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是什麼生物???

2007-06-09 11:14 pm
究竟哥斯拉是什麼生物?我還不知道?請你們話我聽!!!!

回答 (3)

2007-06-09 11:20 pm
✔ 最佳答案
哥斯拉不是生物!!!!!!!!!!!!!

哥斯拉,原名「ゴジラ - Gojira」,正確漢文名稱為[吳爾羅],官方英文名為「Godzilla」,又譯為哥吉拉、酷斯拉,為日本人創造的怪獸電影系列。

最早的哥斯拉是一部受到美國「金剛」影響的怪獸電影,描述受到輻射污染的海域中產生一隻身高高達50公尺的恐龍型怪獸哥斯拉。哥斯拉後來成為日本類似電影、動畫、漫畫的怪獸原型,對於日本動漫作品的怪獸形象有很深遠的影響。

哥斯拉從1954年推出第一集,到了2004年11月已經足足50年,也在荷里活舉行了50歲的生日典禮。

哥斯拉系列在日本共有28集,但由於在日本觀眾逐漸減少,所以在第28集之後,哥斯拉系列預計將暫停拍攝。

國際系列
電影酷斯拉(Godzilla)(1998年)
許多影迷認為,日本版的哥斯拉受到二戰原子彈轟炸以及第五福龍丸事件的影響,充滿著反戰反核的意味,哥斯拉本身更是代表著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撲。美國電影版《酷斯拉》中,人類用各式各樣的戰爭武器對抗酷斯拉,並且成功毀滅了這頭巨獸,加上本片中酷斯拉造型宛如一隻巨型蜥蜴,甚至還會下蛋生產,實與影迷心目中的無敵怪獸形象不符,因此死忠的影迷們並不承認這隻美國版酷斯拉跟哥斯拉有任何關聯。在2004年的電影《哥吉拉:最後戰役》(台譯)裡,也有影射這隻酷斯拉攻擊雪梨的劇情,不過三兩下就被正牌哥斯拉給宰了,算是一個娛樂影迷的惡趣味。
導致酷斯拉與哥吉拉傳統形象(及影迷期待)間巨大落差之原因,有如下說法:據說在開拍之初,日本新力公司(電影公司的股東)曾交予製作人員一本備忘錄,其中巨細靡遺的對哥吉拉的造型與演出方式進行了嚴格的規定,以防對本片出現對這隻日本國寶怪獸的醜化(傳說該備忘錄詳細到連哥吉拉的腳趾數都加以限制);但本片的編劇與導演卻在拿到備忘錄的當天就把備忘錄「搞丟」了且忘了備忘錄的存在,而開始天馬行空的重新設計酷斯拉。此一傳聞曾被時代(TIME)雜誌在電影上映時出刊的雜誌中刊登,但美式惡趣味風格強列的本傳聞也可能僅是記者的笑話。
本片對日本哥吉拉形象的唯一保存是哥吉拉的叫聲,其獨特的吼叫聲在製作人員嘗試過所有方式都無法超越的情況下被沿用。
銀幕形象的轉變
1954年的《哥吉拉》,將哥吉拉描述成恐佈、巨大的破壞者,哥吉拉以其巨大身軀與熱線,彷彿只是為破壞而破壞般的蹂躪船隻與城市,再加上製作群刻意在電影前半段不公開哥吉拉的真面目,僅以腳印、叫聲、腳部的特寫與受害者的慘叫聲營造其懸疑性與神秘感,以及與第五福龍丸事件、貳戰原爆與冷戰核競賽等時事及歷史事件的切合,使《哥吉拉》得到極大的回響與票房成功,哥吉拉「人類之敵」的反派形象也就成為哥吉拉早期幾部作品的主要基調。
這樣的形象在哥吉拉問世十年左右時出現變化,作為系列性的娛樂電影,本片無可避免的開始導入社會上的流行與話題性事物,進而改變了哥吉拉銀幕上的性格與形象。
由於五零年代末期摔角手力道山引起的摔角熱潮,哥吉拉系列的第三作《金剛對哥吉拉》中哥吉拉與敵對怪獸日版金剛間的打鬥場面混入了擬人化的摔角動作,十週年紀念作《三大怪獸 地球最大決戰》裡哥吉拉更進一步的擬人化,出現了與異種怪獸間以肢體語言及叫聲溝通的劇情,並第一次出現「為保護地球(人類)而挺身對抗反派怪獸」的設定。至此,哥吉拉的反派形象已徹底消失,在接下來的幾部系列電影中,哥吉拉在電影主劇情中打擊惡勢力支配的怪獸,儼然成為正義使者,同時擬人化的人性刻劃更被進一步加強(如打敗敵人後擺出時下流行的動作),此種轉向最後在1967年的《哥吉拉之子 怪獸島的決戰》一片達到高潮─本片為哥吉拉創造了一隻子獸迷你拉,哥吉拉除了在片中對抗巨大的異變昆蟲外還充分展現了親情。
至六零年代末期,哥吉拉正義的「怪獸王」形象已牢不可破,此種形象與娛樂業生態環境的改變促使哥吉拉電影再次作出轉形:日本家用電視的普及對電影票房造成了明顯的衝擊,由原哥吉拉系列電影特效總監圓谷英二所監製的電視劇「超人力霸王」(ULTRAMAN)也在兒童間掀起了對巨大變身英雄的崇拜,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哥吉拉系列開始轉變為兒童娛樂電影(會作這樣的年齡層瞄準的著眼點在於父母必定會陪同兒童觀影而增加票房,以及以玩具為主的週邊產品的商業利益),在這些作品中,哥吉拉如同摔角冠軍與超人力霸王,與各式各樣危害人類的怪獸展開激戰,並加入許多各種取悅低年齡層觀眾的有趣情節。1968-1975年間哥吉拉以差不多每年一部的的速率推出此類兒童電影基調的系列作,其中雖也有《哥吉拉對黑多拉》這種以公害為議題且表現手法代有強烈實驗風格的異色作,不過這段期間的主要風格仍是簡單明快的劇情與豪快的打鬥,然而,本時期的系列電影票房卻出現了明顯且持續的萎縮,造成哥吉拉聲勢下滑的原因不止於一端,電視特攝影集的挑戰、石油危機造成的兒童消費力減退與系列作本身創意的枯竭都是主因,種種的原因終於東寶公司決定在1975年的系列第十五作《機械哥吉拉的逆襲》後暫停系列電影的製作,此一決定也標誌了日本1960-70年代怪獸特效電影黃金時代的結束。
1984年,在八年的沉寂後,東寶公司於哥吉拉誕生30週年時推出的《哥吉拉》(84年版)使這隻黑色恐龍奇蹟式的在大銀幕復活,並開啟了至1995年結束的第二次系列作熱潮,哥吉拉的成功復活除歸功於電影特效的進步外,故事風格與哥吉拉形象重回成熟劇路線也是八零年代觀眾能重新接受的主因。本時期的哥吉拉捨棄了六零、七零年代的擬人化描述,而是重新定位為類似系列原點的破壞者角色,哥吉拉成為一種不可預測並令以先進科技自豪的現代人類感到壓倒性無力感的活動天災,在重新設計為略具鈍重感而威嚴的外型的同時,對哥吉拉的描述也傾向於視為一種獨特的巨大生物,有著特殊的習性:如84年版《哥吉拉》中哥吉拉對候鳥的超低音頻會有所共鳴,93年的《哥吉拉對機械哥吉拉》更將哥吉拉描述成一種以杜鵑鳥借巢方式繁殖的生物,種種具真實感的描寫令此時期的哥吉拉形象頗受好評,而本時期哥吉拉以核能放射線為食,為覓食而襲擊核動力潛艇與核電廠,最後也因體內不正常的核融合反應而失控死亡的劇情走向,也明顯隱含有對人類文明的反思。
日本方面原本欲以95年<<哥吉拉對毀滅者>>一片末尾的哥吉拉之死作為系列電影的完結,但由於美版《酷斯拉(吉拉)》無法令日本人接受、在哥吉拉系列結束時重製的另一經典怪獸系列卡美拉三部曲獲得大成功的影響及影迷的期盼,哥吉拉系列終於在1999年二次復活;在以《哥吉拉:千禧》為首而以《哥吉拉 Final Wars》作結的六部作品中,哥吉拉的風格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八零、九零年代的經典形象,但比前一系列期更加強調與系列第一集故事關聯性的特徵使本期各別作品的哥吉拉擁有複雜各異的象徵意義─懲罰人類文明的天譴、過往的亡靈、對人類某種過於先進(或違反自然)的科技顯示出憤怒的巨靈、或人類面對無力克服危機時不得不認同的最強生物─可惜的是,這些大膽的嘗試未能使哥吉拉系列電影在荷里活特效電影掛帥的今日獲得如過往亮眼的成績,東寶也在公開《哥吉拉 Final Wars》的同時宣佈五年到十年內(甚至永久性的)不再拍攝哥吉拉系列電影。

哥斯拉與原子怪獸
哥斯拉「原子怪獸」的背景與成功多半被視為日本人對戰爭記憶及對原子能愛恨交加的矛盾情緒的體會,但有部份特攝迷認為哥斯拉大量抄襲了1953年(哥斯拉上映的前一年)由美國導演史蒂夫‧斯皮爾伯格拍攝的怪獸電影「原子怪獸出現」的創作元素,如因為核子試驗而巨大化的太古恐龍(不過美國的原子怪獸是四腳爬行的)、利用高壓電網試圖進行阻攔、以及最後以生化武器加以擊敗(雖然其規模與方式差異頗大)等情節上,兩片確實頗有神似之處。
哥斯拉的導演、編劇等人確實很有可能在創作當時參考了同為怪獸電影經典的「原子怪獸出現」(其實本片導演本多豬四郎與特效總監/哥吉拉創造者圓谷英二等人都曾在訪問中表示拍攝哥斯拉的動機是想做出不遜於同期美國特效電影的作品),但他們為日本怪獸電影訂下的基調與哥斯拉的經典形象地位並不會因此而動搖。
參考: web
2007-06-09 11:21 pm
哥斯拉

說到哥斯拉的歷史,牠較咸蛋超人來得更長,意義更加深遠。

二次大戰投在廣島和長崎的兩枚原子彈,一直是藏在大部份日本人心底的陰霾。原子彈在日本所做成的震撼力,除了是頃刻之間奪去無數生命的破壞力,還有那一種磨滅不去的挫敗感覺。

那種感覺,總是如幽靈一般纏擾在日本人的心裡,慢慢形成了一種怨恨的復仇心態。這種揮之不去的心態,最終形成了具體化的表達;哥斯拉。

哥斯拉的誕生,本身就是一種控訴。牠原本只是一頭很普遍的蜥蜴,低等的爬蟲類生物。一次核試的意外,把這頭生物變成地球上最恐佈的破壞王。每次牠的出現,總是以破壞人類文明建設開始。這些象徵性的表達方式,正是日本戰後那種自卑心態膨脹後的展現。

戰後的日本受美國操控,日本政府無力反抗之餘,只能任美國蹂躪。從建立軍事基地到美軍在日犯案的次數,也令日本人產生仇美卻又無奈的心理。日政府對美國的忍讓,令到很多日本人抬不起頭做人。雖然,戰後日本很快重建了國家,並且以令人刮目的速度重新站在世界舞臺上面,但他們更明白很大程度上乃是依仗背後美國的勢力所致。

到了今日,原則上日本仍然沒有屬於自己的軍隊。處身在聯合國這個國際政治舞臺,日本也只是一個和落後非洲國家同級的會員。縱然多番爭取成為常任理事國的身份,可是卻一次又一次被美國玩弄在股掌之間,只能成為一個被牽動的傀儡。

當回顧哥斯拉的歷史,我們不難發覺牠愈來愈厲害,相對之下每次能夠馴服牠的機會也愈益困難。然而,最可怕的情況,是哥斯拉愈來愈容易因為些微的事情而有所觸動。牠日益龐大的身形,和變得非常敏感的心理正是其令人感到恐懼之處。

龐大的身軀,表示了牠力量的霸道,已超越了受控的範圍。敏感的心理,告訴了牠已不是當日的吳下阿蒙,相反在智慧上已達到一個可反過來操控生死的層次。如果,這種心態不被好好的疏導,日本重新成為威脅世界的民族相信指日可待。

日本沒有甚麼本土文化可言,很多的傳統以至價值觀其實也是從外邊灌輸進這個島國。這種情況有如一個孔武有力的嬰孩,好壞取決於他對外界生出甚麼樣的解構。如果他一直存有外界對其產生威脅的假象,則採取先發制人的做法也並不出奇。

哥斯拉雖然可怕,而且破壞力驚人,但仍教人慶幸的是,牠並不十分好戰!
2007-06-09 11:21 pm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c/cf/Godzilla.jpg/225px-Godzilla.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平成系列的酷斯拉
酷斯拉(ゴジラ、Godzilla),或譯哥吉拉、為日本怪獸電影系列。
最早的酷斯拉是一部受到美國「金剛」影響的怪獸電影、描述受到輻射污染的海域中產生一隻身高高達50公尺的恐龍型怪獸哥斯拉。酷斯拉後來成為日本類似電影、動畫、漫畫的怪獸原型、對於日本動漫作品的怪獸形象有很深遠的影響。
酷斯拉從1954年推出第一集、到了2004年11月已經足足50年、也在好萊塢舉行了50歲的生日典禮。
酷斯拉系列在日本共有28集、但由於在日本觀眾逐漸減少、所以在第28集之後、酷斯拉系列預計將暫停拍攝。





目錄[隐藏]

1 哥吉拉電影系列

1.1 日本系列
1.2 國際系列
2 銀幕形象的轉變
3 酷斯拉與原子怪獸
4 「客串演出」的哥吉拉



[編輯] 哥吉拉電影系列


主條目:哥斯拉系列電影

[編輯] 日本系列

第01集《ゴジラ》( 1954年)
第02集《ゴジラの逆襲》( 1955年)
第03集《キングコング対ゴジラ》( 1962年)
第04集《モスラ対ゴジラ》( 1964年)
第05集《三大怪獣 地球最大の決戦》( 1964年)
第06集《怪獣大戦爭》( 1965年)
第07集《ゴジラ・エビラ・モスラ 南海の大決闘》( 1966年)
第08集《怪獣島の決戦 ゴジラの息子》( 1967年)
第09集《怪獣総進撃》( 1968年)
第10集《ゴジラ・ミニラ・ガバラ オール怪獣大進撃》( 1969年)
第11集《ゴジラ対へドラ》( 1971年)
第12集《地球攻撃命令 ゴジラ対ガイガン》( 1972年)
第13集《ゴジラ対メガロ》( 1973年)
第14集《ゴジラ対メカゴジラ》( 1974年)
第15集《メカゴジラの逆襲》( 1975年)
第16集《ゴジラ》( 1984年)
第17集《ゴジラvsビオランテ》( 1989年)
第18集《ゴジラvsキングギドラ》( 1991年)
第19集《ゴジラvsモスラ》( 1992年)
第20集《ゴジラvsメカゴジラ》( 1993年)
第21集《ゴジラvsスペースゴジラ》( 1994年)
第22集《ゴジラvsデストロイア》( 1995年)
第23集《ゴジラ2000 ミレニアム》( 1999年)
第24集《ゴジラ×メガギラス G消滅作戦》( 2000年)
第25集《ゴジラ・モスラ・キングギドラ 大怪獣総攻撃》( 2001年)
第26集《ゴジラ×メカゴジラ》( 2002年)
第27集《ゴジラ×モスラ×メカゴジラ 東京SOS》( 2003年)
第28集《ゴジラ FINAL WARS》( 2004年)

[編輯] 國際系列

《哥吉拉》(Godzilla)(1998年)

許多影迷認為,日本版的-哥吉拉受到二戰原子彈轟炸以及第五福龍丸事件的影響,充滿著反戰反核的意味,哥吉拉本身更是代表著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撲。美國電影版《酷斯拉》中,人類用各式各樣的戰爭武器對抗酷斯拉,並且成功毀滅了這頭巨獸,加上本片中哥吉拉造型宛如一隻巨型蜥蜴,甚至還會下蛋生產,實與影迷心目中的無敵怪獸形象不符,因此死忠的影迷們並不承認這隻美國版酷斯拉跟哥吉拉有任何關聯。在2004年的電影《台譯:哥吉拉:最後戰役》裡,也有影射這隻酷斯拉攻擊雪梨的劇情,不過三兩下就被正牌哥吉拉給宰了,算是一個娛樂影迷的惡趣味。

導致酷斯拉與哥斯拉(ゴジラ)傳統形象(及影迷期待)間巨大落差之原因,有如下說法:據說在開拍之初,日本新力公司(電影公司的股東)曾交予製作人員一本備忘錄,其中巨細靡遺的對哥斯拉(ゴジラ)的造型與演出方式進行了嚴格的規定,以防對本片出現對這隻日本國寶怪獸的醜化(傳聞該備忘錄詳細到連哥吉拉的腳趾數都加以限制);但本片的編劇與導演卻在拿到備忘錄的當天就把備忘錄「搞丟」了,且忘了備忘錄的存在,而開始天馬行空的重新設計酷斯拉。此一傳聞曾被時代(TIME)雜誌在電影上映時,所出刊的雜誌中刊登,但美式惡趣味風格強列的本傳聞也可能僅是記者的笑話。

本片對日本哥吉拉形象的唯一保存是哥吉拉的叫聲,其獨特的吼叫聲,在製作人員嘗試過所有方式都無法超越的情況下被沿用。

[編輯] 銀幕形象的轉變

1954年的《哥吉拉》、將哥吉拉描述成恐佈、巨大的破壞者、哥吉拉以其巨大身軀與熱線、彷彿只是為破壞而破壞般的蹂躪船隻與城市、再加上製作群刻意在電影前半段不公開哥吉拉的真面目、僅以腳印、叫聲、腳部的特寫與受害者的慘叫聲營造其懸疑性與神秘感,以及與第五福龍丸事件,貳戰原爆與冷戰核競賽等時事及歷史事件的切合,使《哥吉拉》得到極大的回響與票房成功、哥吉拉「人類之敵」的反派形象也就成為哥吉拉早期幾部作品的主要基調。

當然、在這時的哥吉拉只有50米。

這樣的形象在哥吉拉問世十年左右時出現變化,作為系列性的娛樂電影,本片無可避免的開始導入社會上的流行與話題性事物,進而改變了哥吉拉銀幕上的性格與形象。

由於五零年代末期摔角手力道山引起的摔角熱潮、哥吉拉系列的第三作《金剛對哥吉拉》中哥吉拉與敵對怪獸日版金剛間的打鬥場面混入了擬人化的摔角動作,十週年紀念作《三大怪獸地球最大決戰》裡哥吉拉更進一步的擬人化,出現了與異種怪獸間以肢體語言及叫聲溝通的劇情,並第一次出現「為保護地球(人類)而挺身對抗反派怪獸」的設定。至此,哥吉拉的反派形象已徹底消失、在接下來的幾部系列電影中、哥吉拉在電影主劇情中打擊惡勢力支配的怪獸,儼然成為正義使者,同時擬人化的人性刻劃更被進一步加強(如打敗敵人後擺出時下流行的動作),此種轉向最後在1967年的《哥吉拉之子 怪獸島的決戰》一片達到高潮─本片為哥吉拉創造了一隻子獸迷你拉、哥吉拉除了在片中對抗巨大的異變昆蟲外還充分展現了親情。

至六零年代末期,哥吉拉正義的「怪獸王」形象已牢不可破,此種形象與娛樂業生態環境的改變促使哥吉拉電影再次作出轉形:日本家用電視的普及對電影票房造成了明顯的衝擊,由原哥吉拉系列電影特效總監圓谷英二所監製的電視劇「超人力霸王」(ULTRAMAN)也在兒童間掀起了對巨大變身英雄的崇拜,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哥吉拉系列開始轉變為兒童娛樂電影(會作這樣的年齡層瞄準的著眼點在於父母必定會陪同兒童觀影而增加票房,以及以玩具為主的週邊產品的商業利益),在這些作品中,哥吉拉如同摔角冠軍與超人力霸王,與各式各樣危害人類的怪獸展開激戰,並加入許多各種取悅低年齡層觀眾的有趣情節。1968-1975年間哥吉拉以差不多每年一部的的速率推出此類兒童電影基調的系列作,其中雖也有《哥吉拉對黑多拉》這種以公害為議題且表現手法代有強烈實驗風格的異色作,不過這段期間的主要風格仍是簡單明快的劇情與豪快的打鬥。然而,本時期的系列電影票房卻出現了明顯且持續的萎縮,造成哥吉拉聲勢下滑的原因不止於一端,電視特攝影集的挑戰、石油危機造成的兒童消費力減退與系列作本身創意的枯竭都是主因,種種的原因終於東寶公司決定在1975年的系列第十五作《機械哥吉拉的逆襲》後暫停系列電影的製作,此一決定也標誌了日本1960-70年代怪獸特效電影黃金時代的結束。

1984年,在八年的沉寂後,東寶公司於哥吉拉誕生30週年時推出的《哥吉拉》使這隻哥吉拉奇蹟式的在大銀幕復活(這年的哥吉拉開始有80米),並開啟了至1995年結束的第二次系列作熱潮,哥吉拉的成功復活除歸功於電影特效的進步外,故事風格與哥吉拉形象重回成熟劇路線也是八零年代觀眾能重新接受的主因。

本時期的哥吉拉捨棄了六零、七零年代的擬人化描述,而是重新定位為類似系列原點的破壞者角色,哥吉拉成為一種不可預測並令以先進科技自豪的現代人類感到壓倒性無力感的活動天災、在重新設計為略具鈍重感而威嚴的外型的同時,對哥吉拉的描述也傾向於視為一種獨特的巨大生物,有著特殊的習性:如84年版《哥吉拉》中哥吉拉對候鳥的超低音頻會有所共鳴,93年的《哥吉拉對機械哥吉拉》更將哥吉拉描述成一種以杜鵑鳥借巢方式繁殖的生物,種種具真實感的描寫令此時期的哥吉拉形象頗受好評,而本時期哥吉拉以核能放射線為食,為覓食而襲擊核動力潛艇與核電廠,最後也因體內不正常的核融合反應而失控死亡的劇情走向,也明顯隱含有對人類文明的反思。


收錄日期: 2021-04-16 17:26: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09000051KK0261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