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全球化是個進程,指的是物質和精神產品的流動衝破區域和國界的束縛,影響到地球上每個角落的生活。全球化還包括人員的跨國界流動。人的流動是物質和精神流動最高程度的綜合。
科技進步是一切社會變遷的原動力,交通和通訊技術的進步是全球化的依託。交通的進步促進人員和物質產品的全球化,通訊的進步促進精神產品的全球化。當然,兩類技術的作用經常分不開。互聯網能調動資本,輪船也能傳播精神。
拋開技術進步因素,全球化是資本的全球化,亦是關於資本之“主義”的全球化,即利潤至上觀的全球化———馬克思在150年前就討論了全球化的這個本質。除了戰爭時期,資本在全球範圍裏瘋狂地追逐利潤,每天24小時,從不疲倦。所以,到目前為止的全球化體現為市場經濟體系在全世界的擴張。其他一切方面的全球化,包括國際化的共產主義運動,都從資本全球化衍生而來。若世界市場的擴張是必然的,全球化也是必然的。既然全球化影響到地球上每個角落的生活,人們當然希望擁有自己鮮明的立場。全球化問題的複雜性在於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空間和不同的時間裏能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四類變數無限多。既然人們無法預知所有的變數,只好依賴意識形態決定自己的立場。
對眾多的支持者而言,全球化是一種基於世界大同理想的意識形態。支持全球化就是尊重“市場規律”,順應歷史潮流。對眾多的反對者而言,反全球化是一種基於平等世界理想的意識形態。反全球化就是反對擴大貧富差距,反對霸權。意識形態傾向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然而,筆者在這裡不想談論意識形態,只想就事論事。
全球化在經濟上所帶來的影響主要有:第一、它對經濟生活的許多面向產生一致化(convergence)的壓力。此一壓力特別反映在貨物、金融商品價格與利率的一致上。第二、它增加全球經濟的連動性,因此對經濟危機或繁榮產生擴大與加速的效果。第三、全球化使得全球市場的規模擴大。第四、全球化對不同國家或團體帶來不同的成本與利得。一般而言,歐美先進國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其他開發中國家則較易受到來自全球化的威脅。
台灣的經濟地位位於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間,全球化對它的影響較為複雜。本文並不擬也無法全面性的評估全球化對台灣經濟的正負面影響,而僅就全球化對台灣產業帶來的挑戰與衝擊作一探討。主要的焦點將放在實質部門(real sector),而將不觸及金融部門。
產業組織
台灣的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全球化對具有此類產業組織的經濟體產生何種衝擊?根據一項研究指出,在全球化市場擴大的作用下,廠商需要更大的生產規模才能達到規模經濟(Jwa, 1997)。換言之,較大規模的生產在全球化下應為較有效率的生產。其次,由於小廠作國際性擴張時所遇到的障礙要比大廠為高(Acs, 1997),因此小廠較無法有效擴張國際市場,故而也較無能力享受市場擴張的利益。在全球化下,小廠不但較無能力取得新市場,同時也極可能喪失舊有市場。眾所皆知,小廠比較喜歡進入規模較小的市場,因為這些市場對大廠不具吸引力。然而,全球化將使這些市場規模擴大而提供大廠加入競爭的動機。
一般都認為小廠比較具有彈性,然而「小」並不是生產彈性的必要條件,當然也不是充分條件,而「大」與彈性也不是兩個互斥衝突的概念。事實上,有研究指出,大的廠商規模對於後福特主義(post-Fordism)時代的彈性生產相當重要,其重要性甚至高於福特主義時代(Oman, 1994)。同時也有研究指出,由於一些具有高度彈性並可由生產者自由調整的自動化設施(programmable automation)的被採用,大廠也可以在短時間內改變其生產設備並產製不同的產品(Howells and Wood, 1993)。此外,在全球化下,彈性的概念已經超越傳統的意義而包括如何有效運用全球不同資源稟賦的能力。
綜合以上所言,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初步的結論,即全球化下的最佳生產方式是「大而彈性」。根據這個結論,台灣廠商所要作的便是大型化,並且在大型化的過程中不喪失其彈性。學者專家所要作的是幫助業界思考一個能夠達到「大而彈性」的方法。觀諸台灣現有產業的發展有朝「大而彈性」的趨勢,只是有很多地方仍在摸索。然而全球化所帶來的競爭與時間的壓力相當大,產業是否能夠即時轉型或者在轉型成功前即遭淘汰?在這方面,政府也許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加速企業的轉型。
多國籍企業
在全球化下,生產行銷活動需要重組,誰能充份利用金融、貨物、人員的流動,並有整體的全球策略及全球行銷管理與規劃的能力的誰就是贏家。在此前提下,多國籍企業顯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蓋因多國籍企業原本就利用全球不同資源稟賦的配置來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以其已經具有的彈性運用全球資源的能力及散佈全球的生產與行銷據點,全球化所帶來的各種因素的自由流動更增加其可用資源及彈性運用的空間。根據Bennett Harrison的研究指出,在世界市場全球化下,多國籍企業已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Harrison, 1994)。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增加了多國籍企業可選擇的投資地點,因而加強了多國籍企業對地主國的議價能力。
台灣自八0年代起,許多國內企業紛紛從事對外投資而成為多國籍企業,然而台灣的多國籍企業較缺少全球規畫與資源配置能力。多數台灣廠商的對外投資並不像歐美企業般是為了市場的寡佔利益,或靈活的將不同的經濟活動設置到全球最適當的地方。事實上,本國的對外投資多屬防衛性的(林安樂等,1992)為迫於國內勞工成本及其他生產成本的節節上升所不得不採行的措施。由圖一可知,台灣對外投資至少百分之五十三的比例是到大陸及東南亞,若加上一些未向官方申報的投資,則比例可能更高。很明顯的,這些投資的目的只是為了生產上降低成本,許多其他對外投資可達到的功能例如研發行銷等並未成為重要的投資標的。表一中也顯示高達百分之六十三的投資是投向製造業,而投向貿易部門的只有百分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