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有15個
俄羅斯(東歐和北亞)
首都莫斯科,80%以上是俄羅斯人,剩下的包括了巴什基爾人、車臣人、楚瓦什人、韃靼人、日耳曼人、烏克蘭人、達格斯坦人、朝鮮人、猶太人和白俄羅斯人等。俄語是唯一的官方語言,但是不同的共和國經常將自己民族的語言作為共和國內的官方語言。
烏克蘭(東歐)
首都基輔,烏克蘭人占72.7%、俄羅斯人占22%和其他少數民族占5.3%。官方語言是烏克蘭語 。
白俄羅斯(東歐)
首都明斯克,白俄羅斯人占81.2%、俄羅斯人占11.4%、波蘭人占3.9%、烏克蘭人占2.4%、猶太人占0.3%和其他民族人0.8%。 官方語言是白俄羅斯語和俄語。
立陶宛(東歐)
首都維爾紐斯,立陶宛人占83.5%,波蘭人占6.7%、俄羅斯人占6.3%和其他民族占3.5%(白俄羅斯族、烏克蘭族、拉脫維亞族等)。官方語言是立陶宛語,另外也使用俄語和波蘭語。
拉脫維亞(東歐)
首都里加,拉脫維亞人占59.0%、俄羅斯人占28.5%、白俄羅斯人占3.8%、烏克蘭人占2.5%、波蘭人占2.4%、立陶宛人占1.4%、猶太人占0.4%、愛沙尼亞人占0.1%和其化民族占1.9%。官方語言是拉脫維亞語。
愛沙尼亞(東歐)
首都塔林,人口2/3為愛沙尼亞人,其餘主要為俄羅斯人和一小部分芬蘭人。官方語言為愛沙尼亞語,俄語也通用。愛沙尼亞將在2007使所有中學必須全部改用愛沙尼亞語授課,以同化境內俄羅斯族人。
摩爾多瓦(東歐)
首都奇西瑙, 摩爾多瓦人占65%,烏克蘭人占13%,俄羅斯人占13%。官方語言是摩爾多瓦語(羅馬尼亞語)。
格魯吉亞(高加索)
首都提比里西,格魯吉亞人占83.8%、亞塞拜彊人占6.5%、亞美尼亞人占5.7%和俄羅斯人占1.5%。官方語言是格魯吉亞語。
亞美尼亞 (高加索)
首都葉里溫,亞美尼亞占93.3%,其他有俄羅斯人、庫爾德人、烏克蘭人、亞述人、希臘人等。官方語言為亞美尼亞語,俄語的使用也較普遍。
阿塞拜疆(高加索)
首都巴庫,亞塞拜彊人占90.6%、俄羅斯人1.8%、亞美尼亞人占1.5%、韃靼人占0.4%、 土耳其人占0.5%、烏克蘭人占0.4%、庫爾德人占0.2%、格魯吉亞人占0.2%、猶太人占 0.1%和其他民族。官方語言是阿塞拜疆語。
哈薩克(中亞)
首都阿斯塔納,哈薩克人占57.7%、俄羅斯人占26.8%、烏克蘭人占3.1%、烏茲別克人占2.8%、德意志人占1.5%和其它民族占8.1%。哈薩克語為國語而官方語言為俄語 。
土庫曼(中亞)
首都阿什哈巴德,土庫曼人佔77%,烏茲別克人佔9.2%,俄羅斯人佔6.7%,哈薩克人佔2%,其他少數民族包括亞美尼亞人﹑亞塞拜然人﹑韃靼人等。土庫曼語為官方語言但通用俄語。
烏茲別克(中亞)
首都塔什干,大多是烏茲別克人,也有俄羅斯人、卡拉卡爾帕克人、維吾爾人、柯爾克孜人(吉爾吉斯人)以及哈薩克人和朝鮮人等少數民族。官方語言是烏茲別克語。
塔吉克(中亞)
首都杜尚別,塔吉克人占80%,烏茲別克人占15.3% 、俄羅斯、韃靼、吉爾吉斯、烏克蘭、德意志、朝鮮等是較大的少數民族。官方語言是塔吉克語。
吉爾吉斯(中亞)
首都比什凱克,吉爾吉斯人佔69.5%、俄羅斯人占9.0%、烏孜別克占14.5%、維吾爾人占1.1%、塔吉克人占1.1%、東幹人占1.2%、哈薩克人占0.7%、突厥族占0.9%朝鮮人占0.3%、烏克蘭人占0.5%及少量日耳曼人。官方語言是吉爾吉斯語和俄語。
參考: 維基
十五個: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Russian Soviet Federative Socialist Republic
首都:莫斯科 (Moscow)
官方語言:俄語
種族:Russian 79.8%, Tatar 3.8%, Ukrainian 2%, Bashkir 1.2%, Chuvash 1.1%, other or unspecified 12.1% (2002 census)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Ukrain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 (Ukrainian SSR)
首都:基輔 (Kyiv 或 Kiev)
官方語言:烏克蘭語和俄語
種族:Ukrainian 77.8%, Russian 17.3%, Belarusian 0.6%, Moldovan 0.5%, Crimean Tatar 0.5%, Bulgarian 0.4%, Hungarian 0.3%, Romanian 0.3%, Polish 0.3%, Jewish 0.2%, other 1.8% (2001 census)
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Byelorussian SSR(或 Belarus)
首都:明斯克 (Minsk)
官方語言:白俄羅斯語和俄語.
種族:Belarusian 81.2%, Russian 11.4%, Polish 3.9%, Ukrainian 2.4%, other 1.1% (1999 census)
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Kazakh SSR(或 Kazakhstan)
首都:阿拉木圖 (Alma-Ata)
官方語言:哈薩克語和俄語
種族:Kazakh (Qazaq) 53.4%, Russian 30%, Ukrainian 3.7%, Uzbek 2.5%, German 2.4%, Tatar 1.7%, Uygur 1.4%, other 4.9% (1999 census)
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Uzbek SSR(或 Uzbekistan)
首都:塔什干 (Tashkent)
官方語言:烏茲別克語和俄語
種族:Uzbek 80%, Russian 5.5%, Tajik 5%, Kazakh 3%, Karakalpak 2.5%, Tatar 1.5%, other 2.5% (1996 est.)
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Turkmen SSR(或 Turkmenistan)
首都:阿什哈巴德 (Ashgabat)
官方語言:土庫曼語和俄語
種族:Turkmen 85%, Uzbek 5%, Russian 4%, other 6% (2003)
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Kyrgyz SSR(或 Kyrgyzstan)
首都:伏龍芝(今比什凱克) Frunze (today Bishkek)
官方語言:吉爾吉斯語和俄語
種族:Kyrgyz 64.9%, Uzbek 13.8%, Russian 12.5%, Dungan 1.1%, Ukrainian 1%, Uygur 1%, other 5.7% (1999 census)
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Tajik SSR(或 Tajikistan)
首都:杜尚別 (Dushanbe)
官方語言:塔吉克语和俄語
種族:Tajik 79.9%, Uzbek 15.3%, Russian 1.1%, Kyrgyz 1.1%, other 2.6% (2000 census)
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Latvian SSR
首都:里加 (Riga)
官方語言:拉脫維亞語和俄語
種族:Latvian 57.7%, Russian 29.6%, Belarusian 4.1%, Ukrainian 2.7%, Polish 2.5%, Lithuanian 1.4%, other 2% (2002)
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Estonian SSR
首都:塔林 (Tallinn)
官方語言:愛沙尼亞語和俄語
種族:Estonian 67.9%, Russian 25.6%, Ukrainian 2.1%, Belarusian 1.3%, Finn 0.9%, other 2.2% (2000 census)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Lithuanian SSR
首都:維爾紐斯 (Vilnius)
官方語言:立陶宛語和俄語
種族:Lithuanian 83.4%, Polish 6.7%, Russian 6.3%, other or unspecified 3.6% (2001 census)
格魯吉亞蘇维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台灣譯作:喬治亞蘇维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Georgian SSR
首都:提比里西 (Tbilisi)
官方語言:格魯吉亞語和俄語
種族:Georgian 83.8%, Azeri 6.5%, Armenian 5.7%, Russian 1.5%, other 2.5% (2002 census)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Armenian SSR
首都:葉里溫 (Yerevan)
官方語言:亞美尼亞語和俄語
種族:Armenian 97.9%, Yezidi (Kurd) 1.3%, Russian 0.5%, other 0.3% (2001 census)
亞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或譯作:亞塞拜然蘇维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Azerbaijan SSR
首都:巴庫 (Baku)
官方語言:亞塞拜疆語和俄語
種族:Azeri 90.6%, Dagestani 2.2%, Russian 1.8%, Armenian 1.5%, other 3.9% (1999 census)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Moldavian SSR(或 Moldova)
首都:基什尼奧夫(今基希訥烏) Kishinev (today Chişinău)
官方語言:摩爾多瓦語和俄語
種族:Moldovan/Romanian 78.2%, Ukrainian 8.4%, Russian 5.8%, Gagauz 4.4%, Bulgarian 1.9%, other 1.3% (2004 census)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俄語: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СССР聽 說明 · 關於 ,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曾是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22,402,200 km²),佔有東歐的大部,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根據蘇聯憲法,蘇聯是聯邦制國家,由15個平等權利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盟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首都為莫斯科。國家元首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和蘇聯總統。政府首腦為部長會議主席和總理。武裝力量名稱為紅軍。
蘇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勝國,故在解體前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並對議案擁有否決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帝國爆發二月革命,導致沙皇下臺,俄羅斯帝國解體注1。出現了市民階級組織的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俄語意為「大會」)並存的局面。最後以列寧為首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左翼(布爾什維克)聯合其它左翼政黨在聖彼得堡發動起義,從市民階級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史稱十月革命。革命後改國名為蘇維埃社會主義俄國,簡稱蘇俄,其後與德國及其盟國簽訂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國、法國、日本、波蘭、美國等國因不滿蘇俄單方面退出對德戰爭,以及沙皇俄國債務等問題,對俄國革命進行了武裝干涉。國內忠於沙皇的勢力以及富農、地主和資產階級力量組織白軍發起了反對蘇維埃政權的戰爭。經過蘇聯國內戰爭,蘇維埃紅軍擊敗了白軍和眾多國家的聯合武裝干涉,鞏固了政權。
1922年12月30日,由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南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正式成立。
1924年,列寧逝世,史達林獲得最高權力。蘇聯進入史達林時期。
很多人認為,史達林為了鞏固個人地位,通過殘酷的手段打擊政治對手,以肅反的方式展開了大清洗。據稱,數以百萬計的人被送進了勞改營甚至遭到屠殺。雖然,史達林被西方國家的大多數人和部分蘇聯人視為一位殘酷且犯下嚴重罪行的獨裁者,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史達林的領導下,蘇聯共產黨對蘇聯的經濟生產方式進行了大改造,並成功地把蘇聯改造成了一個重工業和軍事上的強國。
20世紀30年代開始,西方採用「綏靖政策」安撫希特拉,並姑息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意納粹德國在東歐和中南歐自由行動,使得蘇聯覺得西方國家企圖將法西斯「禍水東引」注2。
蘇聯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結盟而不果,英法卻相繼同德國發表了帶有互不侵犯性質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與此相反,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卻多次向蘇聯提出希望改善彼此關係。此後,在1939年,蘇聯採取「禍水西推」的策略和德國結盟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二戰爆發後,按照該條約劃分的勢力範圍,蘇聯以「建立防止德國入侵的東方戰線」的名義,出兵與德國瓜分波蘭,攻打芬蘭並佔領東歐部分地區。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被強行並入蘇聯,此舉加速了其周邊國家向法西斯軸心的靠攏,也使得蘇聯在二戰初期頗不得人心。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對蘇聯發動了突然進攻,蘇聯紅軍在戰爭初期嚴重失利,蘇軍遭受重大軍事損失,在開始的頭一周蘇軍就損失了九百架飛機,幾千門火炮,一千多輛坦克與幾十個正規師。之後,蘇德戰場成為歐洲大陸的主戰場。經過浴血奮戰,獲得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後,蘇軍在戰場上掌握了主動。蘇軍經過浴血奮戰,1945年5月,包括蘇聯紅軍的盟軍攻佔了納粹德國全境,歐洲戰事結束。1945年8月8日,蘇聯紅軍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全殲日本關東軍。
1944年10月,蘇聯吞併中國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烏梁海地區。
1945年,蘇聯與中華民國代表簽訂《中蘇友好條約》,造成外蒙古獨立.
戰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令蘇聯倍感威脅,因此針鋒相對地成立華沙公約組織。冷戰時期開始。
1953年,史達林逝世。蘇聯共產黨高層領導人之間進行了幾年的政治鬥爭,最後赫魯雪夫成為了蘇聯最高領導人。此後,蘇聯進入赫魯雪夫時期。
赫魯雪夫結束了警察恐怖,釋放了數百萬政治犯,為近2000萬人恢復了名譽。但赫魯雪夫全面批判史達林也一度引發東歐社會主義盟國的政治動盪。
此後,蘇聯和很多國家爆發政治衝突。但在太空領域,蘇聯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1964年,赫魯雪夫下臺,布裡茲涅夫成為最高領導人,蘇聯進入布裡茲涅夫時期。
在布裡茲涅夫時代,蘇聯對外推行擴張政策,多次引發武裝衝突,並進一步擴大了社會主義陣營。一方面來說,蘇聯的軍事實力已經到了趕超美國的程度;但從另一方面來說,蘇聯的整體經濟水準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是很大。布裡茲涅夫通過推行蘇聯式的福利體系來提高蘇聯民眾的生活水準,但由於沒有強大的經濟基礎作後盾,這種福利體系為日後蘇聯的崩潰埋下了伏筆。
1982年,布裡茲涅夫去世。經過一系列政權爭奪,在1985年,戈巴契夫上臺,蘇聯進入戈爾巴喬夫時期。
戈巴契夫屬於改革派。戈巴契夫在經濟改革受挫,進展緩慢的情況下轉向政治改革,在國內實行經濟重建和開放性政策,對歷史錯誤進行清算。但他的改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隨著中央權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開始尋求更大的自主權力。隨著「開放性」的日益深入,蘇共的歷史問題和歷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時,逐漸失去了民心。
隨著東歐劇變,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政府也紛紛傚法東歐諸國,意圖脫離蘇聯而獨立。1991年8月24日,蘇聯第二大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宣佈獨立。蘇聯聯盟開始走向解體。
之後,俄羅斯總統葉爾欽下令宣佈蘇共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的總統在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簽約,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從建立一個類似大英國協的架構來取代蘇聯。蘇聯其他加盟國紛紛響應,離開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名存實亡。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宣佈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葉爾欽。12月25日晚,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12月26日,最高蘇維埃自我解散,標誌著蘇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正式結束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