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的消失

2007-06-08 1:09 am
為了配合功課我要找的資料是為什麼恐龍會消失

回答 (3)

2007-06-08 1:31 am
✔ 最佳答案
恐龍滅絕理論 恐龍消失於六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Cretaceous-Tertiary extinction event)。通常的解釋是一顆巨大的隕石撞擊地球造成了滅絕(最早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路易.阿爾巴列斯(Walter Alvarez)博士等四位科學家所提出)。但這一理論尚有爭議。
一般隕石的說法乃指隕石撞擊地球後,大量的灰塵暴淹沒大地及大氣,造成陽光無法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各地氣溫逐漸寒冷,恐龍因無法在冷酷的氣候中生存及覓食,而死亡變成化石。另有一說法,指當時地球兩極因氣溫的急劇變化,造成海面水位上升,造成大陸與大陸間有河流阻隔,造成恐龍覓食困難而死亡。

[編輯] *小行星(隕石)撞擊說 這是目前最讓每個人接受的說法。 有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引發起滅種性的大破壞,地球上接近90%生物消失。除了剛撞擊時造成的強大爆炸性破壞以外,也使大量的粉塵覆蓋於整個地球大氣層上空,氣溫逐漸下降,陽光無法透進地球,使大部分植物因無法光合作用而消失,而草食性恐龍也因沒有食物而死亡,肉食性恐龍因沒有草食性恐龍吃,也漸漸消失,最後恐龍便絕種。餘下的10%便是一些小型的動物和少量植物。

[編輯] *彗星撞擊說 本學說的基礎是奠定在古生物大滅絕幾乎都是每兩千六百萬年發生一次為開端,加上天文學中認為太陽系的周圍有一圈奧爾特雲,奧爾特雲裡的彗星等天體週期性地向太陽系中央的太陽前進(例如:哈雷彗星、海爾波普彗星)。恐龍滅絕便可能是其中一顆彗星撞上地球而導致的。

[編輯] *造山運動說 白堊紀末期劇烈的造山運動使得地殼隆起,許多淺海與湖泊變成陸地,一些以水為家的恐龍與生物便漸漸消失;濕潤的沼澤也隆起、乾涸,許多生活在沼澤中的植物便因此而消失,而食用沼澤植物的草食性恐龍也因此滅亡,肉食性恐龍也相繼滅絕。

[編輯] *氣候變動說 根據韋格納的板塊飄移說,白堊紀當時的板塊分佈情形,已從最初連在一起的盤古大陸,形成接近現在五大洲的樣子。
板塊飄移本身就會引起氣候的改變,例如:南極洲本來是位於中緯度的地區,氣候溫暖。但是因為板塊飄移,南極洲進入了極圈,造成現今南極洲的嚴寒。
也因為板塊飄移,造成洋流改變、氣候變遷,許多地方變的寒冷、酷熱、乾燥,不適合恐龍與其他生物居住。恐龍便因此而慢慢滅絕了。

[編輯] *火山爆發說 火山大量且急劇地爆發,噴出了許多如二氧化碳與甲烷等溫室氣體,造成了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溫度升高,許多植物無法適應氣溫而死亡,草食性恐龍因沒有食物而滅亡,而肉食性恐龍也相繼滅絕。

[編輯] *海洋潮退說 當地球發生瞭如冰河時期那樣的情況,海水減少,陸地與陸地間再也沒有海水的阻隔,形成陸橋,而生物們便會趁此時進行大遷移,促成生物交流與接觸。而根據達爾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理論,強者便會欺侮弱者,到最後弱者便會滅絕。
除此之外,還有細菌、病毒、寄生蟲等交流傳染的問題。

[編輯] *溫血動物說 有些人認為,恐龍有別於現生的爬蟲類,不是冷血動物而是溫血動物。但就算恐龍是溫血動物,體溫依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獺的體溫差不多,要維持這樣的體溫,只能生長在熱帶氣候區。再加上恐龍的呼吸系統不好,不能充分地補給氧氣;身體沒有厚毛,熱量容易從尾部、足部等地方散失;加上龐大的身軀,使得氣溫驟降時,沒辦法躲到洞裡禦寒。也因此恐龍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驟變的氣候,而慢慢地凍死。

[編輯] *自相殘殺說 有些人認為恐龍真正滅亡的原因是自相殘殺後的結果。
當肉食性恐龍越來越多、越來越興盛時,草食性恐龍被捕食的數量也就越來越多;而當草食性恐龍越來越少,甚至消失滅絕後,肉食性恐龍們就會開始自相殘殺。而恐龍也因此全部滅絕。

[編輯] *壓迫學說 恐龍的數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龍的滅絕,接著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也因為食物的不足而跟著死亡。 何以恐龍會在歷經了長達約兩億年的生態平衡之後突然增加,為此學說成立的重要關鍵,也直接地造成了許多學者對恐龍異常增產的原因檢討。

[編輯] *哺乳類犯人說 在中生代後半,已有哺乳類的祖先生存。根據化石的記錄,當時的哺乳類體型甚小,數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堊紀的後期,數量才開始急速增加。推測牠們屬 於以昆蟲等為主食的雜食性,這些小型哺乳類發現恐龍的卵之後,即不斷取而食之。 真的是如此嗎?如果哺乳類戰勝了恐龍,那麼隨著哺乳類化石的增加,恐龍的化石應逐漸減少才對,但事實上並沒有出現這種化石交替的現象。 哺乳類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龍的時代終了之後。而且,恐龍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間消失。因此,恐龍被哺乳類消滅之說是不能成立的。

[編輯] *種的老化說 認為恐龍由於繁榮期間長達一億數千萬年,使得肉體過於巨體化。而且,角和其他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終於導致絕 種。 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龍,體長二十五公尺,體重達三十噸,由於體型過於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隻角以及保護 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達,反而走向自滅之途。 不過,並非所有的恐龍體型都如此龐大,也有體長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龍。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夠輕快奔跑的恐龍。但為什麼這種恐龍也同時絕種了呢? 而且,異常發達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動物體內,推測能夠吸收外界的溫度,也能放出體內的熱,以調節身體的溫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 由此可知,恐龍曾生存於很長的期間內,因此從很久以前開始,就有不少人對於恐龍因種的老化而絕種的說法表示懷疑。

[編輯] *生物鹼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恐龍所生存的最後時期─亦即白堊紀,開始出現顯花植物,其中某些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鹼,恐龍因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為,哺乳類 能夠藉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龍卻沒有這種能力。 不過,含有生物鹼的植物並非突然出現於白堊紀後期,在恐龍絕種的五百萬年前已經可以見到。此學說未說明何以恐龍在這段期間內仍能生存。
2007-06-10 4:46 am
滅亡的因素 :
恐龍是出現於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並繁榮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結束之中生代的爬蟲類。恐龍在某一時期突然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迷至今仍無人能解。
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
關於恐龍絕種的真正原因,自古以來即眾說紛云,但都沒有一個一定的論點,因此到目前為止仍究是一個未解的謎題,在此僅將一些較為人所知的說法分述如下:


1.隕石碰撞說:
距今六千五百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曾撞擊地球,使得君臨地球長達一億數千萬年的恐龍絕種。此理論是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路易.阿爾巴列斯博士等四位科學家所提出的。
這一顆巨大的隕石,直徑大約十公里。因撞擊而造成的火山口地形,直徑達兩百公里。因撞擊而產生的能量,若換算成黃色火藥,則相當於一百萬億噸(megaton)。粉塵經由大氣層擴散至成層圈。導致地球持續了數個月的黑暗狀態。在這段期間中,以恐龍為首的許多生物都因之而絕種。


2.彗星碰撞說:
『彗星碰撞說』是以古生物學者─大衛.勞普以及約翰.塞普柯斯基發表的「古生物的絕種是每兩千六百萬年發生一次」論點為開端而產生的。路易.阿爾巴勒茲將這個論點及自己的理論送給天體物理學者─查理.謬拉,後來謬拉就認為是由於太陽的半星復仇女神星的引力,週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緣故。


3.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乾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就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後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草食性恐龍滅絕,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一滅絕過程,持續了1,000─2,000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終至在地球上絕跡。


4.氣候變動說:
由於大陸移動的結果,海流產生改變,更引起氣候巨幅的改變。嚴寒的氣候使植物死亡,食物缺乏而導致了恐龍的滅亡。


5.火山噴火說:
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火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


6.海洋潮退說:
根據巴克的說法,海洋潮退,陸地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歐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
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係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問題。


7.溫血動物說:
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獺的體溫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並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而牠們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範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牠們過於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


8.自相殘殺說:
有人認為造成恐龍滅絕的真正原因是自相殘殺的結果─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恐龍為食,肉食恐龍增加,草食恐龍自然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消失,肉食恐龍因無肉可食,就自相殘殺,最後終於同歸於盡。


9.壓迫學說:
恐龍的數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龍的滅絕,接著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也因為食物的不足而跟著死亡。
何以恐龍會在歷經了長達約兩億年的生態平衡之後突然增加,為此學說成立的重要關鍵,也直接地造成了許多學者對恐龍異常增產的原因檢討。


10.哺乳類犯人說:
在中生代後半,已有哺乳類的祖先生存。根據化石的記錄,當時的哺乳類體型甚小,數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堊紀的後期,數量才開始急速增加。推測牠們屬於以昆蟲等為主食的雜食性,這些小型哺乳類發現恐龍的卵之後,即不斷取而食之。
真的是如此嗎?如果哺乳類戰勝了恐龍,那麼隨著哺乳類化石的增加,恐龍的化石應逐漸減少才對,但事實上並沒有出現這種化石交替的現象。
哺乳類化石真正的增加,是在恐龍的時代終了之後。而且,恐龍的化石是在突然之間消失。因此,恐龍被哺乳類消滅之說是不能成立的。


11.種的老化說:
認為恐龍由於繁榮期間長達一億數千萬年,使得肉體過於巨體化。而且,角和其他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終於導致絕種。
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龍,體長二十五公尺,體重達三十噸,由於體型過於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隻角以及保護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達,反而走向自滅之途。
不過,並非所有的恐龍體型都如此龐大,也有體長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龍。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夠輕快奔跑的恐龍。但為什麼這種恐龍也同時絕種了呢?
而且,異常發達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動物體內,推測能夠吸收外界的溫度,也能放出體內的熱,以調節身體的溫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
由此可知,恐龍曾生存於很長的期間內,因此從很久以前開始,就有不少人對於恐龍因種的老化而絕種的說法表示懷疑。


12.生物鹼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恐龍所生存的最後時期─亦即白堊紀,開始出現顯花植物,其中某些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鹼,恐龍因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為,哺乳類能夠藉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龍卻沒有這種能力。
不過,含有生物鹼的植物並非突然出現於白堊紀後期,在恐龍絕種的五百萬年前已經可以見到。此學說未說明何以恐龍在這段期間內仍能生存。
除了上述的十二種說法之外,還有「傳染病」、「來自宇宙的放射線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諾亞方舟」、「行星x說」、「太陽系振動說」等較鮮為人知的說法,至於那一個才是最好的說法,全憑各人的想法,並沒有一定的對與錯,畢竟恐龍滅亡之謎還沒有真正解開呀!
2007-06-08 1:17 am
地球氣溫突變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53: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07000051KK0237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