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生活例子中有咩同道家思想有關???thx.....

2007-06-07 6:18 am
現今的生活例子中有咩同道家思想有關 ????thx.....

回答 (1)

2007-06-07 7:15 am
✔ 最佳答案
人類領域
莊子同樣試圖回答關於“道”在人類領域中發生分離的問題。和老子所具有的原始主義,試圖使人們從高等文明的扭曲環境中解脫出來不同,莊子的哲學思想中,人類意識的病態是與生具來的,不存在任何原始主義的解決方案。莊子敏銳地意識到,老子的聖賢觀點中,聖賢有意識的設計了方案,使人們遠離文明的狀態,這裡存在矛盾。

莊子的人生哲學強調“齊物”和“逍遙”。

莊子認為人類意識的病態使人們將註意力聚集於變幻無窮的周邊世界中,人們的喜好厭惡,對錯的是非觀通過各種形式變得固定起來,即便人正在與周邊世界的有限存在一樣步向死亡中也仍然執迷不悟。這就是“齊物”思想的起源,即對所有有限存在的絕對公平認識,超越事物間的差別,避免用是非、大小、好壞等主觀傾向看外物,打破人以自我為中心的精神限制,達到萬物齊一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的顛峰之處。莊子深刻的認識到人與其他自然萬物不同,只需要互相貶斥對方是“錯誤的”,就能對同一件事有完全不同的意見(當時儒家與墨家間的衝突便是最好的證據,莊子對此表示了相當的失望),然而同存於“道”中,又有什麼能是“正確”或“錯誤”的呢?

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最高層次,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的解放,是主觀形態的解放,他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裡“無為”不是不是一種政治原則,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私心,功名利祿,徹底置身於宇宙之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游》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在人類領域的關懷存在極強烈的現實感,對於生活中的欺壓、紛爭、污濁有著深切感受和極端無奈,所以他的人生哲學容易被現實生活中的失敗者所接受。


莊子受到的挑戰
莊子的哲學思想受到了即是好友又是對手的惠施的挑戰。兩人雖然同樣否定了人們常識主義立場的實在觀,但在人類領域上,兩人出現了分歧。當莊子提出“齊物”與“逍遙”時,惠施指出在本質上仍然是有限存在的人類,怎麼能出現這樣的人——能夠超越其本身的有限性約束,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
哲學影響
與儒家強烈關註倫理學中道德實踐問題不同,老莊思想覆蓋了哲學的各方面,且從本質上說兩者是互補的。

老莊思想在宇宙觀、本體論上提出了“道”這一無法被言說而只能被體悟的終極概念,也奠定了道家思想的主基調,即我們所能體驗的只是有限存在,而作為非存在而存在的“道”只能被體悟而無法感知。

在知識論上老莊都主張以辯證思想考察世界,莊子提出以一種超越知識的態度來認識知識。

倫理學上莊子人生哲學的齊物論和逍遙觀對後代產生了深刻影響,至今在中西方都有人以莊子人生哲學處世。老子則對儒家的道德觀進行了批判,主張一種原始朴素主義。


政治影響
道家在在中國古代政治史上有過極短暫的輝煌。漢初,以黃老學派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占據了歷史舞臺,自漢文帝、漢景帝由上至下到陳平、田叔等大臣都推崇道家思想。最有代表性的是曹參,在齊國時,他以“清靜無為而民自定”的政治方針治國,百姓安寧,齊國大治。蕭何去世後繼任相國時期無一創新,皆以蕭何所訂律法為準。即便如此在民間被贊為“載其清靜,民以寧一”,又被史學家評為“蕭規曹隨,守而勿失”。

道家思想的政治高峰出現在漢文帝、漢景帝兩朝時期,史稱文景之治。將漢朝從“自天子不能具均駟,將相或乘牛車。”發展到“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漢書·食貨志》)維持這一政策方針的關鍵人物是竇太後,由於她的堅持這條路線才一直執行到漢武帝初年她去世以後。

南懷瑾先生說,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其實都來源於這個“道”,所以中國文化的中心要點就是一個“道”字。“道”這個字是廣義的、巨集觀的,諸子百家乃至我們幾千年的文化都在“道”的這個範圍。廣義的“道”如此地廣闊,容納百川,乃至超越形上形下,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他說,歷史上,當社會出問題的時候,救社會、救國家,出手的人多是道家的人物,歷史上叫“撥亂反正”。……這些中國知識分子或者說讀書人,很多不求名不求利,但有道德有學問。我們幾千年的歷史,到清朝為止二十六部歷史,這種人物並不少,都體現了道家文化的影響。


藝術影響
老子、莊子本身從未談過關於藝術的問題,也沒有表述過藝術是否具有價值的觀點。老子、莊子對於後代藝術的影響在於他們的思想所展示的人生境界是一種藝術化的人生(尤其以莊子的人生哲學為甚)。道家思想主要通過魏晉玄學對中國藝術產生了實質性影響。

繪畫上的影響

在人物繪畫上,改變了以描寫人物道德的主題,而是以個人風采個性代之,顧愷之主張的“傳神寫照”的畫風興起。

在山水繪畫上,以“自然”作為最重要的審美品格,在用色上,水墨之風壓倒了以青綠山水成為主流。古代山水畫家幾乎都未脫離道家思想的影響,山水繪畫興起的本身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

在繪畫技藝上,註重用墨的虛實相間,精神自由。將“以技進乎道”作為畫家畢生最高境界。

音樂上的影響

老子的“淡兮無其味”、“大音希聲”形成了中國古琴的重要審美品格。老子的“淡”與儒家的“和”相結合,形成了“淡和”的觀點。清朝汪紱在《立雪齋琴譜》中以儒釋道,將“淡”定義為“節有度,守有序,無促韻,無繁聲,無足以悅耳。”這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消極的影響。“大音希聲”以有聲之樂為參照,肯定了無聲之樂的永恆之美,強調了弦外之音的重要性,成為了歷代琴人所追求的至境。

明朝李贄以莊子的“法天貴真”出發,對典型儒家美學思想的“琴者,禁也”命題進行了尖銳的批判,提出“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琴者,心也”的本質是將音樂定義為一種自由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根本價值是對情感的表達,而不是封建統治的工具。這種以自然為美、追求古琴自由表達人之各種感情的觀點對古琴音樂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戲劇上的影響

中國戲劇美學受到了莊子的人生哲學影響,以“尚真”作為中國戲劇靈魂。中國戲劇本質上表現一種人格境界、真我境界,常帶有一種平民氣息。

在創作手法上,以莊子的寓言手法為基礎,取材於生活又提煉於生活。

在創作性和演出上以不自覺性作為最高境界。湯顯祖以莊子的“一汝神,端而虛”作為對演員的演出要求。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35: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06000051KK0481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