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一問~~~~~~

2007-06-08 4:07 am
~~~1....騎馬...是蒙古族的傳統活動,還是壯族的傳統活動呢???????

help~~

plz.......

回答 (2)

2007-06-08 4:19 am
✔ 最佳答案
蒙古族有一個特點,就是離不開馬。他們的祖先曾騎著馬四處征戰,創造了英雄的業績。他們勞動生產離不開馬,行路離不開馬,就連吃、住、娛樂都離不開馬。蒙古族盛行的體育運動之一是賽馬,歌唱的是駿馬,跳的舞是《牧馬舞》、《馬刀舞》,連最有名的樂器也叫馬頭琴。因此,人們把蒙古族稱為“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蒙古語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三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3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 ·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範化的蒙古文。用蒙古語言文字的新聞出版、廣播、戲劇、電影事業也有了相當的發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善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成果之一。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

蒙古族 歷史
  蒙古的稱謂最早見於唐代,那時只是蒙古眾多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這個部落的發祥地在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以後逐漸西移。各部落之間競相掠奪人口、牲畜和財富,形成了無休止的部落戰爭。1206年鐵木真被推戴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國,從此中國北方第一次出現了一個強大、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民族----蒙古族。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族各部落,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元朝,還不斷地發動大規模的軍事活動,擴大其疆域。自元代以來,蒙古族人民在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天文曆算、文化藝術、醫學等各個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蒙古族 音樂

蒙 古 族 約 有 三 百 四 十 一 萬 一 千 多 人 口 , 是 具 有 悠 久 歷 史 的 民 族 之 一 , 主 要 分佈 在 內 蒙 古 自 治 區 , 其 餘 分 佈 在 遼 寧 , 青 海 , 吉 林 等 省 , 蒙 古 有 自 己 的 語 言 和 文 字, 他 們 信 仰 薩 滿 教 和 喇 嘛 教 。
內 蒙 古 素 有 『 詩 歌 民 族 』 之 稱 , 高 亢 , 明 亮 , 粗 獷 的 牧 歌 是 他 們 獨 特 的 風 格, 樂 曲中 如 歌 委婉 的 旋 律 , 把 人 們 帶 到 了 美 麗 的 草 原 , 傾 聽 牧民 們 扣 人 心 弦 的 馬 頭 琴 演 奏 。

蒙古族 禮儀
  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

  蒙古族自古以來從事狩獵和畜牧業,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奶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高興地請客人喝馬奶酒。

  有些地區用手抓肉招待客人時,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般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挂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節日的習俗

白節(白月)

查幹薩日(意即白月或白節)是蒙古族的“春節”。蒙古族自古以來,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他們最崇尚的是白色,故稱春節為白節。與國內其他民族一樣,生活在中國境內的蒙古族也十分注重過春節。但由於生產生活條件和客觀環境的不同,蒙古族過春節,草原遊牧文化特色十分濃厚。

白月是蒙古族一年一度最為隆重而盛大的節日。這一習俗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就非常重視過白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對此作了非常詳細的描繪。

現代蒙古族人也把白節作為最隆重的節日。臘月三十晚上,全家老少穿上節日盛裝,歡聚一堂,拜賀新年,徹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拜祖先,然後晚輩向長輩依次獻哈達、敬酒、禮拜。淩晨,全家老少以及族人走到蒙古包外,在長者的主持下舉行向長生天祈禱儀式。據說這是蒙古族信薩滿教遺留下來的傳統。

初一清晨,家族親友開始互相拜年,直到“白月”十五或月底才結束。整個白月期間,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帶上嶄新的哈達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戶給各浩特(定居點)的親友、家長拜年。不過現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騎摩托車或開吉普車的男女青年。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賽馬、追逐、嬉戲的絕好機會。身臨其境的人無不感到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獷豪邁。
2007-06-08 4:28 am
蒙古族有一個特點,就是離不開馬。他們的祖先曾騎著馬四處征戰,創造了英雄的業績。他們勞動生產離不開馬,行路離不開馬,就連吃、住、娛樂都離不開馬。蒙古族盛行的體育運動之一是賽馬,歌唱的是駿馬,跳的舞是《牧馬舞》、《馬刀舞》,連最有名的樂器也叫馬頭琴。因此,人們把蒙古族稱為“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蒙古語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三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3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 ·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範化的蒙古文。用蒙古語言文字的新聞出版、廣播、戲劇、電影事業也有了相當的發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善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成果之一。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

蒙古族 歷史
  蒙古的稱謂最早見於唐代,那時只是蒙古眾多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這個部落的發祥地在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以後逐漸西移。各部落之間競相掠奪人口、牲畜和財富,形成了無休止的部落戰爭。1206年鐵木真被推戴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國,從此中國北方第一次出現了一個強大、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民族----蒙古族。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族各部落,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元朝,還不斷地發動大規模的軍事活動,擴大其疆域。自元代以來,蒙古族人民在中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天文曆算、文化藝術、醫學等各個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蒙古族 音樂

蒙 古 族 約 有 三 百 四 十 一 萬 一 千 多 人 口 , 是 具 有 悠 久 歷 史 的 民 族 之 一 , 主 要 分佈 在 內 蒙 古 自 治 區 , 其 餘 分 佈 在 遼 寧 , 青 海 , 吉 林 等 省 , 蒙 古 有 自 己 的 語 言 和 文 字, 他 們 信 仰 薩 滿 教 和 喇 嘛 教 。
內 蒙 古 素 有 『 詩 歌 民 族 』 之 稱 , 高 亢 , 明 亮 , 粗 獷 的 牧 歌 是 他 們 獨 特 的 風 格, 樂 曲中 如 歌 委婉 的 旋 律 , 把 人 們 帶 到 了 美 麗 的 草 原 , 傾 聽 牧民 們 扣 人 心 弦 的 馬 頭 琴 演 奏 。

蒙古族 禮儀
  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

  蒙古族自古以來從事狩獵和畜牧業,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奶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高興地請客人喝馬奶酒。

  有些地區用手抓肉招待客人時,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般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挂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節日的習俗

白節(白月)

查幹薩日(意即白月或白節)是蒙古族的“春節”。蒙古族自古以來,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他們最崇尚的是白色,故稱春節為白節。與國內其他民族一樣,生活在中國境內的蒙古族也十分注重過春節。但由於生產生活條件和客觀環境的不同,蒙古族過春節,草原遊牧文化特色十分濃厚。

白月是蒙古族一年一度最為隆重而盛大的節日。這一習俗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就非常重視過白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對此作了非常詳細的描繪。

現代蒙古族人也把白節作為最隆重的節日。臘月三十晚上,全家老少穿上節日盛裝,歡聚一堂,拜賀新年,徹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拜祖先,然後晚輩向長輩依次獻哈達、敬酒、禮拜。淩晨,全家老少以及族人走到蒙古包外,在長者的主持下舉行向長生天祈禱儀式。據說這是蒙古族信薩滿教遺留下來的傳統。

初一清晨,家族親友開始互相拜年,直到“白月”十五或月底才結束。整個白月期間,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紛紛騎上駿馬,帶上嶄新的哈達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戶給各浩特(定居點)的親友、家長拜年。不過現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騎摩托車或開吉普車的男女青年。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賽馬、追逐、嬉戲的絕好機會。身臨其境的人無不感到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獷豪邁。


收錄日期: 2021-04-24 08:13:5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07000051KK0362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