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門溪龍定雷龍的頸長和體型,哪一隻較長和大

2007-06-13 6:59 pm
我想知馬門溪龍定雷龍條頸長d同大份d呀~~

回答 (2)

2007-06-13 7:10 pm
✔ 最佳答案
馬門溪龍(學名Mamenchisaurus)為恐龍的一屬。生活在侏羅紀晚期,廣泛分佈在東亞地區。屬蜥臀目蜥腳亞目盤足龍科。體重可達十噸,體長可達二十多米,但脖子占一半長度。它是到目前為止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脖子最長的動物。
第一具馬門溪龍化石的發現是在1952年,四川宜賓的馬鳴溪渡口旁的建設工地上。但由於研究人員的口音問題,被誤作為馬門溪龍。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8/Sketch_mamenchisaurus.jpg/200px-Sketch_mamenchisaurus.jpg

迷惑龍(學名Apatosaurus),之前被稱為雷龍,是梁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約140百萬年前的侏羅紀。牠們是陸地上存在的最大型生物之一,臀部約4.5米高,長約21米及體重35公噸。牠們的名字是希臘文的「騙人的蜥蜴」,這是因牠的人字形骨很像滄龍。
頸部脊骨及腳骨都比梁龍較大及重,相信是比梁龍更粗壯的恐龍,有著長頸及尾巴。在正常的運動時,尾巴會離開地面。迷惑龍的前肢有一個大爪。牠的頭顱骨首先於1975年被發現,足足比命名遲了一個世紀。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c/Apatosaurus2.jpg/180px-Apatosaurus2.jpg

由此可見,馬門溪龍的頸是比雷龍的頸長,但體形方面則是雷龍較大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B%B7%E9%BE%8D&variant=zh-hk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9%AC%E9%97%A8%E6%BA%AA%E9%BE%99&variant=zh-hk
附言:若不選我,還望及早告知,好讓採用率不至於下降。
2007-06-13 7:06 pm
超級長頸恐龍 馬門溪龍 Mamenchisaurus

《一般資料》
身高Height: 5~7公尺
身長 Length: >22公尺
體重 Weight: >20公噸
生存時期 Living age: 侏羅紀晚期
距今約Living age: 2億2千萬年前~2億零8百萬年前
發現地點Discovery Sites: 中國.四川馬門溪最為有名, 中國中南部亦有分佈。
 
《簡介》
一九九六年前, 當有羽毛的恐龍還沒有被發現以前, 如果要論中國最重要的考古學發現, 相信就不提馬門溪龍不可了。馬門溪龍是至今為止頸部最長的恐龍, 身體的長度有22公尺, 不過, 其身體長度的一半已經被11公尺長的頸部佔用。馬門溪龍的發現大大地震驚了考古學界, 因為馬門溪龍的結構不只是牽涉到古生物學的範疇, 而更牽涉到建築設計工程學理論。在那年代, 曾經出土過頸部最長的恐龍就必數梁龍; 縱使如此, 梁龍頸部只不過佔身體長度的三分之一。要支撐11公尺長的頸部, 理論上身體長度一定要達到至少30公尺, 否則會造成身體重量不平均。然而, 馬門溪龍的身體設計卻完全能夠克服以上的問題。

長頸究竟有什麼實際用途?其中一項是進食時可涉及範圍: 長頸實際上並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對恐龍自己方便。根據一般蜥腳類恐龍骨骼構造的電腦模型測試, 佔身體長度的三分之一以上的頸部只有20°(三維立體X,Y,Z軸)。不過, 長頸進食時可涉及範圍會比較大, 換句話來說, 馬門溪龍只需要微微擺動頸部, 就能夠攝食地面上很大的範圍。(在此講句題外話)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大部分蜥腳類恐龍都沒有把頭抬到高空, 涉食樹幹頂端樹葉的能力。由此可見, 大部分蜥腳類恐龍進食的方法都是傾向於攝食地面上的低矮植物。
由於要支撐11公尺、佔身體長度一半的頸部, 馬門溪龍頸部上的頸椎骨跟大部分蜥腳類恐龍不同, 牠的頸椎骨有長長的骨椎條伸出, 直接跟前幾塊頸椎骨融合在一起。這個特徵不利於大幅度移動頸部, 顯示1億4500萬年前的馬門溪龍頸部活動僵硬。超過22公尺的體長卻只有20公噸的體重, 能夠做到「大而不笨」, 完全是因為牠的骨骼中空。順帶一提, 馬門溪龍的牙齒是圓釘狀而不是蜥腳類恐龍中較為常見的"契"狀。

馬門溪龍的尾巴也佔了身體另一大部分, 尾巴可以以超音速揮動(電腦模型測試), 發出猶如海軍大炮的威力, 可作防禦之用。建築設計工程學家表示, 馬門溪龍的頸和尾巴, 加上身體部分, 就好像一座吊橋(金門橋、青馬大橋)。脊椎骨就如吊橋的鋼纜, 發揮支撐頸和尾巴的作用, 把重量傳至身體部分, 腳及地面。身體部分就像橋塔, 起把重量傳至地面的作用。馬門溪龍的吊橋模型並不平不衡, 因為牠的頸和尾巴長度並不平均, 頸較長尾巴較短。但以目前的工程技術, 要建造如馬門溪龍的吊橋十分困難

蜥腳類吞卵石助消化? 雷龍 Brontosaurus/Apatosaurus

《一般資料》
身高Height: 5公尺
身長 Length: 23公尺
體重 Weight: 35公噸
生存時期 Living age: 侏羅紀晚期
距今約Living age: 2億1千3百萬年前~1億4千4百萬年前
發現地點Discovery Sites: 美國科羅拉多州、俄克拉荷馬州、猶他州和懷俄明洲等。
 
《簡介》
雷龍是其中一種最廣為人熟悉的恐龍, 牠首先在1877年「化石戰爭」期間被發現。跟大部分的蜥腳類恐龍一樣, 雷龍的頸部和尾巴佔了身體的大部分, 而真正「身軀」的部分反而只佔了不多的體積。牠的名字"雷龍"命名的原因是因為牠的體積, 當時考古學家還沒有發現更大的恐龍時, 相信雷龍移動的時候會發出有如雷聲的巨響, 因而得名。雷龍的四肢有如今天的大象一般(當然還要大得多), 腳掌的面積約有一把完全張開的傘的大小。牠有四隻腳趾, 上面長有大爪。考古學家知道雷龍的主要食物是羊齒類和蘇鐵類植物, 牠們會把所有食物鯨吞, 幾乎完全不經咀嚼。一群龐大的雷龍可以在短短的幾天內摧毀一個樹林, 不過, 那時候的主要植物復原速度非常之快, 巨型的蜥腳類恐龍因為有充足的食物和和暖的天氣, 在北美洲的大地迅速繁衍, 成為了侏羅紀末期北美洲食草恐龍的主流物種。雷龍是一種非常典型的侏羅紀末期北美洲食草恐龍, 牠有23公尺的長度, 26~35公噸的體重。由於雷龍身體的後半部比前半部高, 後肢也比較有力, 考古學家相信牠們可能有能力利用後肢站立, 以彌補在身高上的不足。另外, 也有專家認為牠們會低下頭, 攝食在地面上的低矮植物。

雷龍是一種群體活動的動物, 如果今天的人有幸回到那個時代的北美洲旅遊, 可以看到極其壯觀的蜥腳類恐龍大遷徙。蜥腳類恐龍會進行大遷徙的証據來自今天所發現過的(群體的)恐龍腳印。一大群的雷龍在遷徙的過程中無可避免會破壞大量的植物, 在遠古的北美洲草原揚起大量的塵土。之前我們說過牠們會把所有食物鯨吞, 幾乎完全不經咀嚼(須知道當時羊齒類和蘇鐵類植物的纖維非常粗糙, 今天的食草動物並不會食用)。那麼, 當時的雷龍又怎麼消化極度粗糙的纖維?答案來自已經發現的化石裏面。考古學家在雷龍的化石中發現一些卵石, 這就可以解釋雷龍怎麼消化極度粗糙的纖維。跟今天的鳥類一樣, 雷龍在鯨吞食物之後, 會吃掉一些卵石, 這些卵石在胃部起了把食物磨碎的作用。

相信大家也有聽過雷龍命名的爭議, 1877年考古隊首先發現了雷龍化石。當時被命名為迷惑龍(Apatosaurus)。1883年, 馬許在發表的文章中首次提出雷龍(Brontosaurus)這個名稱。到了二十世紀初, 「雷龍」這個名字就被普遍接納, 而且迅速成為其中一種最受歡迎的恐龍。不過, 後來考古學家發現兩種恐龍其實是相同的, 由於命名時間上的問題, 現時雷龍正式被稱作迷惑龍。不過, 由於雷龍的名字已經廣為流傳, 所以現時大部分人仍是使用雷龍這個名字。雷龍的意思是聲響巨如雷的恐龍, 迷惑龍則是令人感到迷惑的恐龍。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56: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13000051KK0087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