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潮是甚樣做成的?還會有甚麼壞處呢?

2007-06-07 5:47 am
紅潮是甚樣做成的?還會有甚麼壞處呢?

回答 (3)

2007-06-07 5:50 am
✔ 最佳答案




紅潮(red tides)


在自然界中浮游藻類大量繁生而造成的藻華常因高濃度的藻類聚集而使水面呈現一些不同於週邊環境的水色。水色可以是紅、褐、黃或綠等。由於再海水水域多半是紅色,所以通常以紅潮通稱這一類的藻華現象,在國外也有稱作褐潮的情形。 在海水水域中渦鞭毛藻多半是這一類紅潮現象的主角,但紅潮並非一定由渦鞭毛藻構成,且並非每一種渦鞭毛藻多會造成紅潮現象。此外,並非所有紅潮現象的構成藻均會產生有毒物質。在淡水水域則多以藻華或水華稱之。

圖片參考:http://study.nmmba.gov.tw/upload/Resource/images/onserv1514-1.jpg

紅潮現象
造成自然界中藻華或水華的原因尚無定論,在某些水域可能跟湧昇流所攜帶至水表層的營養鹽有關,在另外一些水域則發現與潮汐擾動有關。在一些地方藻華似乎與陸地的豪雨有關,海水鹽度的降低與雨水夾帶陸源的磷和維他命B12似乎導致渦鞭毛藻的生長。而淡水水域的藻華也多與水質的優養化脫離不了關係。另外,在某些季節水溫也是造成某些浮游藻大量滋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圖片參考:http://study.nmmba.gov.tw/upload/Resource/images/onserv1514-2.jpg

魚池中的藻華現象




 


造成水質異味的藻類
許多藻類本身帶有異味,異味會影響水質及連帶的所養殖的魚貝類。異味的種類有泥土味、青瓜味、魚腥味和腐臭味等。





圖片參考:http://study.nmmba.gov.tw/upload/Resource/images/onserv1514-3.jpg

顫藻


圖片參考:http://study.nmmba.gov.tw/upload/Resource/images/onserv1514-4.jpg

銅綠微囊藻
有些味道之種類和強度會隨著不同品種而異,如某種藻濃度低時為明顯之青瓜味,但當藻類數量多時則變成魚腥味。水網藻(Hydroductyon)、剛毛藻(Cladophora)和輪藻(Chara)均會造成腐臭味。而這些異味的產生原因中以泥土味的研究最多,因世界各地均有此泥土味的問題。





圖片參考:http://study.nmmba.gov.tw/upload/Resource/images/onserv1514-5.jpg

網狀水網藻


圖片參考:http://study.nmmba.gov.tw/upload/Resource/images/onserv1514-6.jpg

魚池中大量繁生的顫藻是造成意味的元兇
產生泥土味的多為藍綠藻類的顫藻(Oscillatoria)、魚腥藻(Anabaena)、鞘絲藻(Lyngbya)、束藻(Symploca)等。養殖魚類在收成上市前,爲了去除此種泥土味通常需要先在較乾淨的水質中蓄養一段時間。





圖片參考:http://study.nmmba.gov.tw/upload/Resource/images/onserv1514-7.jpg

條輪藻 (淡水)


圖片參考:http://study.nmmba.gov.tw/upload/Resource/images/onserv1514-8.jpg

 
黑潮,世界最大海洋中最壯闊雄偉的洋流,也是藍色星球上的能量寶藏。亙古至今,人類的歷史因黑潮而更加繁榮,地球上無數的生命也因黑潮而滋養生長。它雖然沉默,卻熱情洋溢。它洶湧澎湃的訊息引領我們這趟豐富的黑潮行旅。

洋流的形成有許多原因,包括了地球自轉偏向力、大氣中盛行風向、海平面傾斜、海水中密度的差異以及海與陸地相接部分地形的影響...等等,而形成大大小小的洋流。其中最主要而常見的原因是由於「盛行風」的推動。世界各大洋的主要洋流分布與風帶有著密切的相關,洋流流動的方向和風向是相吻合的。
其實,我們應該把洋流系統視為同一條「海洋中的河流」,只是不同的「河段」有不同的性質與「名稱」;而非斷開來的。
 


圖片參考:http://www.bud.org.tw/answer/0111/011138_ocean_current.gif

 

圖6-6:大洋洋流示意圖 
以北太平洋洋流系統而言,受到全球行星風系東北信風常年吹拂的影響,使得赤道地區表層的海水,由東往西流形成北赤道洋流;此洋流在大陸東岸受大陸阻擋,部分迴流成赤道逆流,部分轉向北方稱為黑潮;黑潮流至中緯度,受西風吹拂而折向東,稱為北太平洋洋流;北太平洋洋流至北美大陸西岸,又受陸地阻擋而分成兩股,一股往北流稱為阿拉斯加暖流,北流至阿拉斯加後,轉向西南流,最後併入親潮;另一股流向低緯,稱為加利福尼亞涼流;此一洋流與赤道逆流一樣,均為北赤道洋流的補償流。黑潮是默默流經台灣東側的太平洋北赤道暖流。黑潮主流約一百公里寬,由南往北,流向穩定,其溫暖海水近岸旁流過台灣東側海域。黑潮在台灣東部沿岸釋放熱能,在我們的海面上形成濕熱的海洋性氣團,這股溼熱的海洋氣團受東南季風吹送,使得台灣每年有超過七個月的天候受該氣團的籠罩及影響,台灣因而濕熱多雨,蘊育了茂密的森林及多種多樣的生物,台灣深受黑潮的影響。


  紅潮多發生在海水,也有可能發生在淡水,目前國內對紅潮的研究以淡水為主,但由於台灣發生紅潮的次數並不多,所以資料上仍較為貧乏;世界上的紅潮現象則較常發生在海水,故以海水的研究資料較多。本文主要亦針對海水情況來加以探討。

2007-06-07 5:50 am
紅潮

世界各地對紅潮都十分重視,因為紅潮不單可引致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大量死亡,人類更會因吃了受污染的貝類而中毒 (最常見的是 ‘麻痺性貝類中毒’ )。由於紅潮帶來的經濟損失和健康威脅十分嚴重,所以很多國家都推行廣泛的監察和控制計劃。

香港四周的海域 (尤其是吐露港) 有時會出現一種粉紅的顏色,這就是由紅潮造成的。紅潮是由一種或數種單細胞藻類密集而成,其中大多是渦鞭毛藻。香港最早有紅潮出現的紀錄是在一九五七年,自那時開始紀錄便不斷增加。 吐露港在一九八四、八五和八六年,分別有十五、十六和十七宗紅潮報告。在香港,迄今共有十八種藻類被鑑定可引起紅潮,其中十五種是渦鞭毛藻,最常見的包括夜光藻、裸甲藻和原甲藻 (後兩種可產生毒素)。附表顯示從一九七五到一九八四年間紅潮在不同季節出現的次數,從中我們可以得知紅潮多在春季 (三、四月) 出現。


一九七五到一九八四年間紅潮在不同季節出現的次數

一般相信,將大量有機物質排進香港的沿岸水域 (即污染),會引發渦鞭藻劇烈增長﹔而春季氣溫上升、光度增強,上水體垂直混和較少,水面鹽分較低,即可觸發紅潮。在紅潮生物當中,產生毒素的品種可引致魚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死亡,其毒素更可積聚在貝類體內,以至人類吃了之後中毒,中毒的類型包括﹕麻痺性貝類中毒、毒害神經性貝類中毒,以及腹瀉性貝類中毒。紅潮更通常會導致海水脫氧,使魚類因缺氧或腮阻塞而死亡。

到目前為止,有毒紅潮對香港的主要影響只在於使海魚養殖業受損失。在一九八零和八四年之間,紅潮共造成十一宗養殖海魚死亡事件,損失魚類八十六公噸,總值四百二十萬港元。暫時沒有證據顯示紅潮對香港的貝類養殖業有影響,但由於有毒紅潮主要威脅到的不是貝類本身,而是吃貝類的人,所以漁農處一直對紅潮進行毒素測驗;他們的結論是,雖然迄今香港仍未發生過貝類中毒事件,但貝類積聚毒素的潛在危險是不容忽視的。因此,目前香港所採取的紅潮控制措施,主要是集中於水產養殖業。

紅潮也可輕度刺激游泳人仕的眼睛、皮膚和呼吸糸統,然而此類事件在香港並無生的紀錄﹔不過,游泳人士不把這些小毛病宣揚出來,以致沒有紀錄,也是不足為怪的。被紅潮殺死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可能被沖到岸上,腐爛發臭,降低海灘的康樂價值。在香港,這類事件只發生過一次,一九八零年,吐露港的西南岸被影響了數日。

正如本文較早前提及,漁農處推行的紅潮控制措施,要是關注到水產養殖業所受到的影響,但計劃亦包括貝類毒素測驗,以便監察紅潮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危害。該等措施包括一項行動計劃﹕政府所有在沿岸海域進行例行工作的部門、市民、漁民和海產養殖人士,如見到紅潮,應立即向漁農處報告,以便他們進行調查,並向有關人士是出預防措施﹔此外,漁農處亦有一項支援計劃,其中包括對紅潮的研究和各種教育項目。雖然香港的海水污染日益嚴重,紅潮的發生似乎勢必增多,但我們仍然希望上述措施能有效地減少紅潮在香港造成的不良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紅潮 red tides 是由一種稱為「腰鞭毛蟲」的海藻大量繁殖而形成的。由於這種海藻吸收海水中的氧氣,因而導致魚類窒息死亡;它同時排出有毒物質,使海產受到污染。

紅潮一般以含氮和磷量高的的污水中生存,污水來源為城市、工業和農業廢料。
近年來,香港曾於1983年、1988年、1993年、1998年爆發大規模紅潮 ;而每年四、五月均為紅潮高峰期。

據報導,珠江三角洲水域在2003年5月初受到紅潮侵襲,受影響面積達到300平方公里。當地的漁業正面臨危機,上千條高價的石班魚已經死亡。
2007-06-07 5:49 am
紅潮

世界各地對紅潮都十分重視,因為紅潮不單可引致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大量死亡,人類更會因吃了受污染的貝類而中毒 (最常見的是 ‘麻痺性貝類中毒’ )。由於紅潮帶來的經濟損失和健康威脅十分嚴重,所以很多國家都推行廣泛的監察和控制計劃。

香港四周的海域 (尤其是吐露港) 有時會出現一種粉紅的顏色,這就是由紅潮造成的。紅潮是由一種或數種單細胞藻類密集而成,其中大多是渦鞭毛藻。香港最早有紅潮出現的紀錄是在一九五七年,自那時開始紀錄便不斷增加。 吐露港在一九八四、八五和八六年,分別有十五、十六和十七宗紅潮報告。在香港,迄今共有十八種藻類被鑑定可引起紅潮,其中十五種是渦鞭毛藻,最常見的包括夜光藻、裸甲藻和原甲藻 (後兩種可產生毒素)。附表顯示從一九七五到一九八四年間紅潮在不同季節出現的次數,從中我們可以得知紅潮多在春季 (三、四月) 出現。


一九七五到一九八四年間紅潮在不同季節出現的次數

一般相信,將大量有機物質排進香港的沿岸水域 (即污染),會引發渦鞭藻劇烈增長﹔而春季氣溫上升、光度增強,上水體垂直混和較少,水面鹽分較低,即可觸發紅潮。在紅潮生物當中,產生毒素的品種可引致魚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死亡,其毒素更可積聚在貝類體內,以至人類吃了之後中毒,中毒的類型包括﹕麻痺性貝類中毒、毒害神經性貝類中毒,以及腹瀉性貝類中毒。紅潮更通常會導致海水脫氧,使魚類因缺氧或腮阻塞而死亡。

到目前為止,有毒紅潮對香港的主要影響只在於使海魚養殖業受損失。在一九八零和八四年之間,紅潮共造成十一宗養殖海魚死亡事件,損失魚類八十六公噸,總值四百二十萬港元。暫時沒有證據顯示紅潮對香港的貝類養殖業有影響,但由於有毒紅潮主要威脅到的不是貝類本身,而是吃貝類的人,所以漁農處一直對紅潮進行毒素測驗;他們的結論是,雖然迄今香港仍未發生過貝類中毒事件,但貝類積聚毒素的潛在危險是不容忽視的。因此,目前香港所採取的紅潮控制措施,主要是集中於水產養殖業。

紅潮也可輕度刺激游泳人仕的眼睛、皮膚和呼吸糸統,然而此類事件在香港並無生的紀錄﹔不過,游泳人士不把這些小毛病宣揚出來,以致沒有紀錄,也是不足為怪的。被紅潮殺死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可能被沖到岸上,腐爛發臭,降低海灘的康樂價值。在香港,這類事件只發生過一次,一九八零年,吐露港的西南岸被影響了數日。

正如本文較早前提及,漁農處推行的紅潮控制措施,要是關注到水產養殖業所受到的影響,但計劃亦包括貝類毒素測驗,以便監察紅潮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危害。該等措施包括一項行動計劃﹕政府所有在沿岸海域進行例行工作的部門、市民、漁民和海產養殖人士,如見到紅潮,應立即向漁農處報告,以便他們進行調查,並向有關人士是出預防措施﹔此外,漁農處亦有一項支援計劃,其中包括對紅潮的研究和各種教育項目。雖然香港的海水污染日益嚴重,紅潮的發生似乎勢必增多,但我們仍然希望上述措施能有效地減少紅潮在香港造成的不良影響。

2007-06-06 21:52:38 補充:
無毒紅潮: - 紅潮由無毒品種引起,但可能引致海水缺氧,漁護署通知受影響的養魚區,懸掛黃旗,提醒養魚戶留意因紅潮而導致缺氧情況。應使用測氧機監察海水溶氧量及停止餵飼魚糧。有需要時開動增氧設施,提高水中含氧量。 有毒紅潮: - 漁護署通知受影響的養魚區,懸掛紅旗,提醒養魚戶將可收成的魚盡快賣出,或將海魚養殖箱網遷往沒有有害藻華的水域,減低魚類死亡的損失。出處 ::: http://www.hkredtide.org/big5/red06.htmlinformation 不能盡錄有圖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56: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06000051KK0459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