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你作為統治者廢除丞相是利多還是弊多?
我應為統治者廢除丞相是弊多。
(大綱)
審題:
題目認為明代政治腐敗,乃由於明太祖於1380年廢相所致。須評論及分析此說是否恰當。
立論:
1.明太祖廢相後,引來嚴重後果。
2.明政不修,確與太祖廢相有密切關係。
論證:
1.太祖廢相,令明政不修
a.太祖廢相後改動中央官制,削弱限制君權的機構,加強控制各個機構,形成強橫的君主獨裁。在君主專權的制度下,必須有英明之君主方可駕馭。明自太祖、成祖以後,君主質素日漸低落,不理政事,但政事必須處理,因此權責下移,令奸臣弄權,明政因此不修。
b.太祖廢相後,出現「內閣」,甚至「條旨」等制。到了世宗、神宗時期,皇帝皆不親政,甚至不上朝,命宦官代為批決,由是國家大權,落入宦官手中,政治日益腐敗。
c.明太祖罷相後,奏章均先呈御前,由宦官口傳,轉發閣中票擬,再經宦官繳之御前,由宦官傳令各衙門施行。由此可見,宦官在政制上掌握了重要地位,宦官弄權,亦此而起。
d.太祖廢相後,以內閣代替以往宰相之職務,然而內閣無宰相之名,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故內閣不能發揮作用,即使有有為的閣臣,如張居正,亦因職分而未能有所建樹,挽回頹勢。
e.宰相許多時在政府及天子前亦有很大權力,可以直接諫議天子,甚至否決政令。但只明太祖廢相後,皇權失去制衡的力量,致使皇帝可以任意妄為,縱情享樂,內閣亦無權過,因此明政不修。
f.太祖廢相後,不單形成內閣制,甚至形成首輔專權,內閣成員又陷於首輔之位的爭奪戰中,故明政不修。
g.太祖罷相後形成內閣,內閣中的權力鬥爭又演為激烈的黨爭,黨派互相傾軋,令明政更為腐敗。
h.太祖廢相後,君主權力大盛,百官由皇帝任命,為保官秩大都庸庸碌碌,很少勇於任事,敢作敢為,造成政風因循,明政不修。
總結:
明政不修,主要是由於太祖廢相,導致缺乏了一個具權力的領導者:宰相,加上君主昏庸,以致日後出現宦官弄權和朋黨傾軋的局面。
2.如果你是宋太祖的丞相你會吾會提出重文輕武?
如果我是宋太祖的丞相,我不會提出重文輕武。
因為重文輕武,造成極為嚴重的惡果,
即造成有宋一代積弱的的局面。下面略舉其弊病:
(一)政出多門,效率低下:由於相權低落,臺諫權重,致政出多門,互相掣肘,官吏因循保守,冗官充斥於朝,行政效率低下。史稱「今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
相知。故財已匱而樞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財不已。中書視民之困而不知使樞密減兵、三司寬財以救民困者,制國用之職不在中書也」。
(二)冗費增多,財政拮据:為牽制地方,宋室加設了許多官職,使官僚機構龐大。「故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不與朝政;侍郎、給事不領省職;左右諫議無言責,而起居郎、
起居舍人不執記事之筆;......至於僕射、尚書、丞、郎、郎中、員外,居其官不知其職者,十常七八。秘書、殿中二省,名存實廢,惟內侍所掌,猶彷彿故 事。九寺、五監,尤為空官」另太祖認為「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方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故大舉招募禁 軍,無退役制度,雖年老也供養終生。而更戍頻繁更使軍費支出浩大。冗官、冗兵、冗祿大大消耗公帑,加以皇室的奢靡、對外戰敗而納幣求和,遂致宋初財政拮 据,國用日竭。
( 三)頭重尾輕,地方凋敝:宋初之中央集權雖有助消除軍事割據,然矯枉過正,造成地方之過度嬴弱。地方官吏事事聽命於中央,施政不能自主,稅收又盡數歸於中央,故地方
貧弱、無從建設,一旦有事很難應變。南宋之朱熹對此曾有如下評議:「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禍,虜騎所過,莫不潰散。」
(四)國力積弱,邊患深重:宋初實行重文輕武,用文官指揮軍隊,「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內外相維,上下相制,等級相軋」,加上兵多而弱、缺乏訓練,禁兵調度頻繁,地方
廂兵嬴弱,使有宋一代國力積弱,武功不振,無力抵禦外
患。北宋與遼、西夏、金等強鄰交戰,迭遭失敗,終至滅亡。後來南宋亦偏安一隅,屢敗於金,終於為蒙元所滅。此實乃其強榦弱枝、重文輕武國策之最大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