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學問題--《庖丁解牛》數問

2007-05-31 11:32 pm
小弟是1997香港中學會考的考生,近來人生失意,再讀當年中文科會考的範文《庖丁解牛》(節錄自《莊子》一書中的《養生主》),有些不明白的地方,希望各位網友能指點一二:(請參閱:http://www.clitonline.info/article/display.aspx?article=98)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此段中,前後出現了兩個「知」字,不知道這兩個「知」字,分別是什麼意思呢?
(1分)

2)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這句話何解呢?我們又可否斷其章,取其義,想到做善事沒有得到又近又快的好名聲,所以就不去做善事;做惡事沒有近刑,就去做惡事呢?
(1分)

3)什麼是:「緣督以為經」呢?「緣督以為經」的功效(「可以保身……可以盡年。」)已清楚說明了,我不明白的是怎樣才算是「緣督以為經」呢?
(2分)
更新1:

4)這是一篇先簡單說理(由「吾生有涯」至「可以盡年」,只得71字,連標點),再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來說理(庖丁解牛的故事有340字,連標點)的寓言解文。當中的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如何解釋以下的道理呢? a)「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2分) b)「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2分) c)「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2分) Total:10分

更新2:

懇請回答者: 1)先認真分析提問內容; 2)若對提問的內容有任何意見或不明白的地方,請使用「回答問題」鍵旁的「向發問者查詢」之超連結(Hyperlink),向本 人發問; 3)認真地逐點回答問題; 4)清楚提出合理而足夠的理據; 5)別為「取分」而回答; 6)尊重自己,別留下與題無關、狗屁不通或不知所謂的回覆; 7)尊重他人,別對任何人作出沒有事實根據的人身攻擊。 若發現有不尊重此提問的無聊答案,本人會立即向「Yahoo知識+」的管理員作出檢舉。 謝。

更新3:

致回答者:本是無根(回答時間:2007-06-01 19:04:49) 多謝閣下之細心的分析及詳盡的解答。 還有些不明白的地方,如下: 補充以上的問題1) a)如果兩個「知」字都解作「知識」的話,道家的哲學、「緣督以為經」此中庸之道的概念又算不算得上是知識呢?有沒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呢? b)請問什麼是「認知我」呢?

更新4:

補充以上的問題2) a)「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這句話何解呢? b)什麼是「德性我」呢? c)「為善」與「近名」,以及「為惡」與「近刑」此兩對詞,與「德性我」又有什麼關係呢? d)《論仁、論君子》一課,中學的老師教我們「無友不如己者」,當中的不如,不是指財富、學識、社會地位等比較性的觀念,而是指道德觀及價值觀,儒學對君子、仁等道德觀有清楚的定義,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所以,要找到與自己一模一樣的人交朋友,所指的一模一樣就是道德的絕對價值,我亦比較認同此一說法。不知所謂「德性都一樣是無涯」,又是什麼意思呢?

更新5:

補充以上的問題4b) 「緣督以為經」的庖丁,它的刀用了十九年,「若新發於硎」;比「良庖」更優的「庖丁」,用了十九年以上的刀,才受到文惠君賞識,能否體驗到「為善無近名」之意呢? 而不太會用刀的「族庖」,他們的刀可以用上一個月,而不是立刻被折斷,能否體驗到「為惡無近刑」之意呢? 新增問題5) a)什麼是「形軀我」? b)什麼是「情意我」?

更新6:

新增問題6) 在下自小深受家母耳濡目染,學過些佛家禪宗的道理,覺得禪宗與道家哲學有很多相近之處。而事途失意的幾年來,更覺我自己對事太過執著、太過堅持,性格太過倔強,時常一不小心便與上司及同事結上樑子,故今欲多看些道家的哲學及佛家的禪宗,以求明心,亦想學一些儒家的做人道理,不知閣下有沒有什麼書可以介紹一下呢?

回答 (2)

2007-06-02 3:04 am
✔ 最佳答案
 
  要理解一部哲學經典,理應參透全書,不可斷章取義,拾句而解。如閣下欲明悟《莊子》,理應如是。

  仍願為閣下解疑。

(一)兩「知」同義,知識也。「已而為知者」作「已經知道這樣仍去求知的話」解。道家哲學否定「認知我」(Cognitive Self)的價值,認為以有限生命作認知活動的無限追求,是無意義、無價值的。

(二)上已云斷章取義之不可。道家哲學除否定認知我的價值,亦否定「德性我」(Moral Self)的價值。《養生主》有此句開宗,並非不可理解。在莊子的哲學中,「德性」與「認知」都是一樣的無涯。以有限逐無限,毫無價值。

(三)「緣」,循也。「督」,中也。「緣督以為經」,即勸人走中間路線。融於道家哲學對德性我之理解,大抵是不善不惡,或者不在乎善惡。

(四甲)刀砍肯綮大軱,必折而殆。以刀喻生,以軱喻知。
(四乙)寓言中無相關解釋。
(四丙)批導依乎天理,則刀十九年而新若發硎。以刀喻生,以督喻天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道家哲學否定形軀我的價值(這自須理解該經的其他內容方會明悟而貫徹),故認為「生」是形體等是荒謬的。「生」指道家哲學肯定的「情意我」之自我境界。

  上述答案含較嚴格哲學思考,答在中學會考的試卷上,相信執教不含哲學科的中學課程的閱卷老師未必看得明;故奉勸各位有才考生,寫下勉強可自圓的膚淺答案就可。
 

───────────────────────────────────

                《聲明》


     按香港法律第五百二十八章,本篇屬版權法下受保護作品。

───────────────────────────────────
 
                參考書目


《莊子》(張松輝註本)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81。
 

2007-06-01 20:29:45 補充:
   若樓主不滿拙答,望要求移除,免損貴問之雅。  若投票人或任何看者不滿拙答,望於投票期結束後來信賜正,全知識交流之真義。感激。 

2007-06-02 17:17:52 補充:
  回答補充問題。  認知我等數「我」,哲學名詞,指幾種「自我之境界」,或者幾種通常被視作本有的自覺心。認知的層次是認知我,道德自覺的層次是德性我,賞玩心、藝術心的層次是情意我。嚴格而言形軀我不應立為一境,屬於認知我的範疇;但觀照一家的哲學並察其所肯定及否定的自我境界時,仍可將之視為可能的肯定或否定對象之一。(一)不算。道家哲學的追求是一種明悟生命的境界,不是一種知識。故《老子》有「知常曰明」,不以知經驗事物的性質或經驗關係為「明」。

2007-06-02 17:18:07 補充:
(二)手上註本云「行善不要接近名聲,行惡不要觸及刑法」。經深思後,再不覺有關句子與德性我否定有關,應該是表示人應依乎天道之意,近名刑兩者皆非天道。「道」亦是道家哲學中的重要概念,是一種對萬物具有形式支配力的形上力量。  儒家肯定德性我的價值,道家不但否定之,更否定文化及制度。道家認為,一切文化成績、道德條目皆可為罪惡所用,善惡相搏,相因相續,永無止境,足見道德不足以防罪惡。對此〈胠篋篇〉有明顯譬喻。

2007-06-02 17:18:21 補充:
(四乙)視乎閣下對兩句意思的解讀是否正確。如果上述註本正確,則可視為以軱喻名、刑。這番話亦是早前拙答之修正。(六)我閱讀但求明悟哲理,人生路畢竟隨心而行較好。況且不忘結樑、成失,在釋、道而言同是執迷。
2007-06-06 10:23 am
5分的題目, 都答得咁詳細, 咁有心機, 真係令人感動.


收錄日期: 2021-04-17 00:15: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31000051KK0183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