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背景和.... 急救!!! homework 10points!!!

2007-06-13 12:19 am
英國,美國和法國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和特色!

回答 (2)

2007-06-13 12:35 am
美國和
英國城市列表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歷史上,成為自治城市的條件是擁有主教座堂,如 約克大教堂。自治市(City status),直譯應該是城市地位,是由英國君主特許的一類社區。自治市不以任何特別的標準為基礎。傳統上只頒發給有主教座堂(diocesan cathedrals)的市鎮,2者之間的這種聯繫開始於1540年代初,亨利八世在6個市鎮建立教區,頒發給它們特許狀,成為自治市,但一些英國城市在日期上甚至早於古代君主,自從遠古時期就被當作城市。自治城市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好處。


現在英國共有66個正式批准的自治市,其中8個設於2000年以後慶祝新千禧年和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登基五十週年紀念(Golden Jubulee)時。

9 外部連結



[編輯] 自治市
直到16世紀,一個市鎮要被君王恩准成為自由城市的不變的界限是其是否擁有主教座堂。這使得一些自治市今天非常小,因為它們在工業革命期間人口沒有增長—顯著的如Wells,人口只有1萬(見英國最小城市)。從16世紀直到19世紀,沒有新主教區設立,也就沒有設立新的自治市,只是1836年因為設立Ripon主教區才恢復設立。此後又設立了一系列新的主教區和自治城市。這種程序在1888年被改變,特許伯明罕和其他沒有主教座堂的大居民點成為自治城市(伯明罕的教區禮拜堂後來成為主教座堂)。

20世紀成為主教座堂的市鎮,如吉爾福德和布萊克本,並未自動成為自治城市。



[編輯] 市議會

[
法國最早的根源大約在10世紀,查理曼帝國分裂;根據843年《凡爾登條約》,東部的部分形成現下的德意志,中部是在後來逐漸消亡的勃艮第,而西部則逐漸成為現在的法蘭西。經歷過與英國交戰足足116年的百年戰爭後,在15世紀末,法國逐漸地形成了一個中央集權制和君主專制政體的國家,直到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才推翻了封建制度及君主制,並開始逐步建立起共和制、推向民主制;法蘭西國家格言「自由、平等、博愛」(法語: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這三個詞就是從法國大革命中來的。而且在1792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直到1804年拿破崙成為法國皇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或稱拿破崙帝國),結束了短暫的共和國歲月。

其後,法國於1848年因在國民議會的另一次革命和推翻帝制的背景底下,成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並由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擔任總統,直至1852年的帝制恢復。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後,法國再次恢復共和制度(創立第三共和),並一度於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間建立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的專政政權:巴黎公社,但隨即被推翻。然後法國民眾在普魯士軍隊撤走後,又再次恢復了第三共和。經歷了一戰和二戰,第三共和終於到1940年被納粹德國(德意志第三帝國)所滅。在二戰中,戴高樂將軍在英國建立流亡政府,稱為「自由法國」,與「納粹德國」的附庸「維希政權」抗衡;抗戰其間,再改名為「戰鬥法國」。

戰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由戴高樂將軍開始。雖然法蘭西是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但是法蘭西在這兩次戰爭中的財富、人力等等均損失慘重。第四共和一直維持到1958年阿爾及利亞戰爭爆發,戴高樂將軍宣佈結束舊憲法,推行新憲法,並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即現在的法蘭西共和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五共和建立時,汲取了前幾次議會民主制度失敗的教訓,因此開始創立並執行半總統半議會民主制(雙首長制),維持到現時法國的政體,並未改變。而最近幾年法國和德國的密切合作成為歐洲經濟一體化不可或缺的主要動力,例如在1999年歐元的流通就是一例。今天,法國站在歐洲國家尋求在更多領域進行更密切合作的最前端。

請參見:法國戰爭史、法國大革命、巴黎公社、一戰時的法國和二戰時的法國


[編輯] 政治
主條目:法國政治、法國黨派、法國政府和法國政府內閣
第五共和國(即現在的法國)的憲法於1958年9月28日由法國民眾全體公民投票通過。1958年10月4日制訂的憲法決定了第五共和國的國家政體運作方式。此後憲法經歷多次修訂。它大大增強了行政機關與議會的關係。

共和國總統:國家元首由普選、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2000年9月24日法國全民公決之後確立總統任期5年制);並由法國總統任命總理,和根據法國憲法第8條,總理的提名來任命政府其他成員。總統主持內閣會議,頒佈法律;總統亦是三軍統帥。另外,根據憲法第16條,在面臨重大危機時,總統擁有採取非常措施的權力,例如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或啟動全國動員令等等。根據憲法第20和21條,在總理的領導下,政府決定並主管國家的政策;領導政府的運作,保證法律的實施;政府向議會負責。

尼古拉·薩科齊是現任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即現在的法國)的第六任總統,他於2007年5月16日正式就任;弗朗索瓦·菲永則於2007年5月17日被尼古拉·薩科齊任命為現任的政府總理。

國民議會(法語:Assemblée nationale)是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總共有577名議員,每名議員代表單一的選區。議會成員由民眾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法國總統有權解散國民議會。

參議院(法語:Sénat)總共有321名參議員,參議員由一個選舉機構選舉產生,任期9年;而且每3年更換三分之一的參議員。在2004年9月以後,參議員的任期縮短為6年;並且在2010年增加席次至346席。參議院的立法職能受到限制;當兩個議會意見不同時,國家議會擁有最後裁決權。政府對議會的議事日程有很大的影響力。

請參見:法國憲法和法國法律


[編輯] 行政區劃
主條目:法國行政區劃和法國城市

[編輯] 本土行政區劃

法國城市。法國有26個大區(行政區的一種,本土有22個)(法語:Régions administratives),這些行政區再進一步分割成100個省(本土有96個)(法語:Départements;中文翻譯:區份、省、縣)。這些區份都主要被按字母順序編號,這些號碼被用於郵遞區號或車輛牌照。省由專區(法語:arrondissement)組成,每個專區被分為幾個鄉(法語:canton),每個鄉包括幾個市鎮(法語:commune);而市鎮是法國最小的行政區劃單位。


[編輯] 海外區份及殖民地
主條目:法國海外區份和法蘭西殖民地
在海外的區份是法國的前殖民地,這些地區在法國享受著與歐洲國家相似的待遇。他們可以被認為是法國的一部分,或歐盟的一部分。 法國的海外屬地包含:

4個海外省份(départements d』outre-mer, DOM):哥德洛普(Guadeloupe),馬丁尼克島(Martinique),蓋亞那(Guyane),留尼旺島(La Réunion)。
5個海外領地(collectivité d』outre-mer):法屬玻利尼西亞(987)(Polynésie française),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986)(Wallis et Futuna),馬約特(976)(Mayotte),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975)(Saint-Pierre et Miquelon),法屬南極領地(Les Terres australes et antarctiques françaises)。
1個特殊行政單位(Statut spécifique):新喀里多尼亞(La Nouvelle Calédonie)。
請參見:海外領地和海外地區
參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收錄日期: 2021-04-19 22:07:1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12000051KK0241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