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既散文有咩特色?

2007-06-02 5:37 am
巴金既散文有咩特色?

回答 (4)

2007-06-02 5:57 am
✔ 最佳答案
巴金的作品表現了:
-關注社會生活的現實主義態度
-同情被壓迫者的人道主義精神
-對於理想的執著追求
早在1927年旅法途中,就寫成了第一部散文集《海行雜記》,隨後又陸續寫有《旅途隨筆》、《點滴》、《生之懺悔》、《憶》、《短簡》等集子。他的散文包括隨筆、游記、雜文、小品、回憶錄、書信等多種體裁。寫得較多的一類是回憶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思想,說明自己創作的動機和經過的文章,這類散文寫得親切感人,同時提供了許多有關作家生平經歷的傳記資料。另一類是他在國內國外各地游歷時的見聞,用速寫的畫筆勾勒出畸形社會的眾生相,同時也抒發了自己的感觸。巴金的散文,把自己的心交給讀者,真誠而坦率,從不掩飾自己的愛憎、歡樂和不快。他善於將敘事和抒情融合在一起,虛實相間,揮灑自如,不少篇章寫得很有魅力和光彩。巴金的文字清麗流暢,熱情洋溢,沒有刻意雕琢的痕跡,這種特點在散文中表現得更為充分。

巴金用優美的散文記錄了他的真實感受和見聞,激情澎湃地歌頌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贊美了世界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爭取世界和平與人民勝利的鬥爭精神。《從鐮倉帶回的照片》、《富士山和櫻花》等篇以濃郁的詩情、深遠的意境,為廣大讀者所傳誦。巴金坦率、自然的文筆可能更適於散文的寫作。這個時期他的創作以散文為主,並在散文藝術上作了很多追求。形成了將敘事、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從容自在的風格。
2007-06-02 6:58 am
  巴金,原名李芾甘,一九○四年生于四川成都,他在现代文学史上以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而享有盛名。他的作品,虽然大多写的是在阴暗岁月里人世的“灾难与痛苦”,是“人们不断地受苦,接连地死亡,眼泪好象就没有尽头”①的无穷悲剧,色调比较低沉、凄楚,使人读后有窒息般的重压之感,但它对旧世界的腐朽和罪恶,毕竟是做了真实的揭露和有力的抨击。“整个国家的命运上罩满了乌云,我的生活里、我的作品里怎么能有欢乐?”②巴金解放前的作品,应该看做是那个悲剧时代的产物。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祖国新生了。当那“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象春雷一般响彻天宇,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天安门广场上如潮似海的人群沸腾狂欢的庄严时刻,他目睹此情此景,第一次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人民光辉灿烂、如花似火的锦绣前程,感到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的来临!“我不住地在心里说:我要写,我要写人民的胜利和欢乐,我要歌颂这个伟大的时代,歌颂伟大的人民,我要歌颂伟大的领袖。”①从此,他这位被鲁迅先生称为“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②,一反过去那种哀愁、批判的笔调,歌颂起了人民的欢乐和胜利。他曾先后两次赴朝慰问英雄的志愿军将士;经常到工厂、农村、水库工地深入火热的斗争生活;多次出国访问,为交流文化和传播友谊而辛劳奔走;并在编辑刊物、翻译名著、辅导新人的同时笔不停挥地从事创作。建国后的头十七年中他出版的散文集有《华沙城的节日》、《保卫和平的人们》、《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大欢乐的日子》、《新声集》、《赞歌集》、《倾吐不尽的感情》等等。


  巴金散文的题材比较广泛,爱祖国、赞英雄、颂友谊、怀故人,是他散文创作内容的几个主要方面。


  对祖国的热爱,是巴金散文中一个突出的主题。《上海,美丽的土地,我们的!》和《最大的幸福》、《大欢乐的日子》,就是抒发作者爱国热忱的散文中的代表作。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充满着作者新旧对比的强烈感受:“我不象十几岁的年轻人,我在旧社会里生活过四十多年,所以,在幸福的生活中我常常想起过去痛苦的日子,就是在万分高兴的时候,我也会流泪。并不是我在普天同庆的大节日里感到悲伤,这只是因为有一种强烈的感激之情搅动我的心,使我落下喜悦的泪。我越是细心地体会今天的幸福,我越是觉得这种幸福来得不易。”正是由于他对旧社会恨得如此“深”,才使他对新社会爱得这般“切”。这类作品,既是对“祖国——母亲”的爱恋,同时也是唱给新生活的赞歌。


  满腔热情地赞颂革命英雄的作品在巴金散文中占了重要地位。《黄文元同志》描写了邱少云式的志愿军英雄黄文元模范遵守战斗纪律的动人事迹,揭示了“为祖国献出一切的黄文元烈士并没有死”的深刻意义;《坚强战士》细腻地记述了张渭良拖着负伤的身体,大智大勇,只身苦斗,爬了十天,终于胜利返回部队的真实情景,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比钢铁还要坚硬的战斗意志;《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则以“特写”的手法,摄下了志愿军英雄陈三、郭恩志、苏文禄等人的一组群像,使读者宛如置身其间,看到了英雄们的令人仰慕的风采。“我爱中国人民志愿军,……我天天接触到这样崇高、伟大的心灵,听到响亮的英雄的声音,永远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推动我前进。”(《无上的光荣》)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恰恰就在于其中那种“不可抗拒”的炽烈感情。除了志愿军英雄之外,在巴金的散文中还可以看到其他战线上的模范人物的感人形象。《廖静秋同志》是一篇动情之作。著名川剧演员廖静秋身患绝症,明知必死而坚持为人民演出、为艺术尽瘁的高尚品德,显然深深打动了作者。他把她的表现视为“奇迹”,把她尊为艺术家的一个“美丽的榜样”,这至诚的赞誉表现了作者的眼力和勇气,从中可以窥见作家高尚的精神境界。


  称颂友谊的作品,也是巴金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从鎌仓带回的照片》写得情深意浓。文章从雨中翻看照片起笔,回忆在鎌仓因遇雨而在居所会见日本小说家有吉佐和子的情景。谈话的内容剪裁精当,气氛描写栩栩传神。年轻的女作家在谈到广岛“原子病”受害者时,其声调由“平平的、细细的”变为控诉、颤抖的过程,其表情由严肃而忧郁、而激愤的变化,都表现得清晰如画。在叙写谈话时作者亦不忘随时插入雨景的点染。结末回应开头,写作者烦躁顿解,文势为之一振:“难道真有永远下不完的雨么?就让你再猖狂地下一个整夜、两个整夜罢。我一定会迎接到我所期待的晴空万里的早晨。”这寓含诗意的语句大大开拓了作品的意境。这篇文章是很能代表作者散文风格的力作之一。另外,写朝鲜两位少年生活的《活命草》及其姊妹篇《明珠和玉姬》,从侧面反映了中朝人民的友谊。这两篇文章格调清新,饶有韵味。《活命草》中那个在战争中失去了双亲的小玉姬是很惹人怜爱的;她的小伙伴明珠也很天真、仗义;而作者所讲的那个“活命草”的故事显然反映了“志愿军叔叔”对他们的期望与祝福。到了《明珠和玉姬》这个续篇里,这一对两小无猜的少男少女长成了大人,“活命草”故事里人物所追寻的“太阳”也出来了,作者通过一个爱情故事吐露了对他俩的衷心祝愿。这两篇文章都是故事之中套故事,很能引人入胜。
2007-06-02 5:48 am
巴金(1904~2005)現、當代作家。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
就讀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學。1927年初赴法國留學,寫成了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發表時始用巴金的筆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從事創作和翻譯。

巴金散文的特色

1. 人物簡單, 多數由幾個人組成
2. 不是太長編
3. 多數有完滿結局
4. 讀後使人開心

本人已讀過 巴金 作品《家》
2007-06-02 5:45 am
巴金小說創作最為著稱的是取材于舊家庭的崩潰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這方面寫得最成功、影響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動過几代青年讀者的心靈,奠定了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動聽的敘述和真摯朴實的描寫中,傾瀉自己感情的激流,細膩獨到,自有一種打動人的藝朮力量。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5-03 04:12:4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01000051KK0395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