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旅遊及酒店管理的面試,有咩要注意?

2007-06-01 9:18 pm
我本身英文只係一般,唔算outstanding....
而家係ocean park 返工,發現自己係tourism的興趣真係幾大,
所以想表現好d...

回答 (2)

2007-06-01 9:41 pm
✔ 最佳答案
見工小常識
1.自我的認知
你覺得你對自己的瞭解有多徹底呢?說不定這與你個人的認知有一段距離,請拿出一張紙,試著誠實的回答以下的問題。


你最喜歡的比賽是什麼?
你如何看待比賽中的輸贏?你很計較得失嗎?
在比賽時,你總是愈戰愈勇嗎?還是很快就打退堂鼓?
你能和別人合作無間嗎?還是覺得個人表現最重要?
你的朋友都是和你相似的人嗎?
你能夠欣賞和你很不一樣的人嗎?
你有雅量接受他人的批評嗎?
你覺得在朋友眼中,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們會如何描述你?為什麼?
別人眼中的你和真實的你是一致的嗎?
如果要他們舉出你的優點、缺點會是哪些呢?

不要認為:拜託,這和找工作有什麼相關?信不信由你,你愈瞭解自己,面談時愈能成功的推銷自己。

雖然在銷售過程中,賣方總是強調產品的特色,但是買方卻會不斷的提出各種質疑,攻擊其弱點,因此如果你不知如何回答這些具有挑戰意味的問題,如何能說服對方?同樣的,你必須有心理準備,如果對方問及你的缺點,哪些是適合談、又不會因而形成負面觀感的?你知道如何改進嗎?這一個部份,我們將在稍後談到「答題技巧」時,再予以討論。

2.找到賣點
將你的特長、成就、人格特質,與所應徵的工作之間找到關聯性,嘗試由對方的立場考慮其需求來尋找著力點。這不是一味的「投其所好」,而是儘量透過實例的傳達,使對方強烈的感受到彼此的契合度。

應徵「員工關係管理師」的羅小姐就曾於回答「你為什麼覺得自己適合這份工作」時表示:
「我之前曾有數次籌辦員工活動的經驗,不論是公司旅遊,或是年終晚會都曾參與策劃、執行。綜合幾次的經驗,我發現光憑服務的熱忱是不夠的,還需要細心與耐心,事前預先將各種可能的突發狀況列入考慮,列出解決的對策,如此才不致於臨時亂了手腳、降低活動品質。同仁們總是說:『你辦活動我們有信心』,看到大家玩得盡興滿意,我也由其中獲得很大的成就感。」


3.勤於找資料,對於與工作相關的產業資訊,你必須要能掌握。

這點對於應徵第一份工作的社會新鮮人,或者欲轉換工作領域的求職者尤其重要。有關你所應徵的工作實際內容為何?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與特殊技能為何?產業概況、公司的背景資料、以及這個職務的薪資行情等,你的資訊愈豐富,愈能在面談時表現得稱職得體。





你找工作時最在乎的是什麼?


你找工作時最在乎的是什麼?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to you in a job? Please describe your “dream” job.

面談者很喜歡提出這個問題,希望能從中瞭解你的工作價值觀,並且依你的價值觀與工作本質、公司發展現況、企業文化等相互構成之交集面的多寡,作為判斷應徵者合適與否的依據之一。
當然,有經驗的面談者內心也很清楚,儘管應徵者心中真正的答案是「錢多、事少、離家近」,但是說出來的卻是「我希望追求一份有成長空間的工作」。因此他會密切觀察你在整個面談中的應答是否都能前後一致、完美得無懈可擊?還是在不經意中產生矛盾?尤其從你最在乎的項目中,往往與離職的原因是息息相關的——

「我希望追求一份能將我的優點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工作。」

面談者的解讀:基於某種因素,應徵者覺得在工作上有志難伸,於是他會不著痕跡的在後續問題中,想辦法找出「某種因素」究竟為何?

「我覺得公司穩定最重要。」
面談者的解讀:與履歷表上每工作近一年就離職必然有關,細問之下,果真之前的工作總是因為「公司倒閉」、「財務不健全」而結束。

「我希望在一個氣氛和諧的環境下工作。」
面談者的解讀:因為之前的工作環境氣氛緊張,大家勾心鬥角、各懷鬼胎。
「我最重視公司的產業是否有前景,因此只有高科技產業,最好是半導體公司我才會考慮。」

面談者的解讀:感覺上是衝著股票而來,這本是無可厚非,反正「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如果是以利為導向,總是跟著熱門股票走,其忠誠度不免令人擔憂。

「我希望付出與所得能成正比,真正有能力者可以得到肯定。」
面談者的解讀:應徵者可能與晉升機會錯身而過,或者目前公司的升遷管道較不通暢,對於現有待遇似乎也不甚滿意,如果爭取到實至名歸的待遇及頭銜,能因而心滿意足的為新工作努力嗎?

「我認為與主管之間的處事理念是否相符很重要。」
面談者的解讀:應徵者必然與老闆相處發生問題,接著會由一些旁敲側擊的問題,判斷問題的所在。

此外尚有一些求職者因為要遷就現況,而有一些比較特別的考量:
「我目前認為工作地點最重要,因為我沒有交通工具,因此公司一定要位於公車可到達的地方。」
(這點在台北地區可能並不構成問題,因為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十分便利,然而台北以外的地區則不然,大部分的人要前往工作地點,都必須自備交通工具。)

「我的工作地點必須在中壢,因為我目前正在唸人力資源研究所,一週有二個晚上要前往中央大學上課。」
「我希望工作能夠正常的上下班,因為我必須在六點半以前趕到保姆家接小孩。」
當然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生涯規劃,追求的工作目標也隨之而異,資深的高階主管選擇工作時所考慮的層面較廣、層次較高;資歷尚淺者則較著重於經濟層面、個人發展的考量。在此要提醒求職者:儘管是各抒己見,仍要記得面談的目的是希望獲得工作,因此你的回答必須要與工作本身相關,如此才能夠讓面談者產生認同——錄用你是正確的選擇,經由你的加入,確實能為公司帶來積極的正面效應。由前述例子中不難察覺,某些過於坦率的回答固然是基於個人合情合理的考量,但有多少時候,企業會將公司利益暫置一旁,純粹因為欣賞你「毫不掩飾的坦誠」而予以錄用?因此任何回答雖然無所謂對錯的問題,但是適切而技巧的回答卻絕對能令你脫穎而出!
2007-06-03 5:34 pm
面試技巧
事前之準備
1) 搜集課程資料


盡量搜集多些有關即將要赴約面試的課程資料,例如它的歷史、目標、課程大綱等,好讓你對該課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面試時亦可與對方溝通得更好,若對方發現你有備而來,會由於你的誠意而增加印象分。
2)衣著端莊大方


在衣著方面,很多人會花過多心思及時間準備,其實畢竟對方想見的是你的人而不是你的衣衫化妝等包裝,所以不妨自然及隨心一點。

總括而言,不要太過時髦及前衛,否則會予人輕浮感覺;但也不要太保守,例如整套黑衣,實在很難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最好選一套端莊大方又有個人風格的服裝,可突出你的性格之餘,也給人成熟穩重的好感。

最緊要面容整潔,抖擻精神,衣著方面不必太花巧,飾物不要太多。
面試時穿的衣服及鞋子,最好不要是簇新又是第一次穿上的,因為這會令你看來不太自然,所以要在面試前試穿得舒服才好。
3)事先預習問題
面試時所遇到的問題,其實都不離某個框框,所以不妨預先設定對方會發問的問題,再擬定好一個答案,到時就不致於啞口無言。以下是面試時的熱門題目,不妨參考一下:


你可否自我介紹一下?

閒時你最大的嗜好及興趣是甚麼?

你認為自己的性格有甚麼優點及缺點?

你為何想修讀這個課程?

你覺得你在哪方面適合修讀這個課程?

你對這個課程的認識有多少?

你對這個課程有甚麼期望?
你認為一旦獲取錄,你可如何對這課程作出貢獻?

你所參與的課外活動是甚麽?
4)預留充足時間


要預先知道行程路線及所需時間,預留充足時間,以免遲到,最好能早15分鐘到達視察環境及作好準備。不過也毋須太早到,因為大部分面試都會超時。
5)帶備學歷文件


要帶備所有文件,例如個人學歷證明、身分證正副本等,用文件袋分門別類放好,不怕遺失之餘,也顯得更有條理。
6)對自己有自信


大學舉行面試,其實真的是正在找尋適當人選,如果你合符要求,獲得取錄,其實高興的不只是你,還有對方。所以你要相信,別人會見你就有誠意取錄你,這樣你面試時就會揮灑自如,充滿自信,並且對答如流。
面試時表現
1) 態度禮儀


先敲門才進入面試室。

若考官沒有主動與你握手,不要作主動。

態度要誠懇,表現得精神奕奕,經常保持笑容。

坐姿要端正,不要小動作多多。

要留心耹聽主考人的問題,想清楚才回答,不要答非所問,也切忌打斷主考官的說話。

答問題時要直接簡明,突出重點,說話要清晰。

不要呆若木雞,或問一句答一句,要與考官有眼神接觸,才會令人感受到你的誠意,切忌「擔天望地」,顯得態度隨便。

開始面試前,記緊關掉所有傳呼機、手提電話及腕表聲響,以免影響會面時的氣氛及情緒,同時也會令考官覺得你不大尊重這個場合。

記得要爭取這十多廿分鐘突出自己的長處及優點,因為這是你表現自己的大好時機,不要白白讓時間及機會溜走。
2)答問技巧


回答問題時,不要背誦從書籍中學到的標準答案,因為富經驗的考官,一定可分辨出哪些是你個人的意見,哪些是「抄」來的答案,所以太依足規範,不懂變通,反而會弄巧成拙。

不要隱瞞一些負面的成績,但也不要自吹自擂。

當被問及一些不懂回答的問題,不妨誠實直言,婉轉表示自己的不足,這樣別人也不會為難你。

有時即使你覺得對方是有意出難題考你,也要表現得從容不迫,鎮定回應,因為可能對方並不是真的要獲得答案,只是想看看你遇上難題時的反應。

預備一些問題提問考官,以表示你對這課程真有興趣及真的著緊。


參考資料:
http://www.education 18.com/item09/0901/f 5.htm


收錄日期: 2021-04-15 22:21: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01000051KK0133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