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漢族 是中國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漢族人口約為13億,占世界總人口的19%,分佈於世界各地。除兩岸四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和北美洲也有較多分佈。
歷史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當今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佔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
約公元前2000年,啟建立了夏朝,前1766年,商朝建立,前1122年,周朝建立。從周朝開始,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活動範圍也由黃河流域逐漸擴大到淮河、泗水、長江和漢水流域。在這期間,華夏族的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並以此區別於夷、蠻、戎、狄等諸多民族,但此時華夷的劃分尚不十分嚴格。
春秋時期,華夏族同周邊民族進一步融合,秦、楚等原本被排斥於華夏族之外的國家也被逐漸接納。到了戰國時期,各個華夏諸侯國之間相互征戰,陸續進入中原地區的夷、蠻、戎、狄也逐漸與華夏族融合,從而形成較為穩定的族體。此時,華夏族的活動地域也擴展到了遼河中下游,洮河流域、四川盆地、江南地區等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建立了秦朝,隨後漢朝建立,並統治中國400餘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並以先秦時期的華夏族為核心和主體,加以漢朝疆域內被漢化的部分其他民族,形成了漢族。此時漢族人口分佈仍集中與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漢族人口逐漸向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模遷徙,到明、清時,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後滿人禁止漢人出關進入東北,清朝後期為充實邊疆,准許漢族進入中國東北,在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大量引入山東漢族。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語言
漢族的語言為漢語,使用漢字書寫。漢語屬漢藏語系,按學術界較常見的劃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話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粵語七大方言(有許多不同的劃分方法,參見漢語方言)。對漢語標準語的規定,漢族所在的不同地區各有不同,中國大陸、臺灣、新加坡定為標準官話(以官話區的北京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語言,其稱謂因所在地的不同而分別稱為普通話、國語、華語),香港定位標準粵語(廣州話)。中文的表達方式分別有繁體中文(又稱正體中文)和簡體中文來書寫。
姓氏
姓氏多為單字。和其他民族的基本不同。如張、李、王,楊,黃……
飲食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麵條、花卷、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並善於烹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服飾
漢族的民族服飾是世界上歷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延續到1644年清軍入關後。1645年,清朝下令全國剃髮易服,漢族在300多年內逐漸接受並發展了滿洲民族的服裝。旗袍馬褂也成為漢族的服飾,進入21世紀後,一些人發起漢服運動,重新倡導恢復漢族的服飾,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
滿族全稱滿洲族,現在大部分生活在現中國東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滿洲),是通古斯民族之一。
滿族歷史
在古代漢語文獻中被稱為女真或肅慎,一般認為該民族起源於西伯利亞。也有人認為是在中國史書中曾經被泛稱為生活在現在的中國東北地區的東胡民族的一部,《後漢書·挹婁傳》:「無君長,其邑落各有大人。」《魏書·勿吉傳》「邑落各自有長,不相總一。」《隋書·靺鞨傳》「邑落具有酋長,不相總一」。
唐代的漢語文獻中將其稱為「黑水靺鞨」,宋元及明時期的漢語文獻中稱其為女真,明朝在今東北地區設立三個衛所,分別稱作:建州,野人和海西,分設督司受明總兵節制。
遼(相當於中國北宋)時期,女真人在現中國東北地區分別有南女真,北女真,黃龍府女真,順化女真,長白山女真等等,除語言風俗統一外,這些女真部族之間並不相互統屬。其中女真的完顏部逐漸強大,建立金國,並滅北宋佔據中原地區,根據漢字創製了自己的女真文字,女真文字後來由於金朝的滅亡而逐漸失傳,最後在明末徹底消亡。經過金一代的發展,女真的概念比起前代變得更加明確起來,但是隨著金朝的覆滅,中原的女真大量融入漢人,而原先女真的居住地除了仍有些原有的女真部落外又有新的部落遷入,滿洲類似完顏是女真的一個部族名稱。後來滿洲崛起,征服了女真各部,統一稱謂為「滿洲」,其中包括了歸順滿洲的蒙古、朝鮮及遼東漢人。所以並不是所有的滿洲人都是先前明時的女真人(金亡後,女真這一稱謂再次籠統化),也不是所有的女真人都成了滿州(「野人」女真的不少部落被排除在滿洲之外,譬如現在的赫哲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完顏部的後裔也不一定就是滿洲人,不少完顏部的後裔融入漢人,而完顏部本身也在繼續分化,產生了不少新的部落。
1616年,官拜明建州左衛督司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改為「清」,改「女真」為「滿洲」,同時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關滅明,建立了覆蓋滿洲、前明領土及西北新領地的清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簡稱滿洲族為「滿族」。
人口與分佈
人口超過1000萬,一半以上居住在遼寧省。現在的滿族人口中,大部分為父母一方有滿族血統或者祖上據查還有滿族血統,另外也有一部分是祖先為漢軍(或朝鮮、蒙古)旗人。主要分佈在:(1)中國東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2)北京(清代規定北京內城由八旗分旗居住)及鄰近的河北省(尤其東北部的承德市)。(3)長城以內的某些重要城市,基本上都是清代有八旗駐防的戰略要地。
歷史上的分佈
根據清朝統計,1760年除東北和北京附近地區以外八旗兵超過1000人的城市有:荊州(5535人)、江寧(4126人)、西安(3970人)、廣州(3906人)、鎮江(3521人)、寧夏(3509人)、綏遠城(2802人)、福州(2581人)、成都(2341人)、杭州(2232人)、乍浦(屬於浙江平湖,2037人)、青州(1807人)、涼州(1105人)。
語言
滿族有語言滿語和文字滿文。滿語為滿族本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
直到滿洲形成後並沒有文字,是在征服蒙古並與蒙古結盟後,借用蒙古文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創造出來的,到清朝後期,滿族貴族逐漸漢化,已經很少使用滿語,民國建立後,滿族人逐漸放棄了自己的語言而通用漢語。僅有黑龍江省富裕縣的三家子村一些老輩村民,仍然保留著原有的滿族語言。至今(2006年)仍有幾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尚能使用流利的滿語。近幾年,富裕縣撥款擴建了三家子滿族小學,並培養了年青一代的滿語師資,開始了該小學的滿語教學。此外,全國各地許多滿族青年人通過自學成才,重新興起學習滿語的熱情,並有可觀的一批人,具備流利的滿語會話能力以及滿文讀寫能力。
滿洲貴族所自創的滿文是根據蒙古文字母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的錫伯族人還在使用錫伯文,並有定期出版的錫伯文報紙,目前也有觀點認為錫伯文就是滿文(祖先為融入華夏漢民族的鮮卑族)的一個變體,目前,在故宮研究滿文檔案的人大多數是錫伯族人。
現代滿族普遍使用漢語,除了一些學者還能應用滿語外,目前會說滿語的滿族人只餘下屈指可數的老人家,大多數滿族人已經不懂滿語了。不過,東北和北京地區的漢語方言中吸收了很多滿語的辭彙。
風俗習慣
滿族剪紙藝術在東北地區仍可見到許多滿族的風俗習慣。如食物中的酸湯子、酸菜、粘豆包、血腸、薩其馬等。滿族人禁忌狗肉,因為滿人就是愛斯基摩人,冬天需靠狗拉雪橇,所以不吃狗肉。
民族特徵
典型的滿族人中,兩眼間隔較近,直鼻,長方臉型的較多,卷髮比例很多。滿族中的B型血的比例很高,達到40%以上(這一比例在漢族中是20%)。
滿族較之中國其他民族有更高的教育水準。1990年的人口普查中滿族每一萬人中的大學學歷者有1,652.2人,全國平均水準為139.0人。在15歲以上的文盲和半文盲比例,滿族為1.41%,全國22.21%,滿族的數據低於國內的其他民族。
服飾
滿族服飾歷史上,滿族男子喜歡穿長袍馬褂,原為四側開叉,便於騎射。男子成人後要剃去周圍的頭髮,編髮辮垂於腦後。滿族婦女的傳統服裝是旗袍,圍白絲巾,梳京頭和「盤盤髻」,戴三個耳環,腰間掛長手帕。
宗教
早期滿族人信奉薩滿教,後在努爾哈赤時期,為了拉攏蒙古勢力,不少人改信仰佛教,順治皇帝跟雍正皇帝都是虔誠的佛教徒。雖然薩滿教依然存在,但大多數的滿族人則和多數其他漢人一樣,屬無宗教信仰人士,少部分信奉佛教(包括喇嘛教,即藏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