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認識「骨刺」
骨刺是骨質增生的表徵。在診斷方面十分之簡單,只要為病人作
圖片參考:
http://www.chiropractors.com.hk/Bone%20spur.jpg
平面X光檢查,就可以很清楚地判斷病人是否患有骨刺或所患的骨刺在那個位置和病情的嚴重性。當病人患有骨刺時,在X光片上,通常可見到病患的骨頭邊緣出現尖形的骨質突起 【如圖】。因為這些突起的骨質本質是骨頭的組織而且形態像「刺」一般,所以被稱為「骨刺」。
骨刺成因:簡單來說是骨頭與軟組織接壤的地方,長期承受過大壓力,拉力和損傷,促使骨骼出現退化性改變,而這樣的骨骼退化性改變則導致骨質增生。故骨刺與身體過度的活動、運動、年齡是有直接的關係。研究證明,活動或不適當的運動常常使關節部位骨骼及軟組織過度損耗,引發關節受力不平衡而導致生骨刺。同樣情況,老年人的關節經過長期慢性損耗,使關節的骨質與軟組織出現不斷的輕度損傷,這一類的損傷,身體故然會作出修補。然而身體對這類損耗性受傷的修補,結果只會形成骨刺的生長。
當然實際在臨床上,很多病人雖然身上已經生長有骨刺,卻從不感到痛楚。這與骨刺所在的位置有關。例如脊骨的骨刺如果生於脊椎體前面邊緣,雖然長得很大,很尖,但因未刺激神經,疼痛並不明顯。但如果骨刺剛好長在神經線通道上。雖然長得細小,卻可以引致出現手部、腳部的麻痛。如骨刺在脊椎椎管內,壓迫腰脊髓神經,會出現下肢無力,感覺障礙,肌肉張力升高,大小便失禁等嚴重問題。
脊椎骨是常生骨刺的地方,這與脊柱的生理和結構有直接關係。腰脊柱在活動時,牽涉到腰背部的許多肌肉群、韌帶,對骨骼產生牽拉的作用,長期下來骨頭與軟組織接壤的地方產生損耗,刺激骨刺增長。脊椎的生理特點是活動幅度大,承受壓力大,是人體中載重的骨骼,受損傷機會多,特別容易出現骨質增生。另外頸椎生長骨刺壓迫到神經線,也是我們脊醫常常診療的頸椎病。因為頸部神經組織眾多,故頸椎骨刺所引起不適或其他
圖片參考:
http://www.chiropractors.com.hk/osteophytes2.jpg
的症狀也較容易出現。故平日頸脊椎保健是十分重要。如枕頭不宜過高,過高會造成頸椎生理彎曲度變直,各節頸椎失去正常的位置,出現頸脊椎錯位形象,引致頸椎周圍的韌帶及軟組織不能放鬆,使頸椎骨出現骨刺增生。
圖片參考:
http://www.chiropractors.com.hk/osteophytes3.jpg
除脊椎外,膝關節 【如圖】及腳底【如圖】都是常發生骨刺的部位。這些關節在站立時,每一個都要擔負50%的身體重量,大約是六十磅。特別是當走路時,一腳抬起,另一腳著地,這時全身重量都放在著地的腳上。加上著地時的衝力,每每是體重的三倍,大約是四百磅左右的衝力,集中於每個關節上。加上如果患者腳部有扁平足的現象,膝關節及腳底所承受的拉力及創傷便會倍增,十分容易導致骨質的增生。
骨質增生的原因雖然很多,而且常常與日常生活拉上關係,生活的時間越長,年齡的增長,身體出現骨刺的現象也越普遍。看起來骨刺的增長好像不能預防,更有不少的病人把年老和骨刺的增長畫了個等號!但是,他們並不知道,通過適當的預防及治療,人們是完全可使骨質增生的程度減輕,出現的時間延遲及防止症狀的出現。
在預防骨刺方面,要避免長期過度劇烈的運動和活動,減少關節、軟骨受傷,避免過度的韌帶和軟組織的牽拉。同時,要防止關節退化,每天要做適當的運動。因為關節軟骨的營養來自於關節液,而關節液只有靠「擠壓」才能在關節內循環流動,供應營養給關節內的軟組織,促進軟組織的新陳代謝。減輕關節軟骨的退化,修補軟組織的損傷。
當發現患上骨刺時,其實亦毋須過份恐慌。只要有適當的治療,減輕骨刺所帶來的痛楚;針對地改變平日生活上的習慣,改變了身體不良的力學運用模式及機制;調整出現錯位的關節,改善身體力學的機能及神經系統的協調與健康狀態;注意平日飲食及營養的吸收,好等身體有足夠的養料,對日常的損傷進行適當的修補。那樣不但可以減慢骨刺的增長,更可把骨刺的出現的時間延遲。
http://www.chiropractors.com.hk/osteophytes.htm
腳底筋膜炎與足跟骨刺
腳底筋膜炎其實是一種很是常見的疾病,以前曾把它稱為「巡警足跟」,原因是出巡的警察須要長時間步行,結果引致腳底筋膜炎。但是由於患腳底筋膜炎的病人其實絕大多數不是巡警,所以現今這個名稱甚少被
圖片參考:
http://www.chiropractors.com.hk/plantar1.jpg
人運用來形容這個病症。當患上了腳底筋膜炎時,患者通常察覺到腳的內側有刺痛情況,落在腳最後處前三公分的位置【如圖】。有些患者腳內側的刺痛也會擴散至腳前掌。
萬事起頭難,真的不想踏出第一步:
一個典型的腳底筋膜炎患者會告訴你每天起床時,當腳第一步地,痛楚最為厲害。當步行了數分鐘之後,痛楚的現象會漸漸減退。雖然短暫的步行可以減輕腳的痛楚,但是當步行、站立或跑步時間久了,痛楚又慢慢地浮現出來。每當坐下休息了一段時間後,起身行走時,腳的痛楚又重新出現。而腳痛的現象通常出現在一隻腳上,但是同時候兩隻腳受到影響的情況亦並不是罕見。患腳底筋膜炎者通常是四十歲以上成年人,不分性別,也可能是與長期穿著設計不良的鞋有關,患者亦可能有過重現象。當病人接受醫學檢驗時,脊醫能在患者的腳內則很容易地找到痛點,觀察到腳跟墊的形狀可能變異,疼痛的軟組織有輾軋音,但患處通常找不到明顯的瘀腫現象。
在病理上腳底筋膜炎所牽涉的組織主要是腳底筋膜及腳骨膜,腳底筋膜的功能是鞏固腳底的縱向腳橋與及防止腳掌過度旋前。因此,患有功能性
圖片參考:
http://www.chiropractors.com.hk/plantar2.jpg
扁平足的人,由於腳掌經常處過度旋前的狀態,特別容易引致腳底筋膜受到過度拉扯。而腳底筋膜前端是附著蹠骨骨膜上,後端則附著跟骨骨膜上【如圖】。當腳底筋膜受到過度的外來拉力迫使筋膜組織受到拉扯,跟骨上腳底筋膜附著處的骨膜會從跟骨的表面扯離,結果引致痛楚及骨刺形成。
診斷腳底筋膜炎並不困難,如果患者有上述的徵狀;加上壓迫腳跟內側會導致痛楚的產生,基本上可以診
圖片參考:
http://www.chiropractors.com.hk/heel%20spur.jpg
斷為腳底筋膜炎。有些時候x-光可以幫助診斷患者是否患有腳底筋膜炎而腳同時有骨刺出現【如圖】。有趣的是,腳的骨刺長短與腳的痛楚通常是成反比。短短的骨刺患者常會感覺到很大痛楚,但反之長出了長長的骨刺後,一般患者反而不會感覺到腳有任何的痛楚。這亦証明了腳底筋膜炎患者的腳痛楚不是因為骨刺壓迫軟組織而引致的,而是腳底筋膜被拉扯,骨膜被拉離骨頭所引致。所以千萬不要輕易被骨刺所嚇倒,而治療的方向絕不是把骨刺溶化或剷除。
雖然有些學者認為腳底筋膜炎患者如果得到足夠的休息及避免刺激痛患處,痛楚常會在一兩年內自然消失。但患者要受兩年腳痛苦實在是非必要,而且亦有過案患者的腳痛了二十多年也未有消減。其實如果治理得妥當,腳的痛楚可以在短期內消散,無須等候一至兩年或更長的時間,聽天尤命地等待腳痛的消失。只要盡早尋求專業的醫療服務,找出引致腳底筋膜過度拉扯的原因,是小腿後面的肌肉收緊;腳部的跗骨錯位;鞏固腳橋筋膜韌帶及肌肉鬆弛,引致縱向腳橋下塌;長時間於站立,步行或是穿著不良的鞋子等等。然後針對成因加以使用專業方法來糾正,問題就很容易得到解決。千萬不要誤信腳痛是因為跟骨的骨刺刺著腳底而引致痛楚!
http://www.chiropractors.com.hk/plantar.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