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
http://www.mingpaohealth.com/ftp/Health/20041015/news/15gt01.jpg
以微創技術治療小腸氣,即在病童肚臍下位置放入腹腔鏡後,再利用特製「疝氣」把「跌入」疝囊的內臟組織和腹膜分隔,並把漏管縫合。圖為中大研製出來的「疝氣」。(鄭樹清攝)
圖片參考:
http://www.mingpaohealth.com/ftp/Health/20041015/news/15gt02.jpg
今年6歲多的謝文泰出生不久後被發現患上小腸氣,腹部長出一個「乒乓波」般大的肉粒,去年接受微創手術,但文泰身上卻幾乎沒有任何傷痕,而且可即日出院。(鄭樹清攝)
【明報專訊】腹股溝疝氣(俗稱小腸氣)是最常見的兒童外科病,過去一直靠開刀治療,會留下難看的疤痕,更可能誤損內臟。中文大學近年把「微創手術」應用於治療小腸氣,先行為300多名病童進行手術,成功率高達100%,且誤傷內臟的機會近乎零,身上亦只會留下約2毫米的傷口。
小腸氣的成因是小孩出生前在腹腔內的一條漏管未閉合,內臟如小腸和女性的卵巢和子宮等,經該漏管「跌」入疝囊,令腹部長出一個「乒乓波」般大的肉囊。
據資料顯示,小腸氣是本港最常見的兒科先天疾病之一,平均有3至5%的兒童患有此病,早產嬰更高達20%,男性的比率較女性高出近5倍。
傳統手術或損輸精管睾丸血管
中大小兒外科及小兒泌尿科主任楊重光教授指出,傳統的手術要切開腹腔,手術切口約2.5至3厘米,癒合需要很長時間,同時可能損傷周圍的輸精管和睾丸血管等,病童亦需較長時間才能恢復日常活動。
另外,由於有近三成病童左、右腹會同時出現小腸氣,但進行傳統手術時,不能即時判斷是否出現以上情,有可能要事後再「開刀」切除,大大增加對病童的創傷。
中大研究技術製疝氣
中文大學於2000年開始研究利用微創技術治療小腸氣病童。方法是在病童肚臍下位置開一個約2毫米的小傷口,放入腹腔鏡後,再利用特製「疝氣」把「跌入」疝囊的內臟組織和腹膜分隔,並把漏管縫合。手術過程只需約20分鐘,病童更可即日出院。
楊指出,新技術對病童造成的創傷很小,疤痕亦不顯眼﹔另外,把腹腔鏡放進體內後,可清楚看出另外一邊的腹腔是否亦同樣出現「小腸氣」。
他又說,新技術由2000年開始應用,至今威爾斯醫院已為325名病童進行手術,成功率達100%,全部都沒有出現任何併發症,只有兩兒童復發,即0.6%,較傳統做法的1%為低。
今年6歲多的謝文泰出生不久後被發現患上小腸氣,腹部長出一個「乒乓波」般大的肉粒,去年接受手術。
其父謝先生表示,自己年輕時亦曾經進行小腸氣手術,留下了3吋疤痕,但文泰身上卻幾乎沒有任何傷痕,而且可以即日出院,故感到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