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的由來

2007-06-06 9:14 pm
點解要舞獅?
由幾時開始?
點解黑頭獅頭叫”張飛獅”?
其他獅頭有無名?

回答 (3)

2007-06-06 9:17 pm
✔ 最佳答案
醒獅的由來

舞獅的由來,有數種不同的傳說:有一種說法是乾隆皇帝所創,也有人說是源自廣東佛山退獅的傳說習俗。還有人說市梁山泊好漢入城的偽裝陣勢以避人耳目。進而演變為民族特色的傳統藝術。

廣東舞獅的由來,除了有前所述的清朝乾隆說、廣東武術館說及廣東佛山獅子退治說外,傳說乾隆下江南遊玩,迷路走進叢林中,侍從們四處尋找,總尋不到出路,情急之時,忽有一隻野獸出現,帶領他們走到一座廟前,而後即消失不見,而到了廟前,侍從們也就找到了出路。回京之後,為了感謝此動物,乾隆乃叫隨從們將牠畫出,因牠既像獅,但又有角,不知如何稱之,因此乃叫「瑞獅」相稱,取其長壽、祥瑞的象徵。 瑞獅之名,一直沿用到滿清末年暨民國初年,直至民國十七年,濟南發生五三慘案,全國發起一股反英、反日的熱潮,這時在廣東也有大學生的遊行,六月廿三這天,英派駐廣州的印度人,殺死遊行的學生,引起全體廣東人的抗議。後因「瑞」與「睡」在廣東語中發音相同,故提出了一口號:「無睡獅、瑞獅醒覺」,之後就將瑞獅改名為「醒獅」,代表廣東人已覺醒,希望中國人再也不受外國人的欺侮。故現今的廣東獅團都以「醒獅團」稱呼。

醒獅的種類與特徵

昔日廣東省各地,多有「獅會」的組織。據云廣東省佛山地方與鶴山地方為其發祥地,故獅子的頭型亦有佛山裝與鶴山裝兩種。而兩者之間的差異僅是裝扮上的不同而已,佛山獅的嘴較平,鶴山獅的嘴突出如鴨嘴狀,在舞法上則完全相同。

此外獅子又分為「老獅」和「少獅」。少獅表示年紀輕,技術未成熟,新年時隨著大隊出舞,與眾同樂。老獅最驃悍,青面獠牙鐵髻,獨角上繫一紅帶。少獅與老獅碰頭,要像幼輩見尊長的禮節,讓路走避,倘老獅和老獅狹路相逢,就要爭鬥起來,故非有真實武功,等閒不敢舞老獅。

老獅又分花面、紅面與黑面。花面乃是被稱為劉備臉的「瑞獅」,顏面黃色,白眉與白鬚,後頭部上印有三枚金錢圖。獅尾以兔毛覆起表示高貴,此獅子柔和且深懷慈悲。紅面乃是被稱為關羽獅的「醒獅」,顏面紅色,黑眉與黑鬚,後頭部上印有二枚金錢圖,獅尾以紅、黑、綠的三角巾表示勇敢,此獅子英勇兼備且重義。黑面乃是被稱為張飛獅的「猛獅」,顏面黑色、黑眉與黑鬚,眼睛赤紅,有兩顆牙飛暴於外,後頭部印有一枚金錢圖,獅尾為白色與黑色,此獅子勇猛但粗暴易躁怒,有喜慶祭事時常竄入舞獅的行列中,如其他獅子不讓路,則常會與其發生爭鬥,故俗稱為「喧嘩獅子」、「鬥獅」。
2007-06-08 12:44 am
舞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舞獅是一種中國民間傳統表演藝術。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 裝扮成獅子的樣子, 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 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 都喜歡打鑼打鼓, 舞獅助慶。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但中國大陸的民間舞獅實際已經日漸減少。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 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

目錄 [隐藏]
1 起源
2 北獅
3 南獅
3.1 南獅獅頭
3.2 南獅舞法
3.3 南獅比賽
4 把舞獅列入北京奧運項目的努力
5 參考文獻



[編輯] 起源
舞獅起源眾說不一。神話傳說是以前山中出現獅子, 吃掉村莊內的村民,後來村民學會武功, 格斃獅子,村民模仿獅子的形態而成為舞獅;亦有神話版本說是如來佛把獅子引走, 因此南獅中常有「大頭佛」引領獅子。亦有傳說有村民以紙紥獅子及鑼鼓驅走年獸,演化成為舞獅。

較為可靠的說法是:中國本身沒有獅子, 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貎、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史書中,《漢書禮樂誌》中提到「象人」,據三國時的解釋, 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到了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當時的「太平樂」亦稱為「五方獅子舞」[1]。白居易的詩中描述獅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當時的舞獅跟今日我們所見的已十分相似。 

今天的舞獅主要分南獅、北獅兩種。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將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編輯] 北獅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肖維妙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緑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編輯] 南獅

南獅:佛山樁獅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製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早年甚至以鐵製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


[編輯] 南獅獅頭
南獅的獅頭一般上可分為鶴山樁獅和佛山樁獅。佛山樁獅的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而鶴山樁獅的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因此內行人又稱之為「鴨嘴獅」。 傳統上,南獅獅頭造型上有「劉備獅」、「關羽獅」、「張飛獅」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跟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南獅
[編輯] 南獅舞法
南師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採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採青」最為常見。相傳「採青」原來是有「反清復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徵。「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市(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為了增加娛樂性,採青有時還會用上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疊羅漢,上桿(爬上竹桿),或者過梅花椿(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奏。傳統上,在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葵扇帶領。

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硃砂塗在獅的眼睛上,象徵給予生命。


[編輯] 南獅比賽
南獅比賽種類可分為高椿獅藝競賽和傳統獅藝競賽,其中較主流的為高椿獅藝的比賽。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美國等地,每年都會舉辦世界性的醒獅大賽。而較有著名的國際比賽有兩年一度在馬來西亞舉行的雲頂世界獅王爭霸賽。


[編輯] 把舞獅列入北京奧運項目的努力
2004年﹐國際龍獅總會第一副主席、馬來西亞龍獅總會總會長梁溧棠受記者訪問時稱[2]﹐該會正努力爭取72個國家的代表認同將舞獅列入2008年的北京奧運項目﹐該會在2004年4月19日為止已經獲得36個國家的支持。

國際龍獅總會的總會長張發強也擔任2008年北京奧運會組委會副主席。





[編輯] 參考文獻
↑ (唐)杜佑通典卷第一百四十六:「太平樂亦謂之「五方獅子舞」。獅子摯獸,出於西南夷天竺獅子(國)等國」
↑ 馬來西亞華文報《星洲日報》2004年4月19日的報導。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8%9E%E7%8D%85&variant=zh-hk"
參考: website
2007-06-06 9:17 pm
國並不出產獅子,獅子傳入中國約在漢代。由於古俗謂獅子可驅邪避鬼,因而被祀為神獸,又能克惡魔,因此宮廟前、或欄杆、橋頭等都安置有石獅。加以獅子的圖紋在中國的民間故事傳說裡,為一種驅魔避邪、鎮宅招福的象徵,因此為借助獅子萬獸之王的威靈及驅邪招福的宗教儀式象徵行為,在台灣民間各鄉鎮城市,每逢神誕祭典或賽會,都會有舞獅的表演。


一、由來:

  中國舞獅相傳起源於南北朝以至唐朝。另一種說法是由中東傳進,又名﹁金毛吼﹂!認為是在一千九百多年前,伊朗與我國通過經濟的來往,依朗大使把獅子等動物經過運輸絲綢之路而進貢到中國,後來人們把獅子的形像逐步加工及藝術化,而舞獅先是在皇宮內院,繼而流傳到民間。唯當時並不普遍風行,及至明末清初,因民間有反清復明組織,志士們因集結與攜帶之方便,遂風行一時。


二、分類:

  舞獅的分類,在大陸是以長江分為南北兩獅,即南方獅和北方獅,而在台灣,則以新竹分為南北兩獅,即台灣南部獅和台灣北部獅。目前在民間所流行,或慶典上所最常見的舞獅種類,約有四種:


閉口獅:

  即獅子的嘴巴固定不能隨意啟閉者,由於其造型與古農村飼雞的竹籠非常相似,故又有人稱為﹁雞籠獅﹂,現今一般舞獅團體,也都以﹁雞籠獅﹂或﹁閉口獅﹂來稱之。此種獅子製作成本較低,較多人使用,豐原國中舞獅團即是﹁閉口獅﹂。豐原國中舞獅隊在張永超教練帶領下,常常在各種舞獅大賽中脫穎而出。


開口獅:

  獅子的嘴開很大,可以隨意啟閉,因其嘴巴係用定?仔︵篩子之台語稱呼︶所作成,故又稱為?仔獅,台灣北部獅屬之。另又有屬於客家之開口獅,因其獅頭係用木頭所做成,嘴巴的形狀如四方形之木盆,故又有人稱為﹁盒仔獅﹂,或稱﹁客仔獅﹂。

醒獅:

  原稿﹁瑞獅﹂,後因﹁瑞﹂與﹁睡﹂之廣東發音相同,方改為﹁醒獅﹂,因係源於廣東,且以廣東地區最流行,故一般人皆習慣稱之﹁廣東獅﹂。醒獅在中國嶺南民間社會裡,扮演一個歲時節俗的重要角色。尤其廣東地方民間習俗以獅子為吉祥、避邪,所以在歲時節慶之日,一般民眾為求一年開始的好吉兆、好彩頭,通常擺設一個吉祥如意的﹁青陣﹂,讓獅子來﹁採青﹂以示平安如意和吉祥。﹁青陣﹂是以蔬菜、桔子和紅紙包著的賞金擺設成的一個陣形,舞獅者必須以智慧和高超的舞藝,頭尾通力合作才能﹁破陣﹂採﹁青﹂。在舞獅時把喜、怒、哀、樂、驚、疑、貪、慮等表情配合步法舞得栩栩如生;再以臂力、腰力、馬力表現獅子的剛猛威武的神態,這才是真正廣東古老傳統中的舞獅絕活!


北方獅:

  盛行於我國長江以北地區,因其形似北京狗,故又稱為﹁北京獅﹂。以華僑地區及舞台、特技團之表演居多。其眼睛、嘴巴、耳朵會開動。北獅舞法的基本動作有:愕、怕、喜、爬、蹲、退、滾等,配合柔順、活潑、靈巧、神采、愉快、輕盈的步法,把獅子舞得維妙維肖。北獅在造型上和真獅幾為相似,全身以纓毛為被,以獸毛的顏色為主,不論外形、舞峞B步法和音樂節拍上的配和,都與南獅不同。它充滿了中國北方濃厚的民情,以及柔美多采而藝術性極高的民間技術舞蹈。


三、表演方式:

  視獅子種類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舞法。


開口獅:

  大體以﹁打狗節﹂為主,打獅節又稱咬蝨或套頭,相傳共有十八節,依功夫深淺由一至十八,主要用在表演及拜神之用,現今流傳者,卻只剩四至五節而已,能舞弄全套者大都已作古,或皆秘而不傳。這十八節動作的名稱是:1獅咬腳、2獅咬蝨、3睡獅、4獅翻身、5踏七星、6踩八卦、7獅過橋、8?獅、9救獅、10桌上工夫、11桌上探井、12獅切血、13咬水果、14搶金錢、15咬青、16獅接禮、17拜廟、18四門到底。當獅團接受邀請或拜廟出演時,就會看場合或需要而重點式的選擇演出。


閉口獅:

  舞法因不同地區,不同教練而有很大的差異。
中部台中、彰化、南投、雲林等地區的舞獅團體,無論是宮廟設立或是國術館所成立,因大部分是延請國術師父來教練,故偏向舞獅特技的表演,技藝精巧,表演的內容主要有:參神、四門、跨七星、踩八卦、咬青、空中舞獅…等。


台南縣市地區:

  因舞獅大部分附屬於宋江陣,且都由宮廟所成立,故其舞獅與宋江陣表演是分段進行的,亦即先由獅子參神後再開始表演宋江陣。


高雄縣市地區:

  則以﹁獅陣﹂的表演為主,稱為﹁打獅套﹂,較常見的有:南北交陣套、並排走馬對陣套、黃蜂出巢陣套、蛇身脫殼陣套…等,舞獅主要在新廟祭典,掃除路上魔孽,為全陣助威。


醒獅:

  注重步法及馬式,因此舞者多是嫻習國術的。據說古時在廣東省的農村裡,每年除夕各農家祈願﹁吉祥﹂與﹁幸福﹂造訪,而有於家門置青的習俗。把舞獅︵瑞獅︶前來食青視為﹁瑞氣臨門﹂的好兆頭,深信可得幸福與豐作,獅子食青一事便稱為﹁採青﹂。採青又分﹁高音﹂與﹁地青﹂。﹁高青﹂有擎天柱、上碟、上膊等三種方法。擎天柱是攀著柱子爬上採青。上碟是有兩個圓台,下面十人,正中間四人,而獅子爬登其上採青。上膊是踩在肩上採青。﹁地青﹂又有許多種:橘子青、盤青、八卦青、七星伴月青、毒蛇青、橋頭青、蟹青…等,每一種都是獅子以功夫深邃的步法舞之,而舞者為光榮的取得紅包,更須用盡各種方法展示自己的智力與功夫。

北方獅:

  舞者胸部以下穿上毛茸茸的獅衣,因此舞弄途中不能換人,表演時必定是兩頭一起舞,且有一執繡球的武士當引導先鋒,無論在地上或桌上都以跳躍功夫作為向猛獅挑逗,使原本莊嚴的場面,融和為活潑的氣氛。表演的內容,除了舞台上的踩大球是其特徵外,另有竄高、翻滾、左啃蹄、右啃蹄、洗臉、假睡、吃東西等動作,把獅子表演的活神活現。


四、表演特色:

  舞獅,通常一組是兩人,一人握獅頭,一人披獅身,獅尾緊垂於後
。舞獅者,身著全身舞獅裝,腳發半筒套靴,靴邊上鑲鬚繩。著黑色長褲,兩邊亦加上鬚繩。身穿長袖寬鬆唐裝,雙手兩臂俱鑲上鬚繩:黑底黃鬚,十分生動。舞者兩人,一人高撐獅頭,一人罩於獅身。另有兩人,一面擊鼓,一面敲鑼。由舞獅頭者帶引,獅子跳著獅舞,可立可臥,搖頭擺尾,忽而抓耳、騷癢、抓鬚,忽而打瞌睡想睡覺,然後又翻滾、舔毛,比真獅還動人。在舞獅場合裡,時常出現一些帶笑佛面具,猴子或兔子面具的小人物,大都由小孩來擔任,身材矮小,動作靈活而滑稽,他們拿著芭蕉或樹枝,用各種頑皮的動作,來戲弄獅子,激怒獅子,如此不但生動活潑,噱頭百出,快樂有趣,倍增喜慶、歡樂與熱鬧的氣氛。


五、舞獅隊員:

  多是民間社團組織,以式館為基幹。團員們平日練拳習武,有慶會
便集體來舞獅。因為舞獅的份子都曾受過嚴格的武藝訓練,個個精通武術體魄強健,所以每到獻演現場,必先進行武藝表演,團員身著武術裝扮,或打拳、或彈腿,忽而仆地滾身,忽而臨空翻跟斗,一方面賣弄武藝,一方面為舞獅做準備動作,舒展筋骨,滑碌身段。


六、舞﹁獅﹂:

  獅子大略可分為獅頭、獅披︵獅身︶獅尾三部分:獅頭是採雄獅的模樣,威武雄壯,代表頂天立地的氣概,尚武精神的發揚。獅頭種類很多,從早期竹架糊紙、木材雕刻、皮革縫製、鉛皮、鋁皮打造至今日以鐵板做模,壓成塑膠獅頭,最考究的是用絲絨亮片、水鑽刺繡以及用紫銅片焊接成的獅頭,表面光亮耀目,加上手工精巧,藝術非常。獅頭表面,凹凸分明,鼻孔高大,眼似銅鈴,長鬚、捲髮,利用圖案及卡通的方法,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藝術的風格。


七、表演時地:

  無論迎神賽會、國家慶典,只要其中有熱鬧歡騰的民俗遊藝表演,
舞獅必為重頭戲,而此種民俗體育活動,不但具有特殊民族風味,更是傳統農業社會以來宗教信仰轉化為娛樂活動的具體表徵。而獅團每到一個廟前,都不放過任何表現的機會。四周鑼鼓、鞭炮的助威下,旌旗一揮先拜廟,接著人潮退後由其大顯身手。


八、與生活習俗的關聯:

  在從前的農業社會,鄉民平日忙於農事,休閒之餘總想好好的娛樂一番,而舞獅就是在此需求下所蘊育而生的。農民於農暇之時,在家前的廣場土互相習武,練習舞獅舞法,而至年節時,錐鼓喧天,鄉民趁機彼此溝通友誼,並至附近的同宗鄉鎮上耍獅,具有聯絡同宗感情的社會性功能。


九、舞獅三要求:

神情的表達:

  對獅子的生態習性,驚疑喜怒等一切動作的模仿,都必須唯妙唯肖。


立威:

  無論文、武獅,邁步不能太誇張,柔馴與勇猛,都必須表現得栩栩如生。


要柔和宗教禮儀:

  中國固有文化特質,並將之表露無遺。


  由以上所述,只是舞獅概況,早期舞獅除有掩護習武及娛樂作用外,另有驅逐疫鬼的意義。但今日,除了可招來吉祥外,則全以娛樂為其主要功用,專事於節令慶典,表示歡欣鼓舞,已不再有驅鬼逐疫的意義存在了。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53: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06000051KK0151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