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學堂
http://www.hkpa.hk/services/UA/UA.htm
直 擊 非 常 學 堂 學 生
http://ifiles.tvb.com/ifiles/20000829/f_more/
背景
1. 青少年輟學數字,一直徘徊在該年齡組別的0.25﹪(註1),每年約有1,600人。
2. 「輟學生」是社會規範對青少年認可角色下的一種邊緣身份,在不利的環境因素催化下,這種邊緣身份顯得危機重重,青少年本身如何去演繹這種邊緣身份,週遭環境如何評價他們的演繹,是一個充滿動態的互為影響狀態,也是「非常學堂」服務的介入點。
3. 輟學青少年往往對學校有一種不甚愉快的感覺:經歷由「在學生」至「輟學生」的過程,其間所面對的困難及遇上的壓力實在不少,輟學行為對青少年而言有時是一個壓力的解脫。
「非常學堂」,作為一種「中轉」性質的服務,成為了輟學生與週遭環境及制度間的媒體:一方面協助青少年以積極態度及方式去演繹輟學的處境,正面面對壓力,從而為自己訂立新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學堂扮演了青少年與制度之間媒體的角色,既協助輟學青少年正面表達自己,也尋求制度上可供協助的支援。
理念架構
1. 一切由失敗感說起……
輟學對青少年而言是一次學校生活失敗的經驗。在成年人眼中,輟學被演繹為「不知自愛」、「不努力」甚至判為「讀唔成書,必無好下場」。
青少年背負了沉重的失敗感,部份被壓得不敢抬起頭來,直認自己徹底失敗,部份則努力從其他途徑找尋及表達自己的價值,去抵抗這種失敗感。亦有介乎兩者間,承受輟學後所帶來不愉快經歷。但更嚴重的是,輟學後的青少年心智發展得不到健康的成長,繼而扭曲了生活的取向及人生態度。
「非常學堂」的設計是協助青少年以持平及接納的態度,去看待自己輟學的經驗,視為自己成長歷程的一部份,檢視其間的得失,另一方面也強調成績不逮並不等於全盤失敗,相信每個人均有其個人的潛能及優點。在協助青少年認識及找尋自我的過程中,重燃他們享受成功感和體驗個人成就的樂趣,由一個負面的自我評價轉變為積極的方向。
2. 以人為本,處理現實生活問題,自我完備
在培育青少年成就感和能力感的同時,他們所面對現實生活問題,例如:個人的情緒,交友,兩性相處,家庭和行為問題等,仍會繼續困擾他們。以上種種,往往是青少年不能適應學校生活及影響重返校園的重要因素。當「學堂」成為他們生活一部份時,這些問題亦重現於「學堂」的環境,在一個「非教室」的群體生活下,我們的同工嘗試協助青少年從一些新觀點去處理這些困擾著他們的問題。
透過在「學堂」內建立開放接納和互信的氣氛及靈活而密集的小組生活,使具共同背景的青少年學習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以積極的態度去處理類近的問題,與朋輩發展一個互相支持的同儕關係。「學堂」的設計沒有將青少年的處境抽離到一個「人工化」的學習環境,而是以「學堂」的經驗去協助青少年建立生活路向和檢視自我,透過有目的及有系統的服務程序,使青少年能從主動參與中,學習自己處理問題及發展自我的能力。
3. 「學堂」是一個有時限的中轉站
非常學堂」在設計上是一個具明確目標及時限的中介服務,由青少年輟學至重回社會正軌期間,所發揮的功能猶如一個「中轉站」。
青少年在他們原有的成長路途出現障礙及困擾時,「學堂」就如一個中途車站,青少年踏足其間,暫時得到紓緩,學習新的生活態度及技巧,訂立自己的生活目標,離站後,開展新的成長旅程。所以在開始時,我們已嘗試建立一些屬於「學堂」特色的文化,鼓勵青少年學習三個項目,(一)真誠的喜悅(二)不講究懲罰及(三)講求轉變。
(一) 鼓勵青少年在「學堂」應渡過一些愉快的時光,除了個人開心、愉快外,更要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到和處境,真誠的喜悅是:自己和週圍的人仕都能感到愉快及關懷的感覺。
(二)加入「學堂」是自願性的,而「學堂」亦不講究懲罰,青少年應學習對自己的行為及後果負責。當有犯錯時,需要透過小組一起去面對及處理。
(三)在加入時,青少年需要預計自己在離開時的轉變,這個目標因人而異,亦無高低之分,重點在於青少年接受自己有能力去轉變及可以做到。由一開始,已清晰向青少年闡明工作員與青少年需要一起去達成這些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