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飲暖水
夏日炎炎,很多人都會選擇飲冰水,又或特意在水中加冰飲用。其實冰水對胃臟功能不利,飲和暖開水更為有益,因為這特別有助身體吸收使用,更有助腸胃消化。
真正有效的飲水方法,是指一口氣(或一次過)將一整杯水(約200-250毫升)喝完為止,而不是隨便喝兩口便算,這樣才可令身體真正吸收使用。當然,所謂一次過飲水並非一定要一口氣喝完。如果只隨便喝一兩口來「止渴」,對身體根本無濟於事。
飲好水
盡量避免常飲蒸餾水(一般蒸餾水的水性太酸,容易傷害身體,對腎臟較弱的人士則更為不利),可選擇優質的礦泉水。如可以的話,飲用鹼性水對人體最有利;否則,在家用濾水器過濾後煮熟再喝亦無不可。總的來說,如沒選擇,飲比不飲好!
空腹飲水
當然,飲水隨時都可以,口渴時才飲用往往只能解渴,未能濟事。有效的飲水方法乃在空腹時飲用,水會直接從消化管道中流通,被身體吸收;吃飽後才飲水,對身體健康所起的作用比不上空腹飲水好,試試看吧!
據數位名老中醫的臨床所見,現在很多小女生從小以冰品,可樂、泡沫x茶...等冰冷之物維生,終日冰不離手,結果18歲更年期就到了,這不是嚇人,另外還有人因吃冰而致癌,我的老師手下就有一位骨癌的小女生,喜歡吃冰品而全身虛寒,經中醫治療且嚴格禁冰冷之物,癌症痊癒,西醫都不敢相信。
總之,我要告訴你冰實在害人無數,現今這一代孩子整天吃冰,覺得很過癮,卻不知吃冰帶來的嚴重後果,你可以說冰就是一種毒品,所以現今的怪病癌症,才會這麼多,我相信未來受害者會愈來愈多,這些都是臨床真實案例,老師親口所訴,殷切希望週遭之人都知道這個事實,而不為冰品所害願足矣。
飲水的目的不在於解渴
我們需要靠水來輸送各種養分、排出廢物、調節體溫、潤滑關節及保持皮膚彈性。除此以外,水亦是幫助我們處理身體毛病的大好良藥,減肥美容,以至對抗癌症,水都能夠發揮作用。
所以水就得出以下三大法寶:
去除頭痛
晨早起身,頭痛作怪,如果此時以一杯咖啡或奶茶等含咖啡因飲品灌進肚,肯定令頭痛加劇。早上會頭痛,大多是因為身體經過一晚沒有吸收水分,加上大量出汗引致少許脫水。夏天晚上很多人會開冷氣睡覺,強烈的冷氣會抽乾人體的水分,也會令人早上脫水,引致頭痛。因此起床後要馬上精神煥發,頭痛消失,一杯水絕對不可缺少。
與癌抗爭
有研究發現,一個每天喝4杯水或以上的人,比每天喝2杯水或以下的人,患上結腸癌的機會將會少近一半。如果每天能喝8杯水或以上,則有更佳成效。
水能抗癌的原因,是因水能加速腸道的蠕動,令腸道內的廢物不能停留,減少致癌物質在腸道停留的機會。同樣道理,大量的水亦能減少泌尿系統的癌症產生,如膀胱癌、腎癌、前列腺癌等。另外,多飲水也有預防乳癌的功用。
戰勝疲倦
有些人經常會感到疲倦,尤其在夏季,很多時會軟弱無力,或有昏昏欲睡的感覺。有人以為是精神緊張或血糖低的關係,其實真正原因可能是脫水。
原來我們的身體對「渴」的敏感度,比「餓」來得更低。當身體水分逐漸減少時,身體不會立即告訴我們需要飲水,但如果情況繼續又沒及時補充水分,身體會愈來愈疲倦、虛弱,令我們經常都無緣無故卻莫明其妙地身體不適,而多飲水則可解決這種問題,令身體常常保持精力充沛。
短時間運動
運動後飲水,目的是為了補充身體失去的水份,凡是進行不多於一小時的運動,飲清水已很足夠。
運動飲料
若進行長時間的運動,飲用專為運動者而設的飲料,則比飲用清水更能跟進比賽時的表現。所謂運動飲料,是含函碳水化合物(糖份)及電解質(鹽分)的飲品,前者可補充身體的能量後者則可恢復電解質平衡。另外,因含鹽分的運動飲品味道〔鹹鹹〕,故容易令人感到口乾而多飲,而這些鹽分正好減低身體流失水分。
果汁開稀
運動後喝果汁,並不是好選擇,因果汁含極高的糖份,飲後用於有的肚脹的感覺,又或因感到[甜膩],以致減少飲用的份量,無法補充足夠的水份。飲用果汁時,最好先加入三份一的水份,以減內裏所含的糖份。那麼即使多飲也不會感到飽滯,自然可飲用多些份量。
定時補水最理想
在運動前及期間補充水份,此運動後補充更為重要,因能避免身體出現脫水的狀況.就以清水為例,進行運動前兩小時應先飲用兩杯水打底〔一杯水約二百四十毫升〕,尤其是在烈日當空下進行運動,就更不可少。當運動完畢後,則最少要飲一至兩杯清水。
口乾不可作準
口乾並不是一個好的飲水指標,當身體急速流失水份,或處於緊張狀態下,我們未必會感到口乾,但這並不表示身體沒有出現脫水的情況。因此,以這作為量身體是否需要補充水分是不準確的.不妨以運動時出汗的狀況,作為飲水的指標,這會較為準確。若身體流汗不多,或完全沒有流汗,飲少點水也無妨。
飲凍水引發心臟病?
飲用凍水與心臟病發沒有直接關係的。至於引發心臟病的因數則有很多,首先,有些人患有心臟病而不自知,以致做劇烈運動引致心臟病發。因此做劇烈運動前,尤其是四十歲以上人士,最好先請教醫生是否適宜進行;運動時飲用凍水是好的選擇,凍水不但較易令身體吸收,更會令人不自覺地多飲。
註:此文摘自太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