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頭既成語....

2007-06-10 3:09 am
我想要一字開頭既成語...'
最好有解釋啦...'

回答 (6)

2007-06-10 3:24 am
✔ 最佳答案
【一斑半点】 比喻极小部分。

【一场春梦】 本喻世事无常,转眼成空。后亦喻幻想破灭。

【一壸千金】 比喻物虽微贱,关键时得其所用,便十分宝贵。

【一搭一档】 谓互相配合,彼此协作。有时含贬意。

【一搭两用】 一物二用。

【一挥九制】 一提笔就能写出九道制书。谓文思敏捷。

【一挥而成】 同“一挥而就”。


【一叶迷山】 意谓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一叶报秋】 同“一叶知秋”。

【一落千丈】 唐韩愈《听颖师弹琴》诗:“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 强。”原指琴声骤然低落。后常用以形容景况急剧下降。

【一朝一夕】 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时间短促。

【一朝千里】 犹一日千里。

【一朝之忿】 一时激发的愤恨。

【一朝之患】 突然发生的祸患。

【一栖两雄】 比喻两雄对峙,势不并存。

【一跌不振】 同“一蹶不振”。

【一无所有】 什么都没有。

【一无所知】 什么都不知道。

【一钱如命】 形容极端吝啬。

【一锤定音】 本指制造铜锣时最后一锤决定锣的音色,后借喻凭一句话作出 最后决定。

【一龙一蛇】 喻时隐时显,变化莫测。

【一龙一猪】 喻二人相去悬殊。

【一掷千金】 原指赌博时一注就投下千金。后用以形容挥霍无度。

【一掷百万】 形容赌徒下注极大。

【一掷乾坤】 谓以天下为孤注之一掷。乾坤,天下。语本唐韩愈《过鸿沟》 诗:“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

【一薰一莸】 薰莸相混。比喻善常为恶所掩。

【一点一滴】 形容微少零星。

【一点半点】 表示微小而不定的数量。

【一点灵犀】 ①唐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谓犀角上有纹,两头感应通灵,故以“一点灵犀”喻心心相印。②指聪敏。

【一簧两舌】 喻诳言乱语。簧,乐器的发声薄片。

2007-06-09 19:25:34 補充:
1.危言聳聽◣釋義◥ 故意說些誇大、嚇人的話,使聽的人驚駭。※#語或本宋.呂祖謙〈館職策〉。△「駭人聽聞」、「聳人聽聞」 2.好高騖遠◣釋義◥ 騖,追求,從事。「好高騖遠」指一味地嚮往高遠的目標而不切實際。語本《宋史.卷四二七.道學列傳一.程顥》。△「好高務外」、「好高慕大」 3.曲高和寡◣釋義◥ 曲調愈高雅,跟著唱和的人就愈少。比喻無法引起大眾的共鳴。語本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下里巴人」、「陽春白雪」

2007-06-16 15:52:56 補充:
very good!!!!!
2007-06-10 3:42 am
一舉兩得
一席之地
一落千丈
一觸即發
一枝獨秀
一視同仁
一時之間
一諾千金
一五一十
參考: 我
2007-06-10 3:20 am
一心一意 ,一日千里 ,一日三秋, 一本正經 , 一表人材......
參考: 字典
2007-06-10 3:18 am
一舉兩得
一席之地
一落千丈
一觸即發
一枝獨秀
一視同仁
一時之間
一諾千金
一五一十

2007-06-09 19:27:59 補充:
一心一意一日三秋一介不取一字千金一目了然一片冰心一孔之見一本正經一唱一和一錢不值一國三公一麈不染

2007-06-09 19:32:51 補充:
一馬當先一時名流一知半解一朝一夕一言半語一木難支
參考: me
2007-06-10 3:17 am
一步登天
出处: 清·徐珂《清稗类钞·三十四》:“巡检作巡抚,一步登天,监生当监临,斯文扫地。”

典故: 登:上。一步跨上青天。比喻一下子就达到很高的境界或程度。有时也用来比喻人突然得志,爬上高位。

例子: 知识要通过学习逐渐积累,想~是不可能的。
2007-06-10 3:15 am
1.危言聳聽

◣釋義◥

故意說些誇大、嚇人的話,使聽的人驚駭。※#語或本宋.呂祖謙〈館職策〉。△「駭人聽聞」、「聳人聽聞」

◣典源◥

※#宋.呂祖謙〈館職策〉(據《呂東萊先生文集.卷二》引)1>
漢至文帝,宇內昌阜,煙火萬里。仰視成康雖小歉,俯視春秋戰國以降,則既有餘矣。「痛哭者一,流涕者二,長歎息者六」。賈誼之論,何其不與事儷2>也!意者危言駭世,姑一快3>胸中之憤耶!長沙之歸,歷變履險,動心忍性。少年之氣,剝落向盡,固未易以故意,待誼是殆,必有所以而論者,或未之竟也。誼誠見文帝以如此之質,得如此之時,顧乃湛於卑陋,安於小成,愛之深、望之切,大聲疾呼,幾其一悟耳。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清.劉坤一〈復郭善臣書〉。
(2) 儷:文字成對偶、對仗的。順遂、舒服。
(3) 快:順遂、舒服

〔參考資料〕
清.劉坤一〈復郭善臣書〉(據《劉坤一遺集.書牘.卷一一》引)
敵情既難逆料,麾下詎可刻離?萬一有警,雖在寧得信,可以朝發夕至,而軍情眴息千變,深恐各營散漫,貽誤事機。兄與弟肝膽至交,何敢危詞聳聽,實緣軍事日亟,不得不倚重龍驤,且自來責備之嚴每在賢者。前此欽奉上諭,十月皇太后六旬慶典,尚停點景誦經,臣下何敢不移孝作忠,以免為人指摘。用敢布其腹心,為此不情之請。可否俟防務稍鬆,再行回秣。

◣典故說明◥

「危言聳聽」原作「危言駭世」。「危言聳聽」是故意說些誇大、嚇人的話,使聽的人驚駭的意思。「危言」的「危」應當就是「危險」的意思。和《論語.憲問》所說的「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的意思不同。《論語》的「危言」是指「正直的言論」。在宋代呂祖謙〈館職策〉中提到漢文帝時,國家承平,如果較之於「成康之治」也許不足,但是較之於春秋戰國以降的政情,則綽綽有餘了。但是在《漢書.卷四八.賈誼傳》中,卻提到賈誼上疏給文帝,奏章一開頭就說:當今國事,可以令人痛哭者一,流涕者二,長嘆息者六。從賈誼的奏章來看,似乎文帝時的朝政簡直糟透了,根本不像史實告訴我們的。有人就認為賈誼是在「危言駭世,姑一快胸中之憤」,意思是說賈誼是在故作驚人之語,好痛快地抒發內心的憤悶。呂氏這篇文章是今天可以找到關於「危言聳聽」較早的源頭。

2.好高騖遠

◣釋義◥

騖,追求,從事。「好高騖遠」指一味地嚮往高遠的目標而不切實際。語本《宋史.卷四二七.道學列傳一.程顥》。△「好高務外」、「好高慕大」

◣典源◥

《宋史.卷四二七.道學列傳一.程顥》
顥資性過人,充養有道,和粹之氣,盎於面背,門人交友從之數十年,亦未嘗見其忿厲之容。……教人自致知至於知止,誠意至於平天下,洒掃應對至於窮理盡性,循循有序。病1>學者厭卑近而騖2>高遠,卒3>無成焉。


〔注解〕
(1) 病:憂慮。
(2) 騖:音ㄨˋ,追求、從事。
(2) 卒:終究。

◣典故說明◥

宋朝理學家程顥,字伯淳,號明道先生,和弟弟程頤合稱「二程」,開理學中之洛派。他教導人們追求知識學問要循序漸進,腳踏實地。一方面心中卻也憂慮學者嫌棄低微淺顯的知識,而致力於追求高遠的目標,終究落得沒有成就。後來「好高騖遠」這句成語就從「厭卑近而騖高遠」演變而出,用來指一味地嚮往高遠的目標而不切實際。「好高騖遠」完整的語形見於清人呂留良〈與錢孝直書〉,呂留良以「好高騖遠,事事求出人頭地」,直指錢孝直的缺點。

3.曲高和寡

◣釋義◥


曲調愈高雅,跟著唱和的人就愈少。比喻無法引起大眾的共鳴。語本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下里巴人」、「陽春白雪」

◣典源◥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據《文選.卷四五.對問》引)
楚襄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宋玉對曰:「唯,然,有之。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客有歌於郢1>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2>,國中屬3>而和4>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5>,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6>,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7>刻羽8>,雜以流徵9>,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10>高,其和彌寡。……夫聖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注解〕
(1) 郢:音|ㄥˇ。地名,春秋時楚國的都城,故址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境。
(2) 下里巴人:此指通俗的歌曲。見「下里巴人」。
(3) 屬:音ㄓㄨˇ,跟隨。
(4) 和:音ㄏㄜˋ,聲音相應,這裡指唱和的意思。
(5) 陽阿薤露:此指介於高雅及通俗間的歌曲。
(6) 陽春白雪:此指高雅的歌曲。見「陽春白雪」。
(7) 引商:加長商音。
(8) 刻羽:削減羽音。
(9) 流徵:為徵音的流轉變化。徵,音ㄓˇ。
(10) 彌:更加。

◣典故說明◥

宋玉是戰國時代楚國的著名文學家,善於辭賦,作品有〈九辯〉〈招魂〉等,與屈原並稱「屈宋」。關於宋玉的生平,今存甚少,且互相矛盾,依《史記.屈原列傳》末尾所記,可知宋玉應是屈原的一個後輩,曾向屈原學習,但因出身寒微,而致仕途蹇困。有一次楚襄王對宋玉說:「我聽到許多有關於你的不好傳言,是不是因為你的言行舉止有不端正的地方呢?」宋玉擅長言論,馬上就說:「請大王先寬恕我的過錯,讓我先講一段故事。」楚襄王答應了,於是宋玉便說道:「有一個外地的歌者來到了郢都,在市集中唱著下里、巴人這些通俗的歌曲,一開始跟著他一起唱和的人有數千人之多;後來他改唱陽阿、薤露等比較不俗的歌曲,跟著唱和的人就只剩下數百人;等到他唱起陽春、白雪這種高妙、優雅的歌曲,又夾雜著許多高難度的技巧,國中能夠一起唱和的人就寥寥無幾了。這不是因為歌者唱得不好聽,而是因為曲子愈高雅,能夠跟著唱和的人也就愈少。同樣的,那些批評我的人,不過是些平庸之輩,怎麼能夠欣賞、了解我的為人呢?」後來「曲高和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無法引起大眾的共鳴。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53:5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09000051KK0395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