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白蓮教、明教

2007-06-11 4:35 am
在下沉醉於武俠歷史,對白蓮教,明教正史略感,望有高手指教

正所謂'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在下會以10分作賞

回答 (2)

2007-06-11 4:57 am
✔ 最佳答案
白蓮教,一個民間宗教組織,據傳說,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由茅子元創立佛教分支白蓮宗,因教徒「謹蔥乳,不殺不飲酒」,故又名白蓮菜,後逐漸演化為民間社群組織白蓮教。

發展

南宋時期,因是佛教分支,崇奉阿彌陀佛,並混合了明教、彌勒教,流傳不廣,故影響不大。元朝時期,宗教政策寬鬆,白蓮教一度可以公開傳播,宣揚「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其勢力滲透到河南、江淮和長江流域地區。後來教內發生分歧,其中一派開始反抗元朝統治,到了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朝廷先後下令禁止白蓮教。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政府強征民夫堵塞黃河失口,引發了全國規模的紅巾軍大起義,紅巾軍即與白蓮教有密切的關係,元末朱元璋依附「明教」韓山童起義,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其實也是白蓮教的一支。

明初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後,知道白蓮教會對帝國構成威脅,納李善長之議,多次取締白蓮教,《明律》規定「為首者絞,從者各杖一百,流三千里。」萬曆四十三年,白蓮教發展至高峰,「近日妖僧流道聚眾談經,醵錢輪會。一名涅磐教,一名紅封教,一名老子教。又有羅祖教、南無教、淨空教、悟明教、大成無為教,皆諱白蓮之名」。

清入關後,白蓮教增加了許多支派,如老官齋、八卦教,其名目繁多,加上舊有支派,竟高達百餘種,教義更加蕪雜。清朝的白蓮教徒以反抗為己任,倡言「日月復來」,舉起反清復明的旗幟,從而遭到清朝鎮壓。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白蓮教活動頻繁。乾隆後期,清朝國力日衰,是白蓮教鼎盛時期,在東北和南方各省廣泛流行,其中又以大乘教流行最廣。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水教徒王倫聚眾起義。嘉慶年間白蓮教與地方人民結合,引發川楚教亂。

直到近代,白蓮教仍未消失,但已發生質變現象。清末學者勞乃宣著有《義和拳教門源流考》一文,認為義和團起源於白蓮教,但此說已為後來的歷史學者所質疑。據現代歷史學者張鳴考證,庚子年進入北京的義和團除了屠殺洋人洋教徒,也屠殺白蓮教徒。(見《又想起了王大點》)。

影響

白蓮教在民間流傳盛廣,出現許多英雄人物,在蒲松齡故事里也有反映。

摩尼教,又稱作牟尼教或明教,是一個源自古代波斯宗教祆教的宗教,為公元3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ani)所創立。其教義認為,在人類初始時,存在著兩種互相對立的世界,即光明與黑暗,它們具體表現在兩個界線分明的「國度」裏。在「光明之國」 裏,由「光明之父」來統治,他周圍有一群神仙。與此相反,「黑暗之國」的統治者是「五類魔」,他是許多殘暴魔鬼的首領,他們總是生活在爭吵不休之中,這是由於他們都貪得無厭,並被其他慾望所驅使。一方面,光明之國的特徵是安寧、和諧、和睦、風景優美、芳香宜人,另一方面,在「五類魔」統治的國家裏,則籠罩著動亂、爭鬥、吵鬧、臭氣熏天。「二宗」從物質上是這樣理解的:在光明之國裏,一切都有美麗的外表,而在黑暗之國裏,萬物都是醜陋的。

摩尼教在中國又稱作明教,是因為信徒稱呼他們的神為「明尊」。唐朝武后延載元年波斯人拂多誕傳摩尼教入中國1;大曆三年(768年)於長安建有大雲光明寺。五代時,陳州摩尼教徒曾聚徒起義。北宋的方臘起義,元朝「明王出世」的韓山童、劉福通起義,都受摩尼教的影響。19世紀以來在敦煌莫高窟、新疆吐魯番發現大批摩尼教文書,證明摩尼教在中國西北各地廣泛傳播。

明朝的開國君主朱元璋亦是摩尼教信徒,在韓山童等人兵敗之後,他繼承了明王之名,並成功取得江山。在金庸的小說裏把朱元璋一伙說成是明教徒,言其江山是明教打下的,故其國號不得不稱一個「明」字。這在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在他的著作《朱元璋傳》亦有提及,他改國號時採納了「明教」之名,所以稱自己的國家為「大明」。不過,朱元璋在立國之後,即大力打壓摩尼教信徒,使之在中國日漸式微。但這個史實,在中國因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描述而再次使大家認識到這個宗教。至今,福建泉州至今仍存有小型摩尼寺。


參考: 維基
2007-06-11 7:26 pm
明教:摩尼教的變體
摩尼教經過唐武宗的嚴厲禁斷後,不得不由公開活動轉入地下運行。其中,閩南、浙江一帶的摩尼教,在民間秘密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受到來自中國民間秘密宗教各種教派程度不同的影響與滲透,其結果是逐漸漢化而變成一種有異於摩尼教的民間秘密教派,這就是北宋初年出現的明教。

明教主要在以下四個方面有別於摩尼教。
一是神靈崇拜方面的多元化。摩尼教奉把之神,稱"明使"、"大明使",實為摩尼之尊稱。因"佛"這個名詞已為中國人家喻戶曉,摩尼教為了有利傳教,在漢文經典中,也隨俗將摩尼寫成摩尼光佛、光明佛、夷數佛、先意佛等,表明摩尼教是個一神教派。與此不同,明教在閩南、浙東兩地的教團各有所奉之神。閩南晉江明教教團仍奉袒摩尼光佛,福州明教教團既奉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號" ; 浙東一帶明教教團則以漢末太平道創始人張角為師祖,凡"拜必北向,以張角實起於北方",避諱"至角則不言" ,說明明教是個多神教派。

二是經典方面的中土化。摩尼教原有《大應輪部》(譯雲《徹盡萬法根源智經》)等七部經典。摩尼教傳人中國後,又出現了一部《二宗經》(波斯文)《沙卜拉幹》漢譯本),成為摩尼教在華傳教的主要經典。摩尼教將其經典奉為神聖而不容絲毫更改,要求教徒必須"信二宗義,必淨無疑",";所說經法,皆悉真實,一依聖教,不要宣示","於聖經典,不敢增減一句一字", 。據《宋會要輯稿‧刑法‧禁約》記載,浙東溫州明教教團所念經捲及繪畫佛像,計有《絕思經》、《證明經》、《太子下生經》、《父母經》、《圖經》、《文緣經》、《七時偈》、《日光偈》、《月光偈》、《平文策》、《漢贊策》、《證明贊》、《廣大仟》、《妙水佛幀》、《先意佛幀》、《夷數佛幀》、《善惡幀》、《太子幀》、《四天王幀》十九種。這些明教經典與繪畫佛像,大多是仿照佛、道三教而造,只有個別的經典僅是藉用摩尼教經名而撰, 如《證明經》就是藉用摩尼教《證明過去經》之名。至於上述明教經典之內容,由於它們早已亡佚,無法知曉。但有一點是可以推測的,即從這些經典名稱來看,可以說它們己經中土化,或者說己經中國民間秘密宗教化了。

三是儀軌方面的巫術化。
留尼教反對宗教儀式中的巫術邪道,在其《懺悔文》中明確規定故徒不許行邪道巫術。明教則在宗教儀式中,搞起了燒符、念咒、驅鬼等道教符篆派法術 。

四是教階方面的簡單化。
摩尼教在教階上設有五個等級,即慕閣 -- 係法教導者,薩波塞 -- 侍法者,亦即拂多長,默美悉德 -- 法堂主,阿羅緩 -- 一切純善人,褥沙暗 -- 切淨信聽者。前四種為有教階者,均穿自衣戴白帽,後一種是一般教徒,在家修行,與常
人無異 。明教則只有教首與教徒之分,教首稱"魔頭",教徒稱"事魔"。服飾起初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到了北宋末方臘起義時,起義軍則以紅中或赭服為標識,顯然是深受彌勒教尚紅的影響 。

但是,明教在禁欲崇儉方面,則繼承了摩尼教的傳統。摩尼教要求教徒"不擇華好,不寵肉身",";年一易衣,日一受食",每天相曼乃食",";食葷而不食湩酪,過著十分艱苦的生活。明教也是"不事葷酒",";不殺物命" ,"不會賓客,死則袒葬"
,故又稱"食菜事魔"教。至於福州明教教團,"燒必乳香,食必紅葷"的奢侈行徑,只是個別現象,並不代表明教的全部。此外,明教還提倡互助互用,"始投其黨,有甚貧者,眾率財以助,積微以至於小康矣。凡出入經過,不必相識,黨人皆
館谷焉。凡物用之無間,渭為一家," ,"故其黨不勸自盛" 。特別是明教繼承與發揚了摩尼教追求光明,鞭撻黑暗的教義思想,因此頗受下層民眾的歡迎,便其流傳甚熾,尤以閩浙一帶為感,僅溫州一地就有明教齋堂四十餘處 。

明教與末代農民起義
作為摩尼教變體的明教,更加擴大了策動農民起義的特性。末代,特別是北宋末年和整個南宋時期,統治階級腐敗無能,內憂外患嚴重,廣大農民掙紮在死亡線上。瀕臨死亡的廣大農民當然要奮起反抗,明教就發揮了組織與領導農民起義的職能。兩宋時期,以明教為旗幟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北宋末年的方臘起義和南宋初年的鐘相、楊之起義。

北宋末年,以徽宗趙信為首的封建統治者,不斷強化封建專制主義暴政,使階級矛盾更加尖銳化。徽宗寵信的蔡京、童貫等人,上下勾結,賣官求利,霸佔田地,壟斷茶鹽專賣,成為量腐朽、最反動的封建特權勢力。徽宗又崇奉道教,自稱"道君皇帝",在全國各地大造道觀,設二道官,致使大批良田被道觀佔有,大量金錢作為棒祿滾進道士的腰包。

在重重的經濟剝削與政治壓迫下,流行於兩浙地區的明教,成為下層民眾追求光明世界和相互救助的最好去處,因而紛紛加入明教。宣和二年(1120年),又是一個災荒年,戶戶斷根,家家挨餓。以割漆為生的青溪人方臘,還是被官府勒令充當裡胥差役,並不許旁人代替,使方臘"不勝其憤",遂以明教為旗幟"聚眾"起義 。方臘以地形險峻的樣洞、幫派等峒為據點,建立起農民政權,自稱"聖公",改元"永樂",三四個月,隊伍發展到近百萬人,佔有睦、婺、處、杭六州五十二縣。

方臘起義對北宋王朝造成了巨大威脅。為了保住東南財賦,徽宗必然傾其全力鎮壓這次起義。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方臘和幾十名起義將領被俘。八月,方臘在汴京犧牲,起義失敗。但是,方臘起義動搖了北宋王朝的殘暴統治,僅僅六年之後,腐朽透頂的北宋王朝就在金兵的襲擊下徹底崩潰了。

南宋初年,腐敗的趙宋朝廷,在求和派秦儈等權好的把持下,並沒有抵抗金兵侵擾,收復北方失地的決心。為了保存一小打皇室、貴族和勳戚大臣們的私利,他們甘心偏安江南一陽,對女真貴族權顏卑膝,屈辱求和,把杭州當汴京,過著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

南宋統治者在金兵面前屈膝投降,但對付人民卻殘暴兇狠。宋室南遷以後,皇室和大官僚不僅拼命搜刮江南肥沃土地,而且肆意增加賦稅和雜稅,致使廣大農民"剝膚摧體",幾乎"膏血無餘"。再加上金兵南侵時,對江南人民的屠殺和搶掠,更使廣大農民如雩上加霜,無法存活。

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金兵擄掠潭州(今湖南省長沙市),宋軍潰兵也趁火打劫。洞庭湖地區人民忍無可忍,在鐘相率領下,又以明教為旗幟舉行武裝起義。

方臘起義失敗後,明教仍在江南民間流傳,南宋朝廷雖屢次下令禁止,但禁不勝禁。正如起居舍人王居正所說:"方臘以前,法禁尚寬,而事魔之俗猶末至於甚熾。方臘以後,法禁愈嚴,而事魔之俗愈不可勝禁。" 充分說明明教頑強的生命
力和在下層社會深厚的群眾基礎。

鐘相,鼎州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早在起義前的二十多年中,他就利用明教聯絡各方群眾。鐘相提倡人教的群眾要分財互助,團結一致。人教以後,可得"田蠶興旺,生理豐富",並向農民宣傳:"法分貴賤,非善法也。我行法,當等貴賤,均貧富。" 於是,洞庭湖一帶的農民為了追求光明的未來,紛紛"投拜法下"。
鐘相起義爆發後,農民軍所到之處,"無稅賦差科,無官司法令" ,打亂了封建統治秩序,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人皆樂附之,以為天理當然" ,起義隊伍迅速擴大到四十萬人,鐘相被推為楚王,建國號為楚,改元天載。

是年三月,鐘相不幸被捕犧牲。起義軍在楊麼領導下繼續斗爭,到紹興二年(1132年),起義軍又擴大到二十萬人。起義軍以水寨為根據地,不斷重創前來圍剿的官軍,直到紹興五年(1135年),才被岳飛統帥的岳家軍分化瓦解,楊之被捕犧牲,起義失敗。

就在鐘相、楊麼起義的同時,江西也爆發了明教起義。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明教首領王念經率領信州、饒州的農民舉行起義,有眾十餘萬。紹興三年(1133年)春,明教首領餘五婆亦在衢州、嚴州率眾起義。這兩次起義雖然也被血腥鎮壓,但是明教的反抗斗爭並沒有止息,直到半個多世紀之後的寧宗初年,仍可從官方文書中看到明教起義的事跡。

白蓮教遲d補充
參考: yahoo知識+


收錄日期: 2021-04-19 20:43: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10000051KK0479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