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原因呢:
首先係背景方面,東漢自漢和帝開始很多都是君主早死,幼主繼位,年少則要母后輔政,母后當然選自己家族族人掌權,他們就是外戚,君主慢慢長大,不甘大權旁落,於是聯合親近宦官謀誅除外戚。除去外戚後,大權在手,可是東漢後期君主多昏庸無能,重用宦官,令朝政黑暗腐敗,更發生了兩次黨錮之禍,令東漢大量人材被宦官摧折,令國力大大衰退
由於朝政黑暗,人民當然不會好過,生活日漸困苦。張角得到《太平清領書》創立「太平道」,以治病等為名,十多年間招集了十萬之眾,後來更起兵反東漢,史稱「黃巾民變」,民變遍及八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兗州及豫州),東漢政府於是下放權力給地方,升刺史為州牧,能擁有軍隊,兵權,財政,行政等,於是各地兵將,州牧皆擁兵自重,這就是「州牧割據」,而東漢亦無力控制地方。
直至公元189年,何進與袁紹等密謀誅除宦官,並密召涼州將領董卓入京,但事機泄露,何進被殺,袁紹領兵入宮盡殺宧官。後董卓入京,控制朝廷,不久廢漢少帝,立獻帝,並挾獻帝至長安,後王允與呂布合殺董卓,不久李榷等又攻陷長安,殺王允,挾持獻帝及大臣,控制東漢朝廷。後獻帝離開長安,被曹操迎至許(即許都),自此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時東漢已是名存實亡,對中國已失去了控制權。後於220年,曹丕廢獻帝自立,東漢正式滅亡。三國時期開始。
黃巾之亂與州郡割據:
東漢自和帝以後,外戚宦官相繼亂政;桓、靈二帝時,更發生了兩次黨錮之禍,以致政治腐敗,人才凋零,國本動搖。另外,土地兼併嚴重,天災連年,故各地相繼發生民變。
靈帝時,鉅鹿人張角倡太平道,借治病傳教,在民間秘密反抗漢朝。信徒增至數十萬人,均以黃巾包頭為記,故稱作「黃巾」。
黃巾聲勢浩大,到處捕殺官吏,劫掠地主豪強。漢室以何進為大將
公元25年—220年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他在綠林軍的協助下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朝,奪得帝位。劉秀建都洛陽,年號建武,重新恢復由劉氏統治的漢朝,史家稱此漢朝為東漢。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進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力;同時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經過光武帝、漢明帝(58年—76年在位)、漢章帝(76年—89年在位)三朝的治理,東漢已經逐漸恢復了往日漢朝的強盛,被後人稱之為「光武中興」。由於後來由於皇帝年幼,導致了東漢後期的宦官與外戚專權的局面。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東漢宣佈滅亡,中國歷史又進入了一個長期分裂的時期——三國時期。東漢歷12帝,共1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