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白蓮教
作為佛教宗派的白蓮教,產生於南宋初年;而作為佛教異端即民間秘密教派的白蓮教,則出現於元代末葉。元末以降的白蓮教,是佛教彌陀淨土信仰日益世俗化與彌動教、明教相融合的產物,而白蓮教教義思想的最初源頭,乃是東晉高僧慧遠倡導的彌陀淨土信仰。
自兩漢之際佛教傳人中土以後,隨後建立佛寺、翻譯佛典、西行求法等運動的相繼興起,遠至東晉時又出現了名僧大德祈求往生佛國淨土的思潮。所謂佛國淨土,有彌勒淨土與彌陀淨土之分。一代宗師近安(312-385)弘揚彌勒淨土,曾帶領弟子在彌勒佛佛像前立誓,發願往化生彌勒淨土--兜率天。道安高足慧遠(334-416)則更熱衷於彌陀淨土,也曾親率弟子在廬山雲台精舍阿彌陀佛像前立誓,共期往生彌陀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慧遠在廬山居住二十餘年,雖身不離匡廬,但與社會上層,特別是達官權貴書信頻繁,甚至與帝王也有交往,遂使其名震遐邇。以恃才傲物著你的詩人謝靈運,亦對慧遠肅然心服,曾為其在東林寺前鑿池以種白蓮,此即後世風傳慧遠創白蓮社之由來。
與道安弘揚的和世俗世界相聯係的彌勒淨土不同,慧遠倡導的彌陀淨土則是一個至善至美的極樂世界,因此在教義與修持上都顯得過於莊嚴肅穆、高邁遼近而缺乏生氣。於是,一些彌陀淨土思想大師開始對其進行世俗化變革。首先是北魏高僧曇蠻(477-543)對彌陀淨土經典作出通俗性的解釋,並簡化修持方法。他撰寫《往生論注》等,創立"難行"、"易行"二道之說,宣揚世風混濁,沒有佛的幫助,靠自力"解脫很困難,靠自力"解脫的教義是"難行道",而憑藉佛的願為即他力往生淨土是"易行道"。他認為只要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臨命終時就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接著,唐初高僧道綽(562-645)使彌陀淨土信仰進一步世俗化。他的最大貢獻就是以口稱念佛基本取代觀想念佛,大力提倡憑藉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法門是惟一的出離之路。他的弟子善導(613-681)撰寫《觀無量壽經疏》和《往生禮贊》等,闡述立宗的理論根據,組成了完備的淨土宗的宗儀與行儀,從而正式建立起淨土宗。史載,當時師從善導教化的僧俗信眾不可勝數,彌陀淨土信仰獲得了極大發展 。
有關白蓮教的創立者,一般認為是南宋紹興年間吳郡(今江蘇)延禪院僧茅子元,依天台教義創立的以信仰彌陀淨土為宗旨的佛教宗派。茅子元為平江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人。父母早亡。十九歲落發為僧,從天台宗名僧淨梵習止觀禪法。茅子元的生平,最早是出現於宗鑑的《釋門正統》(1237A.D.),該書卷四<斥偽志>云:
所謂白蓮者,紹興初吳郡延祥院沙門茅子元,曾學于北禪梵法主會下,依倣天台出《圓融四土圖》、《晨朝禮懺文》,偈歌四句,佛念五聲,勸諸男女同修淨業,稱白蓮導師。其徒號白蓮菜人,亦曰茹茅闍黎菜。有論于有司者,加以事魔之罪,蒙流江州。後有小茅闍黎復收餘黨,但其見解不及子元,又白衣展輾傳授,不無訛謬,唯謹護生一戒耳。所謂白雲者……其徒甚廣,幾與白蓮相混,特以妻子有無為異耳。
據說他一日坐定中,聞鴉聲而悟道,乃自頌日:"二十餘年紙上尋,尋來尋去轉沉吟。忽然聽得慈鴉口叫,始信從前錯用心。"於是改宗淨土,發利他之心,慕慧遠蓮社遺風,"勸人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一不殺,三不盜,三不淫,四不妄,五不酒,念阿彌陀佛五聲,以證五戒,善結淨緣,欲令世人淨五根,行無力,出五濁也。乃撮集《大成》要言,編成《白蓮晨朝懺儀》,作為法界眾生禮佛懺悔,祈生安養。後往澱山湖,創立白蓮懺堂,同修淨業。述《圓融四土三觀進佛圖》, 開示蓮宗眼目。" 因茅子元與善導都尊慧遠為初祖,自稱為白蓮社傳人,故他創立的白蓮懺堂也就被認為是淨土宗的一派,稱白蓮宗,或稱白蓮教。
子元之老師北禪梵法主又叫北禪淨梵(1052-1128A.D.),是中興天台宗第三世十三傳人,師事勝果思永懺主,專念阿彌陀佛,以研究《法華經》、禮懺、禪觀聞名 ,故子元能模仿天台學說作《圓融四土》、《晨朝禮懺文》 ,而別立一宗。從上文中看不出宗鑑對子元有何批評,只是將當時教界有人對子元作為似乎有些不認同,因此告到官方加以事魔之罪,而流放江州的事實給記載下來。但宗鑑卻點出了造成日後白蓮教混亂的致命傷在「白衣傳授」這一制度。
在佛陀立教之時,規定唯有捨愛割親、毀形壞服、出家梵行的僧人才能傳教,即是要僧俗有所分別,樹立傳教者的清淨,以使教法得以久住。而且受八關齋戒的在家弟子尚且不能傳教,何況是僅受五戒的人 。雖然子元允許僅受五戒的在家弟子可以傳教是有其歷史背景,但這種離師創宗、違背佛制的行徑,看在重視師承的天台門徒志磐眼裡 ,無異是宗門叛徒、教門敗類一般,故而加以韃伐,在其所著之《佛祖統紀》(1269A.D.)<法運通塞志>即云:
嗟夫,天下之事未嘗無弊也,君天下如禹、湯而有桀、紂;相天下如周、召而有斯、莽;道本老莊而有歸真、靈素;釋本能仁而有清覺、子元,信三教皆有其弊也。所謂《四土圖》者,則竊取台宗格言,附以雜偈,率皆鄙薄言辭。《晨朝懺》者,則撮略慈雲七懺,別為一本,不識依何行法?偈吟四句則有類於樵歌,佛念五聲則何關於十念,號白蓮,妄託於祖;稱導師,僭同於佛; 假名淨業而專為姦穢之行,猥褻不良,何能具道。
志磐認為子元既出天台,何以另立門戶與師互別苗頭?身披袈裟,何以僭同於佛另創規矩?所以斥責子元「號白蓮,妄託於祖;稱導師,僭同於佛。」這些批評都是源自宗派立場與佛教倫理而發的。竺沙雅章在<關于白蓮教>一文也懷疑說:「如果白蓮導師是敕賜號的話,同時代的著者是不會這樣誹謗的吧。」 ,或許是這個因素,所以《寶鑑》(1304A.D.)卷四<慈照宗主>傳便規避了子元與天台的關係,表示子元是:
投本州延祥寺志通出家,習誦《法華經》,十九歲落髮,習止觀禪法。……撮集大藏要言編成《蓮宗晨朝懺儀》,……述《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開示蓮宗眼目。
完全不提子元的《蓮宗晨朝懺儀》、《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是仿效天台教義而來。同時為對志磐的責難有所回應,便將「白蓮導師」之號,解釋為是皇帝所賜,非子元一己之私,妄自稱祖立宗的。在優曇(1255-1330A.D.)<上白蓮教書>(1308A.D.)(收於《廬山復教集》)即云:
宋乾道中,高宗聞子元精修淨業,委有道行,詔升德壽殿,演念佛之教,……又賜子元號慈照宗主、白蓮導師。
茅子元創立白蓮教後,自稱白蓮導師,其徒號白蓮菜人,不必出家祝發髮,可家居火宅,娶妻生子,與常人無異,並可男女共修,以至"愚夫愚婦轉相證誘,聚落田裡,皆樂其妄" 。由此可見,白蓮教已經擺脫了正統佛教的森嚴戒律,允許世俗男女同於懺堂之中共修淨業,的確為以往佛教史上所未有,在中國宗教史上是個創舉。它既適應了一般群眾的世俗生活,又合乎中國社會儒家倫理的固有傳統,同時滿足了大批信從的宗教要求,因而得到了下層民眾的擁戴與景從。正因為如此,也迅速招來了統治當局與正統佛教的非議乃至誣陷。
然而茅子元傳法之時,正值"吃菜事魔"即明教盛行之際,他廣收門徒,結社拜佛,往生淨土,在統治當局看來,頗似明教,有結社聚眾,惑民造反之嫌;而他撮集佛家經論,卻不尊佛家規矩,不倫不類,男女混雜,所招徒餘又都是聚落田裡的愚夫、愚婦,甚至以男女通淫相吸引,在正統佛教看來,當然是大逆不道,必在斥偽之列 。因此,白蓮教問世不久,便被"論於有司",終以"事魔之罪",被當局取締,茅子元也被流放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 。此一教案發生在南宋高宗紹興年間。然而,孝宗繼位後,似乎從白蓮教的活動中明白了它在教義思想上並未脫離正統佛教,佛教正統如天台宗出家振釋志磐等僧人對白蓮教的攻擊,只是佛教內部不同宗支派係的爭斗,故而不僅立即赦免了茅子元,而且於乾道二年(1166年)下詔,在宮中德壽殿召見茅子元,計其演說淨土法門,並特賜"勸修淨業自蓮導師慈照宗主"尊號。茅子元得此封賞,"就錢塘西湖昭慶寺祝聖謝思,佛事畢,回平江" 。茅子元"嘗發誓言,願大地人普覺妙道,每以四字為定名之宗 。白蓮教徒法號均以普、覺、妙、道四字派定,即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