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一問....

2007-06-06 12:07 am
假如現在的氣溫持續上升,最後的結果是?
面對着全球暖化,我地市民可以做甚麼?

回答 (7)

2007-06-06 1:55 am
✔ 最佳答案
造成的影響


一千年內北半球溫度變化趨勢(1000年-1950年每50年一刻度,1950-2000每10年一刻度)
由於海洋溫度增加,南極和北極的冰川會加速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會淹沒沿海低海拔地區,例如大洋洲島國圖瓦魯已被水淹沒。全世界有3/4的人口居住在離海岸線不足500公里的地方,陸地面積縮小會極大地影響人類居住環境,甚至可能導致戰爭。
由於海洋溫度增加,水蒸發加快,導致暴雨增加,水災會更加頻繁,水災面積擴大,水土流失嚴重。
由於大氣溫度升高,導致熱帶傳染病向高緯擴散,目前已有熱帶傳染病擴散的跡象。
由於大氣溫度升高,令蒸發率上升,導致內陸地區沙漠化加速,沙漠有擴大的危險。
雖然由於溫度升高,有部分動植物會加快繁殖,但整個生物多樣化會受到威脅,許多物種會加速滅絕的步伐。
由於兩極冰山崩塌,北歐、南美近極地的地方溫度反而會迅速下降,會嚴重影響當地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變化。
全球暖化可能極大地影響人類生存環境,人類應該起碼將自己對全球暖化的貢獻降到最低程度,盡量減緩全球暖化的趨勢。


全球暖化威脅的來源:
1.過量使用化學燃料。因為化石燃料(如煤)富含碳,因此當煤燃燒時,碳會與氧結合,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氣溫升高,便形成溫室效應。
2.雨林的破壞。熱帶地區的人們為了他們的經濟效益,不惜放火燒了雨林,造成植物的大量消失,並且無法藉由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成氧,因此氣溫升高。
3.其實造成全球暖化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之外,還有太陽的影響。太陽本身所放出的粒子與磁場最地球的氣候都有影響。
參考來源:
BBC news (01/22/2001): Global warming 'not clear cut'

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可能促成全球暖化,科學家雖然無法確定全球暖化對劇烈天氣的影響,但也指出了下列幾項可能:

(1)高緯度地區的植物種類的急劇變化。

  較低緯地區的植物種類北移,但是其北移速率遠超過自然變率。根據一萬多年前的資料顯示,植被的變動每一世紀移動25-40公里,但是如果二氧化碳加倍,植被的遷移可能高達500-1000里。以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而言,二氧化碳加倍的情形在21世紀就可能發生。

(2)沙漠地區的情形可能更惡化。

(3)全球暖化加強全球水循環,水災及旱災等極端天氣現象發生頻率及嚴重的程度都可能提高。

(4)全球的農業及森林的生產力將維持目前的情況,但是某些地區生產力會提高,某些地區則會下降。

(5)在健康方面,將有廣泛而且不好的影響。譬如,由於熱浪發生頻率昇高,死亡及病號將增加,某些傳染性疾病的影響範圍也可能擴大。

(6)整體而言,越貧窮落後的國家受到的衝擊最大,因為它們的適應能力最差。

另外,全球暖化還會帶來海平面上升、異常天氣、糧食短缺、生態系大幅改變等危機

應該採取的措施

雖然我們尚未完成了解全球暖化的形成機制,卻不能以此做為藉口而不採取行動減少人類對環境的影響。
在國際方面

聯合國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The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已經在1994年3月21日生效,成為正式之國際法,它具體訂定管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數量與時程並建立國際財務支援與技術轉移的權利與義務。1996年7月,FCCC的締約國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第二屆「締約方會議」,決議在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舉行會議,訂定具有法律效力之溫室氣體減量議定書,並將以公元2005年、2010年、2020年為減量目標年。列名於公約附件一的國家將展開正式而密集的協商,以在第三屆大會完成議定書之訂定。

1997年12月,美國及其他卅七個工業國家在日本京都達成協議,同意於公元2012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低於1990年標準的百分之五這個目標。1998年11月參加這項聯合國氣候高峰會議的一百六十個國家代表,發佈了「布宜諾斯艾利斯行動方案」,列出如何執行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詳細策略,這項行動方案賦予了「京都議定書」真正的動力。這項協議中為各國在公元2000年之前商討諸多尚待解決議題的訂定時間表,這些問題包括:是否要針對未達成目標的國家評估懲罰;如何將適宜當地氣候的科技設備轉移到開發中國家,以減少其污染程度;及如何測量污染物的種種細節。

為了促成會議的順利進行,美國終於在這次簽署了「京都議定書」,成為最後簽署這項文件的主要工業國。不過,這項簽署象徵性質居多,因為美國參議院近期內似不可能予以批准;而中共及印度----這兩個在下一個世紀有可能在溫室氣體排放量方面超越美國的開發中國家----對自願設限這項問題卻拒絕討論。
時至今日,世界各國仍未能達到共識,如何能提出一完善辦法,以控制人類對環境的衝擊,同時又能兼顧開發中及未開發國家所需的經濟發展,似乎是這個世紀末,人類要面臨的最大挑戰了。
其他有效的行動
除了等待各國政府的覺醒,我們還有許多事情可以幫助改善全球暖化的情形,最重要的是重視地球環境的觀念,下面我們就列出一些大的綱領---
●增加物質的回收與循環使用。

●增加能源使用效率。

●發展取代化石燃料的代用能源。

●轉移綠色科技,放棄以犧牲自然環境為手段的經濟發展策略。

●保育動植物,設立保育空間與通路。

●加強相關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作為制訂政策的基礎。

●加強環境教育,推廣到各行各業,各年齡層,以形成可持續經營的共識。

●每個人有環保意識,小到少用一個塑膠袋,大至投票選舉,投資理財,制定政策,隨時以環境為重。
現在的時代是地質史上相對比較寒冷的時代,地質史上曾有的地球氣溫達80多攝氏度,恰是生物繁盛的時代,全球暖化有助於生態系統的更加穩定。
全球暖化將使全球熱量上升,使得農作物的播種範圍擴大,再加上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高,空氣中的水氣增加,有利於降水,所有這些因素,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否認全球暖化的:近幾十年來,全球平均氣溫波動均在0.6攝氏度以內。這麼小的氣溫變率是正常現象。
認為全球暖化不是二氧化碳成因的,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溫室效應有待進一步評估。
其他樂觀派的觀點。
2007-06-06 3:20 am
全球變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全球暖化)

從1958年莫勞島二氧化碳含量變化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過多造成的。

在20世紀,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攝氏0.6度。普遍來說,科學界認為過去五十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很可能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

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正是全球變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第一次懷疑溫室效應會發生的觀測是瑞典化學家阿累尼烏斯在1897年所做的。雖然當時沒有引發公眾討論,但是事隔90年,終於成了公眾關注的問題。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在太平洋中央夏威夷的茂納羅亞峰上設立4個7公尺高和一個27公尺高的採樣塔,每小時採樣4次,分析二氧化碳的變化情況。(如右圖)[1][2]

目前全球平均溫度的變化,幾乎和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是同步上升的,從工業革命開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增加,雖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也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並固定成碳酸鈣,但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還是逐步增加。根據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和英國東安格裡亞大學聯合研究的結果,在進入20世紀後半葉,全球溫度上升的趨勢非常明顯,溫度變化情況見下圖。

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可能反過來導致其它方面的變動,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動也許促使極端天氣事件更強更頻繁,譬如洪水、旱災、熱浪、颶風和龍捲風。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後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農產量、冰河撤退、夏天時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及疾病肆虐。預計全球變暖所因致事件的數量和強度; 但是很難把這些特殊事件連接到全球變暖。雖然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時間,但是預期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會在往後的日子仍然繼續。因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有50年到200年的壽命[3]。只有很少數的氣候科學家不認為人類的行動在最近全球變暖中扮演重要角色。可是, 更多人關心氣候變化在將來會是多少,而且對於應付預言後果的政策應該如何實施,正在展開一場熱烈的政治爭鬥和公開辯論。這些政策討論重點是應該減少還是扭轉未來的暖化及怎麼應付預計的後果。

[編輯] 命名法則
全球變暖是比氣候改變更明確的名稱。原則上,「全球變暖」一詞對成因持中立觀點,但是根據大眾的用法,「全球變暖」意味著人類的影響。可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使用「氣候改變」代表人為因素導致的改變,「氣候變化」代表其他東西導致的改變。其他組織則使用「人為的氣候改變」(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代表人為因素導致的改變。


[編輯] 歷史上的全球變暖
根據不同的重組所展示過去2000年的平均地表溫度。每十年找一個平均值。特別顯示2004年的溫度來作參考。根據儀器記錄,相對於1860年至1900年期間,全球陸地與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75度。自1979年,陸地溫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溫度快一倍(陸地溫度上升了攝氏0.25度,而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13度)。根據衛星溫度探測,對流層的溫度每十年上升攝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兩千年,雖然曾經出現中世紀溫暖時期與小冰河時期,但是大眾相信全球溫度是相對穩定的。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報告估計,自1800年代有測量儀器廣泛地應用開始,2005年是最溫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記錄高了攝氏百分之幾度。 世界氣象組織和英國氣候研究單位也有類似的估計,曾經預計2005年是僅次於1998年第二溫暖的年份。[4] [5]。

在人類近代歷史才有一些溫度記錄。這些記錄都來自不同的地方,精確度和可靠性都不盡相同。在1860年才有類似全球溫度儀器記錄,相信當年的記錄很少受到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從最近的千禧年內的多方記錄所展示的長遠展望,在過去1000年的溫度記錄中可以看到有關的討論及其中的差異。最近50年的氣候轉變的過程是十分清晰,全賴詳細的溫度記錄。到了1979年,人類更開始利用衛星溫度測量來量度對流層的溫度。

在2000年後,各地的高溫記錄經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羅諾鎮錄得攝氏41.5度,破139年來的記錄。同年,8月10日,英國倫敦的溫度達到攝氏38.1,破了1990年的記錄。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測得最低溫度為攝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來的記錄。8月7日夜間,德國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氣溫記錄。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漢、福州都破了當地高溫記錄[6][7],而中國浙江省更快速地屢破高溫記錄,67個氣象站中40個都刷新記錄。[8]2004年7月,廣州的罕見高溫打破了五十三年來的記錄。[9]2005年7月,美國有兩百個城市都創下歷史性高溫記錄。[10]2006年8月16日,重慶最高氣溫高達43度。[11]台灣宜蘭在2006年7月8日溫度高達38.8度,破了1997年的記錄。[12]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個十一月最熱的一日,最高氣溫高達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溫26.1度還要高。[13]


[編輯] 成因
主條目:近代氣候轉變的成因和氣候轉變的科學觀點

過去40萬年的二氧化碳含量與自工業革命的急速飆升;地球軌道的週期性改變(又稱為公尺蘭柯維奇旋迴)被相信是十萬年的冰河時期循環的背後推動者。氣候系統的改變來自自然或內部運作及對外來力量的改變作出的反應。這些外來力量包括了人為與非人為因素,譬如太陽活動、火山活動及溫室氣體。多名氣候學家同意地球近年來已經變暖。近代氣候轉變的成因仍然是活躍的研究範疇,但是科學界的共識指出溫室氣體是全球變暖的主因。可是,科學界外仍然對此結論有爭議。

在地球大氣層排放二氧化碳及甲烷,而其他情況不變下,會促使地面升溫,溫室氣體產生天然的溫室效應。如果沒有它,地球溫度會比現在低攝氏30度,使地球不適合人類居住。因此,在支持與反對這套變暖理論之間爭辯是不正確的,反而應該則重於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及甲烷含量的增加所產生的最終效果,什麼時候應該促進或什麼時候才同意使之緩和。

舉一個重要的回饋過程的例子,就是冰反照率回饋。大氣層中增加二氧化碳暖化了地球表面,導致兩極冰塊溶解。陸地與開放水域便佔據更多的地方。兩者比冰的反射還要少,所以吸收了更多太陽輻射。這樣使變暖加劇,到頭來促使更多冰塊溶化,循環不斷持續。

因為地球的熱力慣性與對其他間接效應的緩慢反應,地球現今的氣候在不斷增加的溫室氣體下變得不平衡。氣候行為研究指出,縱使溫室氣體維持現今的水準,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仍然會上升攝氏0.5至1度。


[
2007-06-06 1:38 am
if the 氣溫持續上升,we will滅亡!
we can use the戰爭,去減少人口,it can save the能源and if the人口低了,we will be控制地球更easy,so 戰爭 will be the 有效率and現實的方法!!

普通's戰爭當然no problem,but如果是核子戰爭will be毀滅全部and can"t解決全球暖化問題!!
2007-06-06 1:07 am

圖片參考:http://www.club-o.org/newsletter/CO021/earth.jpg

在地球過去的歷史上,99.99%時間沒有人類,地球一直很好。
有朝一日人類死光,地球再沒有問題。人類留下怎麼樣的破壞,地球總有辦法善後。
所以,問題倒還是:人類今時今日,還有沒有能力改過自新,過合乎自然之道的生活,容許自然容許我們和子孫生存下去?
更切實的問題是:人類知道地球正在發生甚麼事嗎?大家知道自己的處境此刻有多危急嗎?
科學家再三証實:地球生態網正在全面崩潰,我們生存下去的機會一天比一天更渺茫。
地球正在怎樣發生溫室效應?

地球是大約45億年之前形成的。
開頭的時候,地球上的大氣層只有極少氧氣(不及1%的大氣壓力)。
最早的植物約在2700萬年前出現。
植物運用光合作用吸收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再放出氧氣(氧氣是光合作用的副產品)。
過去幾十億年期間,大氣層裡氧氣積聚越來越多,直到今天達到約大氣層氣體的總和21%。
大氣裡的二氧化碳隨著人類文明開展不斷上升,由21,000年的190ppm升至1900年的290ppm,即平均每年增加 0.00478ppm。
在大約240年前(1767),人類開始了工業革命,逐步不再採用人力及動物勞動力,改用機器來生產,機器消耗有機物質(煤、石油、天然氣)。
1990年10月,地球上的人口超過了60億。1959年,地球上人口超過30億。即是說,41年期間翻了一倍。
目前(2006年9月)地球上共有65.4億人。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1900年為290ppm,在1959年已增加至316ppm,平均每年增長0.44ppm。
到了2004年,大氣裡的二氧化碳已達378ppm,即由1959-2004年期間平均每年增加1.38ppm。
每年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升幅,約有75%是燃燒化石燃料所造成的。其餘25%是由於人類改變土地用途,減少了植物吸收二氧化碳。
人類改變土地用途的主要方法是開墾樹林用來畜牧耕種,然後變成城市。其他方法是令土地質素變壞——砍伐樹林、過度放牧、不適當的方式耕種、土壤沙漠化、土壤鹽化,這一切一切都減少二氧化碳的被吸收量,間接導致全球變暖。
有甚麼証據証明地球正在變暖?
已經清楚紀錄的生態改變至少有----

20世紀下半期海洋上冰塊及山上冰川不斷溶解;
全球海洋水位上升;
全球海洋溫度上升;
北半球高地及熱帶土地降雨量上升;
各地區氣候越來越極端;
較接近兩極地區植物生長期延長;
動植物不斷向兩極移徙;
有些動植物逐步消失;
昆蟲每年出現越來越早;
雀鳥每年下蛋越來越早。
究竟為甚麼地球會突然變暖?
太陽的熱力不斷來到地球,晒熱了地面,其中部分熱力反彈回到太空,令地球不致更熱。
大氣層中有些氣體會阻止太陽光的熱力反彈離去,這些氣體叫做「溫室氣體」。
由工業革命開始,人類不斷釋放更多更多溫室氣體進大氣層,最主要是二氧化碳。
1850年以前,人類的生活沒有怎樣改變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比例。但是工業革命以後,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沼氣、一氧化硫、氯氟化碳(CFC)等不斷積聚。
地球變暖有甚麼後果?
全球氣候大系統非常複雜、變幻莫測,科學至今所知仍不夠全面,專家一致相信氣溫,對於日後的天氣將會不堪設想。
氣候專家估計未來100年,全球氣溫勢必繼續上升。
若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率得以稍降,到了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會比1990年上升1℃。
但若排放率繼續照目前的速度上升,2100年將上升3.5℃。
種種最新的跡象表現出更多以前未知的情況,顯示溫度上升會產生連鎖反應甚至骨牌效應。
過去100年,全球海洋水位上升了10-25cm,原因是海水變暖,冰川溶解為水。
這樣下去,到了2100年,海洋水位將上升15-95cm,並將會在未來500年不斷上升,因為海洋剛開始暖化,將導致更多冰川溶解。於是,至少將會----

越來越多水災旱災,因為氣候大變;
颶風及龍捲風等越來越巨大又越來越頻密;
即使人類有辦法適應氣候改變,許多動植物品種將會絕跡,人類社會亦不容易適應氣候改變;
細菌病毒會越來越兇、更難控制;
食物生產越來越困難,因為氣候水土改變。
目前大家見到、量度得到的情況,是1968年以前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惡果,因為溫室氣體產生的效應,需時三四十年才發生。今時今日吾輩搞出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造成重大災禍,將會在2030年以後才發生。
地球變暖人類怎麼辦?
既然是地球太空船上的乘客,知道最新事實發展情況,每個有腦之人總不會無動於衷吧?不錯,有些政界中人、商界領導聽到了這樣的消息,的確開始關心,而且越來越多人明白真的不可以這樣搞下去,地球上各生態系統一一受到干擾,人類不會有好日子過,將來生意也不容易做,而且依賴石油來維持這個文明,始終不可能長久……。
可惜的是,至今為止,大家的意識改變(即使有的話)也只不過是皮毛,政界商界感覺到不妥要改,亦無非是紛紛尋找另類能源,尤其是用生物燃料代替石油,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而已。這樣做的話,恐怕必然治標不治本——溫室效應是標,人類的物質主義生活方式才是問題之本嘛!即使各種所謂清潔的、可再生的能源(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甚至問題多多的核能)大有前途,真的逐步取代石油,我們的政界商界萬變不離其宗,還是要催眠大家繼續瘋狂消費。所以,一切新科技只不過是換湯不換藥,地球變暖不是偶然發生的意外,而是消費主義文明的必然結果。
你和我現在要做什麼?
2007-06-06 12:16 am
最後的結果:我們會因沒有氧氣而死亡 。。
我們可以減少用電、減少砍樹林... ...
參考: 我
2007-06-06 12:12 am
全球暖化小常識 ── 全球暖化到底是什麼?

全球暖化是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到地球大氣層所造成的。這些氣體就像厚厚的毯子,把日光的熱能困住,造成地球的溫度上升。溫室氣體愈多,地球的溫度就會愈高。這些溫室氣體來自汽車的化石燃料、發電廠以及森林及農地的流失。

科學家研究遠古冰河遺留的冰柱、海洋的沉澱物以及樹木和珊瑚環礁,發現全球暖化的線索。

全球暖化對人類文明造成問題是因為它會導致威力強大的暴風雨和旱災、冰河融化、海平線上升、氣候模式驟變以及傳染病散播等危機。

汽車和以燃煤發電的發電廠是美國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砍伐森林也是造成全世界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的來源。

科學家說除非我們減低導致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全球的平均氣溫在本世紀末將上升三到九度。

氣溫上升預期的效應

全球暖化將加強颶風的強度。過去數十年來,全球四和五級颶風的數量幾乎加倍。由於海洋的溫度增高,熱帶暴風雨將吸收更多能量,威力也會變得更強。
1978至今,北極冰圈以每十年約百分之九的速度縮小。
超級暴風雨在某些地區造成嚴重水災,其它地區的旱災和林火則會增加。
2003年,熱浪在歐洲造成3萬人喪生,並在印度造成1千5百人喪命。
過去50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持續上升。
超級暴風雨在某些地區造成嚴重水災,其它地區的旱災和林火則會增加。
珊瑚礁及高山草原等生態棲息地將遭到嚴重破壞,使得許多動植物面臨絕種的危機。

我們能做什麼?

使用高效率能源、再生能源以及節約能源等全新政策都是解決全球暖化的方法。許多科技早就已經存在,可以用來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可以立即採取的行動包括全世界都同意製造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汽車,省電的電器用品以及節約能源。

人也可以減低他們排放的溫室氣體量,達到立即的成效。

各大廠商已經開始設法減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達到省錢的目的,但是開發新技術仍有很大的潛力。

研發並提供全新的乾淨能源技術,例如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油電混合引擎以及另類燃料,都將能改善全球暖化的現象。

2007-06-05 16:13:15 補充:
我們能做什麼?使用高效率能源、再生能源以及節約能源等全新政策都是解決全球暖化的方法。許多科技早就已經存在,可以用來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可以立即採取的行動包括全世界都同意製造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汽車,省電的電器用品以及節約能源。人也可以減低他們排放的溫室氣體量,達到立即的成效。各大廠商已經開始設法減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達到省錢的目的,但是開發新技術仍有很大的潛力。研發並提供全新的乾淨能源技術,例如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油電混合引擎以及另類燃料,都將能改善全球暖化的現象。
2007-06-06 12:11 am
面對着全球暖化,我地市民可以做甚麼?


減少開冷氣


收錄日期: 2021-04-13 13:48: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05000051KK0128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