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美援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中華民國與日本作戰時便已出現,國共內戰期間,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了美援運用委員會。1948年12月30日,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台灣辦事處成立;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美援運用委員會也隨之遷台,並且由陳誠擔任主任委員。
從1951年到1965年,台灣大約每年自美國得到大約一億美元的貸款;1951年,第一批的美援物資運往台灣。美援的內容除包括民生物資與戰略物資之外,也包括基礎建設所需的物資,臺中縣德基水庫便是美援之下的產品。另外,美國除實質上的物資援助台灣之外,各種技術合作與開發亦廣泛的進行,同時,美方亦鼓勵台灣的大學與美國大學進行學術合作與人才交流,更以實際資金來協助台灣的大學興建校舍。另外戰後美國對台灣傾註的大量援助,解決了當時台灣外匯資金不足的發展問題。
1959年美國對台灣的美援便次第減少,1965年7月美國停止對台灣進行的援助貸款。台灣自從1951年到1965年總計接受美國經濟支援達14.8億美元,加上軍事援助共約45億美元,而台灣積欠的貸款也在2004年1月全部清償完畢。
雖然美援促進了台灣的整體經濟成長,控制台灣戰後的通貨膨脹,減緩了外匯短缺的困境,並且促進台灣的穩定與資本形成;由於美援的支持,台灣得以推動以民營中小企業為主的進口替代工業,促進產業轉型,但是美援也的確造成台灣對美國的依賴,有所謂的“美國夢”。不可諱言的,比較其他同樣接受美援的國家,台灣也是最早結束美援而有所經濟成就者之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援”一詞被中共大量引用,而與此相同蘇聯對中共的“蘇援”卻很少被提起,而且中共的宣傳只限於美國對臺灣的經濟援助,而沒有提美國對臺灣的教育援助。因為同樣是“中國”,在上世紀50年代中共奪權後,對美國在華民眾迫害與對人民宣傳妖魔化美國,讓人民在與美國間產生敵意,使得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的留學生學者採取著截然不同的態度,中共派到美國的公派留學生和自己去美國求學的留學生到美國只能進入二三流大學院校(並非是實力不夠,而是美國對中共的回應被應用到這些無辜的留學生身上,而這些留學生也是專制宣傳的犧牲品,如果他們自身能夠擁護美國,那麼美國也會改變其態度),而中華民國(還有英國統治的香港)的留學生卻在美國得到了“歡迎”可以憑藉自己能力進入美國一流大學院校,在此情況下,現在台灣的電子與電腦行業在世界當中的發達與先進也是與此情況密不可分的。
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中國市場經濟的實施和資訊業開始發展,使中國的很多民眾也對美國產生好感,而中國也在美國的一再要求下減少了對美國的負面宣傳,所以美國也改變了原先大陸留學生學者不得進入美國一流大學院校的一些歧視性策略。
圖片參考:
http://tw.yimg.com/i/tw/blog/rte/smiley_39.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