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野係「大乘佛法」同「小乘佛法」?

2007-06-13 11:40 am
咩野係「大乘佛法」同「小乘佛法」?

回答 (3)

2007-06-13 11:55 am
✔ 最佳答案
不想引經據典copy一大堆文章,簡單地以我所知告訴你,
小乘佛教以度己為主要中心,明白世間一切是空的,人生充滿無常,
以自己超脫生死為首要事項,証得果位後不願再來娑婆世界度人。
只求利己。
大乘佛教以自利利他為主要中心,明白世間一切是空的,人生充滿無常,
除以自己超脫生死為首要事項外,亦積極接引其他眾生,希望所有眾生
皆得解脫成佛,更會乘願再來,教化眾生。
有一個簡單嘅比喻,同是要渡過此生死苦海,
小乘用的是單人獨木舟,他駛得快,但風險大,成功快,渡自己。
大乘用的是渡海輪,他行得比較慢,但載得人多,風險較小,而且
可來回行駛,努力希望接載所有有情眾生。
以上是我的淺見,分享一下。

希望幫到你
參考: 三乘佛教
2007-06-14 3:40 am
六祖大師對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有一個定義,見聞傳誦是小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一切不染,離諸法相就是最上乘。
只聽聞佛法或只誦經念佛,這些是小乘佛法,聞法思惟法義及依法而修行,是大乘佛法,修行修得無我無人無眾生,離所有的法相,沒大小乘佛法這些法相時,就是最上乘的佛法。

從歷史觀來看,佛世時無分大乘佛法或小乘佛法,有大小的分別是在佛滅五百年後,部派佛教中,以在家人為主的一班人以大乘行人自居,說其他部派是小乘佛法,尤其那些僧人,只顧自修,不理眾生,從那時開始,就有大乘佛法及小乘佛法之別。而現代人,沒有印度歷史觀的,會將南傳佛教等同小乘佛教。
若以六祖的定義,漢傳佛教著重在見聞傳誦,那就是小乘佛法。南傳佛教著重在依法修行,那是大乘佛法了。

從教義來看,大乘佛法強調菩薩道,利他自利,自度度眾,以成佛為目標,強調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小乘佛法強調解脫道,自己解脫後才度眾,以證阿羅漢為目標,強調發出離心,修四無量心,即是慈悲喜捨,行八正道,即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以忍辱為最高的苦行。

從現代佛教團體來看,中國寺廟起在深山處,遠離人群,僧人強調行菩薩道,修六波羅蜜,居士念經念佛,求往生西方成佛。
少有如佛光山僧眾往非洲宏法,正是行出菩薩道。因此,佛光山發展國際化。
少有如佛教慈濟強調行八正道,修四無量心,落實慈悲喜捨於人與人之間,慈濟志願工作者遍全球。
佛教慈濟是少數佛教團體將大乘廣闊心胸與小乘實修實證的教義與行持相結合。

佛教不重名相,而重修持,六祖對大乘佛法或小乘佛法的定義很清楚。
2007-06-13 7:50 pm
「乘」是運載的意思,如船車等,坐在上面,就能載到目的地。佛法稱乘,原是比喻,是說希求的道果,依著佛法就可達到。

菩薩上求下化,圓成佛果為究竟。這果是具足三德:

一、圓一切種智,名曰「般若」。

二、出三障,具一切功德,名曰「法身」。

三、滅盡一切苦,脫離了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名曰「解脫」。這樣廣大成就,普遍度眾,所以稱是「大乘」。

聲聞、緣覺證到阿羅漢果,便為滿足,只不過脫了分段生死,得了一半解脫。其餘的般若、法身,尚未思證,對於度眾,還未發心,這樣成果,比佛狹隘,所以稱是「小乘」。

凡夫有善道兩種成就,聖人有界外三種成就,合起來看,共分五類,皆稱證果;不過有「究竟」、「不究竟」的分別,所以統叫作「乘」。

只守五戒不失人身,能行十善可得天身,這是不究竟的「凡果」。明四諦證聲聞果,觀十二因緣證緣覺果,這比凡果得稱究竟。修六度固然是菩薩,必由這個階段纔能證得佛果,這是最究竟的「聖果」。

為什麼還說不究竟的法,這是為眾生根器不同,不得已的方便。

一、利根的聽到聖果教義,固能開悟,鈍根的就不瞭解,只好為說方便,免他再墮三途。

二、有的聽了能解,卻沒勇氣承當,也只得先說方便,引他前進。

三、聖果義既不瞭解,或是不肯承當,這等眾生自是很多的,若不別開方便,那就把眾生為善的路塞絕了。

這五乘有一比喻:人乘比幼兒園,天乘比小學,聲聞乘比初中,緣覺乘比高中,菩薩乘比大學。這是夠什麼程度,方能入什麼學校,佛法更是要觀察根器而說,不然就不契機了。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55: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13000051KK0044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