則被破棺戮屍,運首級回京師。11月,皇甫嵩與鉅鹿太守郭典攻打下曲陽,成功斬殺張寶,俘虜十多萬人。黃巾之亂平息。


結果

亂事雖被平息,但漢室威信遇上一次嚴重的打擊,但漢靈帝沒有改革,反而繼續享樂。於各地還不斷發生小形叛亂,產生許多分散的勢力,如黑山、白波、黃龍、左校、牛角、五鹿、羝根、李大目、左髭丈八、苦蝤、劉石、平漢、大洪、白繞、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飛燕、白爵、楊鳳、于毒等,勢力小的也有數千人,勢力大的甚至有百萬人,如張燕的黑山賊。

188年,黃巾軍再次發生起義,黃巾余部紛紛起事。2月,郭太等於西河白波谷起事,攻略太原郡、河東郡等地。4月,汝南郡葛陂黃巾軍再起,攻沒郡縣。10月,青州、徐州黃巾軍又起,攻略郡縣。11月,漢廷派遣鮑鴻進討聲勢最大的葛陂黃巾,雙方大戰於葛陂,鮑鴻軍敗。黃巾各部此伏彼起,聲勢雖然沒有第一次黃巾之亂般盛,但卻令漢室十分頭痛。

為了鎮壓平亂,於188年3月,靈帝接受太常劉焉的建議,將部份刺史改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擔任,讓其擁有地方軍、政之權,以便加強地方政權的實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進剿黃巾餘部。而正因漢靈帝下放權力,助長地方軍擁兵自重,各群雄互相攻擊,逐鹿中原,甚至東漢皇帝在軍閥手中如同無物,所以黃巾民變是促使東漢滅亡的導火線,也是三國時代的序幕。雖然如此,亂事仍造就了大赦黨人,令許多文人、官吏得以重新受任。


點評

在組成三十六方、確定起義日期上,張角的確為黃巾軍起了帶頭作用,但後來卻失去了這種有計劃性的行動。他們並沒有統一的指揮,張角雖是太平道的領導,卻只在冀州轉戰,沒有為其他軍團作調控,沒有同一目標,只是佔地死守或到處搶劫。加上當友方有難時,各軍都不會相救,漢軍就用此一個一個擊破。雖然黃巾起義,令天下震動,但因這些原因,黃巾軍未能成就推翻漢室的事業。

並且黃巾之亂對於東漢末年的政局影響,由於盡快平定戰事,因此中央下放軍權至地方,使得黃巾之亂無法快速的蔓延至全國,減緩了東漢覆亡的時機。但是卻造成了地方輕視中央,使得具有野心的將領或是官員,藉著在黃巾之亂的兵力割據地方,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揭開序幕,並為了三國分立種下遠因。


重要參戰人物

● 太平道
  ● 張角(病死)
    ● 張梁(被殺)
    ● 張寶(被殺)
    ● 張曼成(被殺)
    ● 波才(被殺)
    ● 彭脫(被殺)
    ● 馬元義(被殺)
    ● 趙弘(被殺)
    ● 韓忠(被殺)
    ● 孫夏(被殺)
    ● 卜巳(被擒)

● 東漢
  ● 皇甫嵩
  ● 朱儁
    ● 孫堅
  ● 曹操
  ● 盧植(被朝廷撤換)
  ● 董卓
  ● 鄒靖
    ● 劉備
參考: 維基百科
2007-06-14 9:54 pm
應該係C. 外患加劇
2007-06-14 9:50 pm
[編輯] 過程

[編輯] 太平道
主條目:太平道
東漢末年,因朝廷和地方政令混亂不堪,農民生活困苦。有見及此,張角、張梁、張寶兄弟三人於魏郡,用法術、咒語到處為人醫病,許多生病的百姓喝下他的符水後,都不藥而癒,張角被百姓奉為活神仙,張角又派出八使到外傳教。因此,追隨的信徒愈來愈多,甚至高達數十萬人,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大州,幾乎佔了當時全國的四分之三。許多人為了投奔張角,不惜變賣家產,千里迢迢,爭先恐後,沿徒擠得水洩不通,據說半途被踩死就有萬多人。

張角在民間活動十多年,有三、四十萬人加入,張角見信徒漸多,便創建了「黃天泰平」,又稱「太平道」管理信徒,自稱「大賢良師」,他把勢力範圍分三十六區,稱為「方」,大方一萬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推一個領袖,全由張角控制,反抗漢室之聲日盛,不過信眾中不乏豪強、官員、宦官等,所以漢室並未多加理會。


[編輯] 黃巾起義
184年(甲子年),張角相約信眾在3月5日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興兵反漢;「蒼天」是指東漢,「黃天」指的就是太平道,而且根據五德始終說的推測,漢為火德,火生土,而土為黃色,所以眾信徒都頭綁黃巾為記號,象徵要取代腐敗的東漢。張角一面派人在政府機關門上寫上「甲子」二字為記認,另一方面派馬元義到荊州、揚州召集數萬人到鄴準備,又數次到洛陽勾結宦官封胥、徐奉,想要裡應外合。

可是在起義前一個月,張角一名叫做唐周的門徒告密,供出京師的內應馬元義,馬元義被車裂,官兵大力逮殺信奉太平道信徒,誅連千餘人,並且下令冀州追捕張角。由於事出突然,張角被迫提前一個月在二月發難,史稱黃巾起義或黃巾之亂,因為起義者頭綁黃巾,所以被稱為「黃巾」或「蛾賊」,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張梁分別為「地公將軍」、「人公將軍」在北方冀州一帶起事。他們燒毀官府、殺害吏士、四處劫掠,一個月內,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發生戰事,黃巾軍勢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動京都。


[編輯] 漢室部署
漢靈帝見太平道如此厲害,慌忙於3月戊申日以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五營士屯於都亭,整點武器,鎮守京師;又自函谷關、大谷、廣城、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等各京都關口,設置都尉駐防;下詔各地嚴防,命各州郡準備作戰、訓練士兵、整點武器、召集義軍,如劉備就受到商人張世平、蘇雙資助組織起義軍投靠校尉鄒靖討賊立功。

皇甫嵩上諫要求解除黨禁,拿出皇宮錢財及西園良馬贈給軍士,提升士氣,而呂彊又對靈帝上言:「黨錮久積,若與黃巾合謀,悔之無救。(黨錮之禍積怨日久,若果與黃巾合謀,恐怕已經無救了。)」漢靈帝接納提案,在壬子日大赦黨人,發還各徙徒,要求各公卿捐出馬、弩,推舉眾將領的子孫及民間有深明戰略的人到公車署接受面試。

而另一方面又發精兵鎮壓各地亂事:盧植領副將宗員率北軍五校士負責北方戰線,與張角主力周旋;皇甫嵩及朱雋各領一軍,控制五校、三河騎士及剛募來的精兵勇士共四萬多人,討伐穎川一帶的黃巾軍,朱雋又又上表召募下邳的孫堅為佐軍司馬,帶同鄉里少年及募得各商旅和淮水、泗水精兵,共千多人出發與朱雋軍連軍。庚子日,張曼成攻殺南陽郡守褚貢,響應張角。

漢軍在首戰並未得利,於4月,朱雋軍就被黃巾波才所敗而撤退,皇甫嵩唯有與他一起進駐長社防守,被波才率大軍圍城,漢軍人少,士氣低落。又汝南黃巾軍在邵陵打敗太守趙謙,廣陽黃巾軍殺死幽州刺史郭勳及太守劉衛,黃巾軍並未因漢室的動作而有敗退的跡象。


[編輯] 反撃戰
5月,京師見皇甫嵩被圍,派曹操率軍救援。不過援軍未到時,皇甫嵩已心生一計,在傍晚時份吹起大風,皇甫嵩命士兵手持火把暗暗出城,利用黃巾軍營寨周圍的雜草,用火攻大破敵人,大呼進攻,城上亦舉出火把響應,皇甫嵩以鼓助戰,衝入敵陣,黃巾軍大亂,四處奔走。又遇上曹操的援軍,被皇甫嵩、朱雋和曹操三面夾擊,斬殺數萬人,漢軍大勝。

6月,南陽太守秦頡與張曼成戰鬥,斬殺了張曼成。黃巾軍便改以趙弘為帥,以十多萬人佔據宛城。而皇甫嵩與朱雋軍繼續進擊汝南、陳國的黃巾,追擊波才到陽翟,最後在西華大敗彭脫,餘軍想逃到宛城,但孫堅登城先入,眾人蟻附般推進,大破敵軍,成功討平豫州一帶的黃巾軍。另一方面,盧植數戰間大破張角,斬殺萬多人。

張角唯有撤到廣宗,盧植建築攔擋、挖掘壕溝,製造雲梯,將可攻下城池。正值靈帝派左豐視察軍情,有人勸盧植賄賂左豐,但盧植不肯,左豐便向靈帝誣告盧植作戰不力。靈帝大怒,用囚車徵盧植回京。京師唯有下詔再重新調整:皇甫嵩北上東郡;朱雋則攻南陽的趙弘;而以董卓代替盧植。而同樣宗教形式的五斗米道在巴郡叛變,領導人「五斗米師」張修攻打郡縣,但未受到漢室重視。


[編輯] 剿滅餘敵
朱雋與荊州刺史徐璆及秦頡共一萬八千兵圍攻趙弘,但6月至8月也不能攻克,京師有奏議徵朱雋回師,幸而張溫上表說情,靈帝才不行。但朱雋仍急攻趙弘,趙弘被殺,由韓忠代替。朱雋又因兵少不敵,便擴大防圍、建築陣壘,堆砌土山觀望城內。朱雋軍鳴鼓攻打西南,黃巾軍被引開,朱雋則親率五千精兵掩殺東北,偷襲敵人後方,攻入城池,韓忠唯有退保內城。

黃巾軍受挫,士氣低迷,向漢軍乞降。張超、徐璆和秦頡都認為可以接受,但朱雋認為如接受的話,會給百姓有利為賊,無利乞降的錯誤觀念,便不接受並急攻敵軍,可是數戰也不能攻克,朱雋登上土山觀望黃巾軍,明白黃巾軍沒有退路,而盡力一戰,所以未能攻克。朱雋便解開圍軍,韓忠果然出戰,被朱雋大破,朱雋向北追擊韓忠數十里,斬殺萬多人,韓忠投降,秦頡一向與韓忠不和,便將他殺死。這舉動反令黃巾軍不安,又推孫夏為帥屯兵宛中城。朱雋再次急攻,於11月癸巳日,孫夏敗走,漢軍追至西鄂精山,又被大破,斬殺孫夏及萬多人,黃巾軍解散,平定宛城一帶。185年春天,班師回京。

另一方面,於8月皇甫嵩到達東郡倉亭,大破、生擒卜己,斬殺七千多人。而董卓進攻張角不成功,無功而還,便在乙巳日要求皇甫嵩繼續北上。不過,張角已經病死,在10月於廣宗便和張梁戰鬥,張梁軍強,於首戰不能攻克。在明日,皇甫嵩閉營與士兵休息,另一方面派人觀察敵軍舉動,黃巾軍戰意稍為鬆懈,皇甫嵩便乘夜率兵,在黎明時份突襲敵陣,戰至下午,成功大破敵軍,斬殺張梁及三萬多人,於逃走到河堤時溺死的也有五萬多人,焚燒車輜三萬多輛,虜獲人數甚多。而張角則被破棺戮屍,運首級回京師。11月,皇甫嵩與鉅鹿太守郭典攻打下曲陽,成功斬殺張寶,俘虜十多萬人。黃巾之亂平息。


[編輯] 結果
亂事雖被平息,但漢室威信遇上一次嚴重的打擊,但漢靈帝沒有改革,反而繼續享樂。於各地還不斷發生小形叛亂,產生許多分散的勢力,如黑山、白波、黃龍、左校、牛角、五鹿、羝根、李大目、左髭丈八、苦蝤、劉石、平漢、大洪、白繞、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飛燕、白爵、楊鳳、于毒等,勢力小的也有數千人,勢力大的甚至有百萬人,如張燕的黑山賊。

188年,黃巾軍再次發生起義,黃巾余部紛紛起事。2月,郭太等於西河白波谷起事,攻略太原郡、河東郡等地。4月,汝南郡葛陂黃巾軍再起,攻沒郡縣。10月,青州、徐州黃巾軍又起,攻略郡縣。11月,漢廷派遣鮑鴻進討聲勢最大的葛陂黃巾,雙方大戰於葛陂,鮑鴻軍敗。黃巾各部此伏彼起,聲勢雖然沒有第一次黃巾之亂般盛,但卻令漢室十分頭痛。

為了鎮壓平亂,於188年3月,靈帝接受太常劉焉的建議,將部份刺史改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擔任,讓其擁有地方軍、政之權,以便加強地方政權的實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進剿黃巾餘部。而正因漢靈帝下放權力,助長地方軍擁兵自重,各群雄互相攻擊,逐鹿中原,甚至東漢皇帝在軍閥手中如同無物,所以黃巾民變是促使東漢滅亡的導火線,也是三國時代的序幕。雖然如此,亂事仍造就了大赦黨人,令許多文人、官吏得以重新受任。


[編輯] 點評
在組成三十六方、確定起義日期上,張角的確為黃巾軍起了帶頭作用,但後來卻失去了這種有計劃性的行動。他們並沒有統一的指揮,張角雖是太平道的領導,卻只在冀州轉戰,沒有為其他軍團作調控,沒有同一目標,只是佔地死守或到處搶劫。加上當友方有難時,各軍都不會相救,漢軍就用此一個一個擊破。雖然黃巾起義,令天下震動,但因這些原因,黃巾軍未能成就推翻漢室的事業。

並且黃巾之亂對於東漢末年的政局影響,由於盡快平定戰事,因此中央下放軍權至地方,使得黃巾之亂無法快速的蔓延至全國,減緩了東漢覆亡的時機。但是卻造成了地方輕視中央,使得具有野心的將領或是官員,藉著在黃巾之亂的兵力割據地方,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揭開序幕,並為了三國分立種下遠因。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37: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14000051KK0164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