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閱讀能力 , 把閱讀理解做得好D ?

2007-06-13 8:08 am
請詳細................................

回答 (2)

2007-06-13 10:23 pm
✔ 最佳答案



前言

學習語文的作用是使人能有效地表情達意和溝通,而閱讀正是語文教學的重點環節。學生可藉閱讀學習到有關語文知識,閱讀也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本步驟,所以閱讀能力的強弱便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和工作效率。加上現今資訊發達,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閱讀能力,才能使他們在校或將來進入社會,都能跟得上時代步伐。
在學校教育中,閱讀佔有重要的地位,而閱讀能力是受多方因素影響。在平日的教學中,常見學生訴說「看不明白」文章的內容,或是抓不著文章的要旨。作為教師,是有必要去分析學生所遇之困難。學生面對閱讀材料時,最基本是腦袋中必須積存了一定數量的字詞,才能順利閱讀,而通過順利的閱讀,學生才可進一步去理解內容,增長知識。
以下先分析「閱讀能力」的結構,了解阻礙學生閱讀的問題癥結,並嘗試提出改善教學的方法。
 


「閱讀能力」的結構

閱讀既然是學習的基本能力,為了改善教學,首先要弄清楚閱讀能力的內涵。有學者將閱讀定義為「從書面材料中獲取信息並影響讀者的非智力因素的過程。」 這定義說明了閱讀是包含動機及情感因素(影響讀者)的一個認知過程(獲取信息)。既是一認知過程,必定涉及複雜的心理活動。
閱讀時,先由眼睛接收文字符號,通過聯想,結合以往經驗及舊有知識,再經邏輯分析和綜合等一連串思維活動,才把傳入的文字訊息轉換成閱讀者的概念和思想,概念間再組合成較大單位,成為完整的意思去理解 。簡單來說,閱讀是將文字符號轉化成語言訊息的心理活動過程。而這種能力是由多種因素合成的,按梁云鳳(1988)及馮起德(1986)的分析 ,閱讀能力是由認讀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記憶能力四種因素組構而成。
(一)認讀能力。是指對書面語的識字能力,反映於腦袋中常用字詞的儲存量。按《香港小學中國語文課程綱要》(1990)所示,小學生應認識2600字,照這個識字量,閱讀一般文章,認字率可達99﹪ ,若加上學生能適當地運用工具書,對付一般文章應不成問題。然而學生實際上又能否完全達此識字量?有沒有方法可助學生提高認字能力?這點會於下文再作討論。
(二)理解能力。是指對書面語的分析和綜合能力。缺乏此能力,就無法明瞭從認讀能力接收來的訊息,也就不能理解作者想表達的中心思想。而理解的過程,先是理解詞語的含意,再而是句子的含意,然後是文章的篇章結構,最後到理解文章的寫作特色、思想內容。
(三)鑒賞能力。是指讀者在掌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對作者的思想、觀點以及使用的語言文字加以分析及評價,並引發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是理解能力的深化階段。
(四)記憶能力。是指對書面語的儲存能力。因為閱讀的材料只有通過記憶才能被吸收,成為知識的一部份。而記憶的多少,是受多方因素影響:例如認讀能力是否準確和迅速?讀者的已有知識能否幫助理解文章內容?文章能否引起讀者共鳴?還有閱讀的技巧,會不會做摘要、筆記等?如果充分掌握這些技巧,記憶的能力便會提高。
閱讀時如能「認讀準、理解透、評價好、記憶牢。」 速度肯定是快的。但學生若不能充分掌握以上任何一種能力,其學習必受阻礙。
 


影響閱讀能力差異的因素

有些學生學習的速度很快,面對閱讀材料,很快便可理解文章大意,吸收知識。然而有的學生卻怎也不能抓到文章重點所在。以下將按閱讀能力的結構去分析造成閱讀困難的原因。
(一)字詞的再認能力。學生的識字量少,或辨認形近、音近字的能力弱,都會阻礙字詞再認的速度和準確度。有研究指出,若對字詞能快速的辨認,將有助把詞的意義信息迅速用於更高水平的加工,如語法、語義方面的分析。若學生對字詞的編碼(encoding)表現得困難,會浪費在高層次理解中的注意力 ,降低閱讀效率。而學生若根本不能辨認字詞,就更莫說理解內容了。
(二)學生的已有知識。在學習一篇文章時,學生要引用文章的相關知識去理解內容。若學生的背景知識足夠,便能應用到閱讀材料中。反之,學生便難以理解內容。
(三)學生的認知過程。按皮亞傑(J.Piaget)的理論 ,學生面對新的閱讀資料,接收了文字符號後,會將之與原有的機略(schemata)比較,經過同化(assimilation),將原有機略擴充;又經過
調節(accommodation),修改舊有機略或創造新機略。如二者達到平衡,新的知識便順利形成,但學生若無適當之舊有機略,或於比較過程中只達到同化、調節中之一項,均會做成不正常現象。原因可能是學習過程中缺乏指導,不懂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作比較和整理歸類。
(四)記憶容量及策略。若學生的短期記憶廣度(memory span)大,在詞的編碼、高層次理解等方面會較快,而且自動化的程度也會增加 。因為記憶廣度大,能同時整理的文章內容也會增加,有助理解能力的提升。相反,若學生缺少記憶能力訓練,記憶廣度狹窄,便會出現隨讀隨忘記的現象。改善方法,唯有指導學生多作筆記,以輔助記憶。
(五)學習動機。對於能吸引學生興趣的文章,自然能引起閱讀的動機,產生驅動力,注意力集中,提高認讀和理解速度。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好奇心,強調閱讀材料的可讀性。甚至利用適度之焦慮(Anxiety)
去提高學生的閱讀動機,例如提問內容,強調考核等。
 


認讀能力的重要性

學生進行閱讀活動,主要是經過:認讀→理解→吸收,這也是學習的三個基本因素。其中又以認讀能力為首要條件。閱讀時首先接觸的是文字符號,學生必須認識文字符號的形、音、義,才能將上下句,上下段連貫起來,達到理解全篇的目的。
日常教學中(所指包括語文課及其他學科),學生閱讀新課文時,每遇生字新詞時,往往被阻礙而不能順利閱讀下去,進而影響對課文之理解。例如一次三年級科學課中,課文是有關喬木的特徵,其中一個例子是「石栗」,學生分不清「栗」和「粟」的寫法,於是不能對課文產生正確的記憶,在習作或測驗中,很多學生便誤寫作石「粟」。証明在認讀過程中出現錯誤,一定會妨礙知識的吸收。
造成認讀錯誤的原因,主要是學生識字量不足,或於識字時沒有仔細辨認字形,熟記讀音和理解字義,引致概念不清晰。面對新接觸的形近字,只粗略將之同化於舊有機略中,並未進行調節,因此不能將字形分辨開來,造成認讀錯誤。
 


學生掌握字詞的心理歷程

學生學習漢字,其實是要建構起該字的形、音、義三者的聯繫,達致制約的效果:即見到字形或聽到讀音,便能立刻聯想起該字的音、義或形、義,最佳效果當然是將此過程達到自動化階段。
兒童學習漢字,一般都是從粗略輪廓的辨認,到初步繼而牢固的分化,最後在記憶中形成正確的表象。據朱作仁(1984)分析,兒童掌握漢字大概可分以下三個階段 :
(一)對字形結構各組成部分及形、音、義三者建立模糊聯繫的泛化階段。兒童在最早期對字形的各部分仍未能建立正確而完整的聯繫。於是對字形偏旁部首可能出現混淆現象。例如將字形部件的位置掉亂或增多減少筆畫。而由於對字形未能建立正確及牢固的形、音、義聯繫,於是往往將形近字、同音字等混淆。這現象多出現於初入小學兒童,由於此階段兒童仍未能完全具備守恆(conservation)及序列(seriation)概念,對筆畫繁多的方塊漢字是較難準確地掌握的。
(二)對字形結構各部分及形、音、義三個基本因素建立統一聯繫的初步分化階段。在此階段,兒童對字形的基本部分和整體已達到初步分化,唯一是仍未能周全地綜合各部件,故對字形中某些細微部分仍有遺漏或增加,表示對字形還未能非常精確地掌握,仍間中寫錯或讀錯。
(三)形成字形結構各組成部分及形、音、義三個基本因素之間統
一聯繫的牢固精確分化階段。學生在此階段,對字形的再認明顯地加快了,而且亦能按字形偏旁部首的意義歸類。這階段兒童對字形的記憶已達到精確、完整和熟練水平,不單牢記外形,而是以意義記憶為主。
認識兒童掌握漢字的歷程,目的是理解其心理特徵而施以適當指導。例如教授新字時突出部首、偏旁的意義,或利用聯想,與學生會有助學生記憶
2012-04-29 5:43 am
可以買多D習作,買番來梗係要做la~~


收錄日期: 2021-04-26 16:57: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13000051KK0003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