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 食得西藥多, 會成日出淡汗, 大家可以煲以下湯水飲, 好有效:
麥米大魚頭湯 (二至四人分量):
材料:
麥米半飯碗
大魚頭一個
豆腐一件
做法:
將大魚頭用兩三片薑煎香, 水滾後加埋麥米同豆腐, 煲個半時, 加適量鹽調味. 飲得.
2) 炎夏氣溫高,出汗與汗多似乎是很自然的生理現象;然而有些人無論夏季冬季,動輒出汗,甚至大汗淋漓;有些人則在晚間出汗,頭頸盡濕,汗出以後十分疲累。中醫稱前者為自汗、後者為盜汗,並認為這兩種皆病態性出汗,對健康有損。
中醫謂:汗為心之液。這是指汗由血生化而成,汗者為精氣也,出汗過多會引起元氣耗傷,津液虧損,影響健康。當然,因為天氣熱、情緒激動之一時性出汗,是散熱的過程屬正常現象,但時時出汗,汗多者或晚間盜汗者,乃屬人體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這種情形通常出現在脾虛體弱的婦女及小孩身上。
友人的兒子不到一歲,日間動輒一身大汗,晚間時有盜汗,而且汗液是淡味,俗稱「流淡汗」;西醫並沒有治理之法,她問是否要喝點中藥或有什麼食療可以改善。
現時不少父母都知道,不正常的出汗和多汗會消耗人體的熱能,如此下去會令小朋友身體愈加虛弱。建議友人用黃芪、浮小麥、瘦肉與生蠔(或蠔豉)煲湯予小朋友飲(蠔性味甘鹹有補充體液作用),此湯也適合晚間盜汗飲用,不用生蠔或蠔豉亦可,民間食療治汗症有用羊肚代瘦肉,補養效力更佳。
浮小麥治體虛多汗,而黃芪向是補氣升陽(補中益氣)佳物,有固表止汗之效,兩物共用有收歛盜汗及虛性自汗之功。
至於體虛者特別是血氣弱的婦女汗症(伴有面色白光白),則宜以黃芪加黨參、杞子、紅棗煲魚湯或肉湯作補,有溫中利水、滋補肝腎,調補氣血之功效。
如煲魚湯,可選用白鯽魚劏淨,用薑葱起鑊;先煎魚,加水及加入藥材共熬四十分鐘至一小時即可。黃芪的用量約為四錢(每人份量)、黨參五錢、紅棗10粒(去核)、杞子五錢。如燉牛(月展)或煲豬(月展),藥材的份量亦相若。
黃芪浮小麥止汗湯
材料:浮小麥一兩、黃芪一兩、豬(月展)一條共煲兩個半至三小時即成。初生兒至五個月每次飲三湯匙(分早午晚各一次);六個月至一歲每次服四湯匙;二至四歲每次飲四分之一碗;四至六歲每次半碗;七歲以上服一碗,連服十天為一療程,汗會自止或汗少,如未痊愈,可再服一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