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以下只是个人极浅薄见解,颇肯定不正确(如果世上有必然的对错观念)。
究竟「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一句,可以如何解讀?
道家哲学主要是有春秋时代的老子开展的,接下来传到了战国时庄子手中。而道家哲学(非论道教而言)的发展,最有名的思想家便好像只有老子及庄子二人,他们两人的道家观念被捧为正宗,而一般人都认为他们之中,庄子是比较激进的。
上面所言只是背景,但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道家思想的发展到了现在,接近2000年,但唯一被捧为正宗的思想家,少的只有两个,而且都是集中于道家思想的萌芽阶段(就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那春秋战国以后那一千多年呢?比较有名的道家人物有陶渊明、曹子健、竹林七贤、苏轼等,但也不是什么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物。可以说,道家思想到了庄子以后失去了一个主流的思想方向,"分裂"出不同的概念来。
故要解读"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一句话,也能有很多可能性。例如:
可能1.
这话是出自道家中一个比较激进的分子,把道家思想中"否定一切人为概念"的做法极端化。他不只是"人家觉得美,我不认为",而是索性根普遍的人持相反意见——"人家觉得美,我认为它丑"。所以说,这句话可能只是道家流派中部分人把庄子"相对齐物"观点过分放大的结果而已。
可能2.
这话出自一个类似寓言故事性质的历史事件,例如杨朱去旅店投宿,发现老板喜欢丑妾、不爱美妻这个故事,便是例子。如果"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之时出自一个寓言故事,那么我们可以解释有人(应该是道家门人)引用了如此一个故事,如此一个句子,是想提醒别人,天下间的美丑没有既定标准,大部分人认为美的,我可以认为丑;正如大部分人认为丑的,我可以认为美。那么我们可以解释这句话为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这个世上大自然之中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我们也不应该执著于一些"天下皆知"的标准。
可能3.
这只是一个语言上的问题。"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是文言文,我们固然可以解读为:"人人认为是美的,我认为是丑";但我们同时也能解读出另一个意思:"天下人人都说是美的,别人也就认为它美;我不喜欢这种风气"。如此解读的话,"斯惡"的就不是那"人人都认为是美的事物"而是那种"别人说美,我也说美"的跟风的风气。
美醜這喻象的本體是甚麼?與道家哲學的中心思想可以如何見融?
道家思想讲"相对齐物"。他们认为世上所有的观念(如高矮、肥瘦、贫富、贵贱等)都是比较出来,是不实际而且暂时的。他们认为人应该放弃我们既有的"相对"观念,以达到"齐物"的境界——就是放弃一切高矮、肥瘦、贫富、贵贱等观念,达到"类与万物并"的境界。是以一般来说道家思想中是没有所谓"美丑"的。应为美丑的本体正是人心固执的个人观念,而道家思想认为,如果人只执著于自己一套的个人观念,将无法体验到"道"的精神、"自然"的精神,所以道家一般不讲美丑,因为这会影响其门人的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