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有一首小詩《春日》,
詩曰:「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詩人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到水邊尋春,雖然春意無限,景象全新,但是春具體在哪裡呢?
詩人尋尋覓覓,最終才發現,原來春風拂面,繁花似錦,到處均洋溢著春意,又何須尋覓呢?泗水在山東省中部,南宋時已淪為金人領土,朱熹又不曾北上,所以並不可能到泗水濱尋春。針對這一歷史事實,此詩的理解就變得撲朔迷離。傳統認為,此詩表面雖是尋春的寫景之作,實則詩人用的全是暗喻的手法,因孔子曾在泗水一帶教授弟子,故以「泗水」暗指孔門、儒學,「尋芳」則是探求聖人之道,因此《春日》一詩的底子是悟道詩,與尋春的經歷無涉。
學者莫礪鋒卻不贊同成見,他指出,「泗水」實乃「四水」之訛,而四水則是湖州霅溪的別名,朱熹於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年)春曾過湖州,詩即作於此時。按此理解,則此詩實在是一首普通的尋春、遊春之詩。但是,詩又不單單止於此,而是有其精警的言外之意。莫礪鋒進一步指出,朱熹「理一分殊」的哲學觀點在詩中亦有體現:「春在萬紫千紅間,意即理無處不在;萬紫千紅雖然色、香皆有差別,但都是春的體現,意即萬物雖殊,所含之理則同;到處尋春,卻發現到處即春,意即苦思冥索探求哲理,卻常在無意之中,豁然貫通,觸處皆春,等等。」
此詩完全是白描的「賦體」,一點都無雕刻的痕跡(hun5-jiah4),造語平淡,而寄意深遠。第一句是敘事,第二句為寫景,第三、四兩句以議論表現,用「識得」字眼,將個人的經驗共伊普遍化,末句更用「總是」之虛字,將景致佮人事融化為一體,充滿了天人合一、樂觀積極的精神。「萬紫千紅總是春」,固是整首詩的警句,也是朱文公千古的絕唱。
赏析:
诗歌叙述诗人外出河边寻春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为什么?
因为天地间吹开了和煦的东风,东风催得百花齐放,百花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
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
源头这个道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历来也被传为名句。
注释:
1、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
西)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诗富于哲理性而不乏诗味,寓议论于写景,
别有风格。
2、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好的日子。
3、寻芳:游览(河边),欣赏春花。
4、泗水滨: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
5、一时:一下子。
6、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寻常、随便;识得,感觉到;东风面,春风的
面貌及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