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耳(ji5)」是今音,字典上的讀音,民間流傳的「nei2」音卻保存古音痕跡。
字典上的讀音有時依民間讀音,有時據古時記載字音的韻書中求得的。
先說今音
《廣韻》,洱字讀音有兩條:
1/ 而止切。
2/ 仍吏切。
按何文匯等學者以《廣韻》反切為基礎,推求字音的方法,「而」屬「日」聲母,對照粵語是「j-」;「止」屬「之」韻對照粵語是「-i」韻母;陰陽取決於聲母,聲調取決於韻部,得陽去聲,即是粵語九聲中的第5聲。故洱字拼成「ji5」,與「耳」同音。(其實這種方法還有細則的,不過我未有深入了解,故不敢詳述。)
再論古音
聲韻學有所謂「娘日歸泥」,意思是指,中古時代,凡「娘」聲母及「日」聲母,於上古來說都屬「泥」聲母。聲母「仍」屬「日」聲母,按「娘日歸泥」之說,上古的耳字是「泥」聲母的,而「泥」聲母的音標是「n-」,雖然洱字不見於小篆時代,但作為「耳」聲符的形聲字,「洱」「餌」亦可按此推論。(「娘日歸泥」乃章炳麟首倡,據《漢語音韻》一書。)
韻部「止」「吏」對照的音標分別為「-i」和「-ei」,一直以來「-i」「-ei」的關係密切,我們可從形聲字的聲符及詩詞的押韻中看到,二者有時被視作同韻,有時分韻。如「吏(-ei)」字,先秦時代與「事(-i)」本同一字。又如:
「尔(-i)」「你(-ei)」、「爾(-i)」「彌(-ei)」、「栮(-i)」「餌(-ei)」、「倚(-i)」「畸(-ei)」、「枝(-i)」「技(-ei)」、「駟(-i)」「四(-ei)」……不勝枚舉,古人造形聲字,必取同音或近音字作聲符,而音近必同韻,可見這些字在古時本來同韻,後來分化了。但又不盡如此,按王力把《詩經》的「脂(-i)」「微(-ei)」押韻處作統計,在110個押韻處「脂」「微」分韻有84處,合韻有26處,看見(-i) (-ei)關係曖昧,離離合合,語音是不斷發展的。
說回「洱」字,《廣韻》收有兩音,表示曾經有兩讀,其中一讀「仍吏切」的古音,正與民間流傳的「nei2」相合,只是聲調有了改變。所以兩個讀音都不算是錯的。
2007-06-08 19:31:36 補充:
抱歉,更正今音一段:陰陽取決於聲母,聲調取決於韻部,得陽"上"聲,即是粵語九聲中的第5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