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綠色企業????

2007-06-14 5:00 am
我想知道個詳細既解釋,
最好有中文同埋英文既答案,
唔該晒!

回答 (1)

2007-06-14 5:21 am
✔ 最佳答案
綠色企業
  七○年代起,世界人口快速成長,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口逐漸集中都市發展,雖然各國的經濟水準都因此持續提高,但族群所得貧富差距日漸加大,富人為達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出口闊氣為求方便的消費型態,與窮人為求生存而過度採收、放牧或濫用資源,都在在的影響我們的生活環境(阮國棟、簡慧貞,1995)。
  故自一九七○年起,人們注重生活品質的看法開始逐漸萌芽,不但在生態學的研究上有所成就,更因此掀起了一波波環保浪潮(Cairncrss,1991;徐炳勳,1992;黃俊英,1994),有關溫室效應、臭氧層破洞、空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化學蟲劑污染、噪音污染、視覺污染、臭味污染、酸雨、野生動物之保護、雨林之濫墾、水資源枯竭等之環境與生態的議題,都較以往更為大眾所關心。
  上述環保的議題浮現社會後,對企業組織來說無異是一大衝擊。企業組織與社會大眾在環保的問題上宛如進行一場拔河,社會大眾認為以前犧牲環境品質造就企業的發展已不再可行,期望更嚴格的環保標準來捍衛自己的生活環境;但企業則擔心更嚴格的環保標準將造成企業成本負擔,競爭力下降;在社會大眾與經濟成長間,我們可以發現連政府都無法決定競賽的輸贏。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聲音不斷的被提起,國際標準組織(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繼推出ISO 9000品質管理與政策實體規範制度後,即將在今年(一九九六年)六月間出爐的ISO 14000國際環境管理標準,以具體條文要求企業組織遵行環保。由於國貿局估計日後實施這套規範的國家,佔臺灣對外貿易額的五成以上,所以這雖是一套自願性的規範,但因為臺灣不是世界各種環保國際組織的會員國,一旦各國以 ISO 14000為談判籌碼進行交易,臺灣將遭受嚴重打擊;因此臺灣廠商應警覺並依照草案提前推動此一標準。
  現今我們應該了解:在全球競爭的環境中,臺灣這一個資源並不豐富的海島型國家,以往經過一番努力後,工業發展突飛猛進,犧牲環境贏得了大筆外匯,但現在面對全球環境競爭漸趨激烈,而國內環保意識逐漸高漲,企業不能再只是打個人戰,必須以利益關係人 (Stakeholder)的觀點來考慮各項管理,即以『綠色管理』(Green Management)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Hopfenbeck,1993;Taylor,1992;黃俊英,1994)。

企業社會責任與綠色管理

  在這個資訊日漸開放,人們意識形態逐漸改變的環境中,現在的企業組織有別於傳統的企業,已不能視企業為封閉的組織,應該重視本身與環境的互動,與價值鍊(value chain)中的各活動參與者建立密切的連結關(Linkage)(吳思華,1991),使企業在得到合理的利潤同時保有高品質的生活,藉以達成綠色環境的目標。
  企業與各環境成員的連結關係(圖一)因成員的身分不同而不同,其中企業組織原本與環保人員、社區鄰居為散漫性連結,為因應最近環保意識高漲,其連結關係已日趨緊密。
  再就企業社會責任面來看,企業社會責任包含四種層面(蔡明興,1988):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自裁責任,其演化的階段詳見(圖二),可見社會大眾要求企業所負的社會責任已逐漸由提供就業的經濟責任,轉移至對環境的倫理責任,與自願執行的自裁責任,企業組織的策略目標也由傳統追求利潤極大化,轉移至賺取合理利潤並提供社區或社會良好的生活品質,這正可呼應企業組織與社區民眾、環保人士的連結日趨緊密。


企業公共關係方面

  企業組織與社區之關係既已從散漫性聯結趨向緊密性關係,所以平常應多與社區民眾互動,做好敦親睦鄰的工作;茲將具體作法敘述如下:

捐贈部份利潤回饋社區,協助社區建立綠色環境。
舉辦社區民眾參觀工廠活動,讓民眾充份瞭解產品製造過程,簡少其對污染的疑慮。
贊助社區民眾活動,如慢跑、寫生等等。

  總之,企業應揚棄只是被動的遵守法令規章,盡量主動創新朝向環境、資源及產品全方位綠色管理模式。永續發展、潔淨技術、綠色產品等時髦名詞,說來好聽,但行之不易,暨需好的規劃,又需人力與財力,才能保護環境品質又能創新技術,產品也能維持市場競爭力。

結語

  企業向來多是污染的製造商,從原料、製程到產品,所隱藏的現象如今都必須一一清除。氧氣碳化物 (CFC) 的管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管制,到ISO 14000環保品質標準的設定等等,綠色經營已成為企業無可逃避的責任。企業除了商品經營之外,企業必需做『社區經營』,耕耘商圈、耕耘消費圈,並建立區域合作分工共識。
  未來趨勢將追求『永續式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一改單線式生產,不論資源、體系、廢棄物都應為循環式,不斷再利用。許多人都說下回合世界貿易談判,就叫『綠色回合』 (The Green Round) 。
  可見從世界到臺灣,一股環保新浪潮正撲面而來。不同於過去區域居民的抗爭,這次是國際的壓力;不同於過去的被動增加成本的負擔,如今臺灣廠商需主動的提昇競爭力。
  再加上,巴賽爾公約從一九九七年起,簽約國協間跨國環境間的廢棄物運送,將受到管制,而資源匱乏的台灣,一半以上的工廠都是用廢棄物為主的二級原料,像三十八家工煉鋼廠,有三十七家半用廢鐵;一百多家紙廠使用進口廢紙;對臺灣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衝擊,可見臺灣的經濟與企業發展勢必將再轉型。
  對企業與國家政策而言,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兩難,只能求取兩者的平衡,但目前成本與效益為主要爭論的重點,現在都是花費相當多的開銷卻換取極微量的環境品質的改進;例如:美國國家水質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on Water Quality 簡稱 NCWQ) ,由私人專家和國會議員所組成的小組,在亞特蘭大實證案例上顯示, 1977 年防治標準而言,每一百萬美元可以改進一分的水質,但是在 1983 年的標準之下,增加一百萬美元投入只能改進 0.3 分的水質。因此,再花三倍於原有數量的開支,只能多改進百分之三十的水質。所以環保的工作又是刻不容緩的。
  另一值得借鏡的地方是,環保與經濟的競爭,結果往往造成分配性的權力鬥爭,浪費資源又造成產業的不確定性,以美國為例,1986到1989年間,超級基金法案的支出只有 12% 是用在清除污染,剩下的 88% 都花在行政和訴訟費用上;又根據 1995 年七月份『化學及工程通訊』的報導,去年全美化學工業,在污染防治的設備花費是四十億美金,只佔全年行銷費之 2.1% ,但若合計復育、廢棄物管理及處置,及因應法規要求公害糾紛調處、緊急應變等費用,則環境管理費可高達行銷費之 20% 。這都是我國制定環保法律或執行環保政策應注意的。
  因此,因應環境問題的解決,企業、政府與社會大眾應一起努力,只有創新、有效率的運用且愛惜資源的企業才會成功,只有隨身做環保的民眾才能增加國家可用的資源,只有提早以環保為己任的政府才能創造國家競爭力,而迎向亞太已開發國家行列中。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49: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13000051KK0426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