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眾所周知,宰相或丞相是文武百官之首,對皇帝對國家相當重要,宰相對皇帝是好是壞,視乎於君主賢明還是昏庸,以及朝代的制度。
當談及制度,可分為議政權,封駁權,決策權和執行權。
(一)議政權指討論是否起草一項政令,或怎樣起草這項政令
(二)封駁權在政令已起草而未執行之前,作出審查。若發現政令不當,可駁回再議。
(三)決策權指政令是否確定,或何時頒發政令。
(四)執行權指執行已通過審查的政令。
上述權力,皇帝可對宰相(或其他大臣)可以不授予,可以部分授予,亦可全部授予。
以秦朝為例,秦始皇勤於政務,所有政事決策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丞相李斯只可議政和執行,不可參與決策。由於秦始皇事事親力親為,尚算勤政,但不能負擔太多,因此,在他的制度下和得丞相輔助理政是一件好事,並非壞事。
以漢朝和唐朝為朝,丞相可得到上述四項權力,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是勤務,有仁德的君主,又得賢人輔助,有丞相理政絕對係一件好事。漢武帝重用內朝,削弱相權,本是一件好事,可惜晚年經常決策失誤,丞相失去決策和封駁權,無人糾正皇帝過失,有或沒有丞相對皇帝都有好處,但對國家就有害處,並導致後來王莽篡漢的因素。
唐太宗知人善任,是位英明的君主,任用房玄齡,杜如悔,魏徵,王珪,馬周,長孫無忌為相;唐玄宗用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為相。太宗和玄宗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差不多將四項權力全部授予丞相,讓他們發揮所長,這種做法比皇帝事事親力親為更有效,可見君主賢明而有宰相對皇帝和國家都有好處,施政甚少闕失,政治清明,形成治世的原因之一。因此,沒有宰相會對皇帝帶來不少壞處,因為輔弼無人,施政錯漏百出。
但唐玄宗晚年,重用李林甫和楊國相,李楊二人亦得到以上四項權力,但他們是奸險和庸碌之輩,他們使朝政腐壞,人才凋零。因此,有宰相對君主雖然好,因為可取得君主歡心,但對國家會造成嚴重的影響。由此可見,君主質素是相當重要。
宋朝的宰相只有執行之權,無議政和決策權。又以參知政事作副相,以樞密使分宰相軍權,以三司使即戶部司,度支司,鹽鐵部司分宰相財權,以三班院,審官院,考課院分宰相用人之權,以大理寺,審刑院分宰相司法權,雖可以加強君主集權,但政出多門,行政效率大降,對國家是壞處居多。
在明朝,明太祖廢除宰相,皇帝直領六部,加強君主權力。但六部各自為政,君主無法處理繁瑣
而細小事務,使行政效率下降。明宣宗和憲宗可算是勤政的君主,曾感到輔弼無人,政務纏身,因此,沒有宰相對君主可說是壞處多於好處。
總括而言,宰相對國家和皇帝是好是壞,就視乎君主質素和國家制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