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腳」或「三仄腳」的疑問,請賜教。

2007-06-13 5:36 pm
我想寫一首五絕,出現了三仄腳的情況,據聞格律詩裏三平腳或三仄腳都是不被允許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若這句的第三字用仄,便出現了三仄腳)
仄仄仄平平

我知道可以用拗救,把第三句改為平平仄平仄,問題便可解決。 但如果不用拗救,三仄腳是否被允許?

同此道理,假若改為是第四句出現三平腳,又如何? 謝謝各位賜教。

回答 (1)

2007-06-14 12:43 am
✔ 最佳答案
『三平腳』與『三仄腳』

律詩格律內容繁多,內中條款,繁瑣得來,更有些在定義上、名稱上並不統一。因此在判別某種格律的毛病時,要真正深入了解內中含義,不要單看名稱,或驟看其表面,就視之為禁忌,或以之妄斷某件作品不符格律。而且,格律經歷了長時間的演變而產生了很多不同的學說或主張,即如明、清時代,論者對唐詩也頗多非議,認為唐人不重格律,主張格律應宗承宋詩云云。這些見解,歷來都是各有各的說法,並無定論。總的來說,基本理論還是一致的,細節倒真的存在很多分歧。

題目所問,前者在律詩的規範上是「禁忌」,即基本上詩人絕大部分情況都不會犯,除為了聲律的考慮外,更重要是希望與古體詩劃清界線。而後者,則並無硬性規定,充其量只可說是某種「避忌」。換言之,即是可避可不避。事實上前人詩句,很多甚至是刻意採用「三仄」。究其因,雖云「三仄」,但仄聲有上、去、入之變化,故從聲律上來看,並不呆板。而仄腳句式,必然屬出句,在格律上,對出句的要求一般較寬,故『三仄腳』句式,並無問題,亦不犯律。

要找『三仄腳』的例子,真是俯拾皆是,且引數例以茲說明:

(一)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頷聯出句:雲霞出海曙,
(二)王灣《次北固山下》頷聯出句:潮平兩岸闊,
(三)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尾聯出句:迷津欲有問,
(四)杜甫《春宿左省》頷聯出句:星臨萬戶動,
(五)劉禹錫《蜀先主廟》尾聯出句:淒涼蜀故妓,
(六)杜荀鶴《春宮怨》頷聯出句:承恩不在貌,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唐人詩句中,基本上是不太避忌「三仄」的。趙執信《聲調譜》也有云:“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詩常用。”並不以此為病。不過當採用此句式的時候,要記著別將句首字也變為仄聲,成為了「仄平仄仄仄」的形式,這種句式所犯的毛病,在趙執信《聲調譜》中稱之為「落調」,換言之,在五言句中,「下有三仄,上必二平」是須要嚴格遵守的。

結論是,『三仄腳』但可用之無妨,『三平腳』就不可了。

(另:早幾天在商務見到 何文匯 博士《粵音平仄入門‧粵語正音示例》一書,原來改了出版社。這書寫得比較容易明白,很多基本問題在內都有答案,對初學寫詩頗有幫助,不妨考慮託親友代購。)
參考: 個人理解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56: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13000051KK0067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