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與資源不均原因(5個)?

2007-05-31 2:44 am
人口與資源不均原因(5個)?

回答 (2)

2007-05-31 2:48 am
✔ 最佳答案
「數量影響很大,從社會生活中的最小層面到最大的層面都有關係。每一個老師和學生都知道,當一個教室中只有五個學生和有五百學生會有多大的不同。在擁有五百個學生的教室中進行討論是多麼地困難,而在只有五個學生的教室中,學生所面臨的卻是沉重的壓力。因此我們可以迅速的學習到,如何將這問題與全球人口的擴張相連結,也連想到居住在那些衣食不足的地區的人們會受到什麼影響。無論數目是數十人或數十億人,我們都需要一個能夠得知人口如何影響社會生活以及會造成怎樣結果的分析工具。」

「我們也需要注意體系和人並非抽象地存在,而是活在物質生活空間的客體。例如,若有五個學生圍著一張小桌子進行討論,他們之間的對話顯然比起他們分散在一個大禮堂中,彼此必須用吼叫才能聽懂彼此意思的狀況下,更為有效。如果他們是圍著一個圓圈而坐,中間並沒有桌子的阻隔,他們的對話內容可能會更為親密。」

人口
數目茲事體大:
*教室人數、家庭人數的影響(分派、單親與大家庭的托兒)
*台灣1949年新移民 à性別比例改變,婚配,老人問題

世界人口的現象

解釋人口發展的三個理論(見講義)
Thomas Malthus(1766年生):人跟動物一樣,有資源才能生存。
--人口不是算術級數(1、2、3)來增加,而是指數級數(2、4、8)
--我們花200年使得人口從5億到10億(1650-1850年),
但是只花45年就從20億到40億(本世紀)
-- 但是食物相對來講,增加慢
--人口會有循環。先是人口增加,但是因為人太多,為了資源起戰爭,人又會減少。(或是「正面牽制」:飢荒、瘟疫與戰爭)
--暫時沒有發生,因為科技使得食物增加,醫療使得死亡率降低

*人口轉型理論
-- 第一階段:高出生率與高死亡率
-- 第二階段:中高出生率,與低死亡率(死亡率先降下來)
-- 第三階段:低出生率(避孕方式的普遍)與低死亡率
(1906年男27,24個男的才有1個活到70,女29)
(台灣已低於替換水準,預料人口會逐漸呈負成長)
(人口組成的變化,老年比例增加)

人口爆炸論(零人口成長)
-- 看到世界的人口爆炸,以及飢餓普遍的現象
-- 認為應該以生2.2個小孩,使得人口維持原狀
-- 人口爆炸論的迷思:不只是人口問題,還有資源分配的問題。

「若我們以社會或整個世界的觀點來看人口問題,我們很難不看到一方面是社會的需求與資源;另一方面是人口規模及成長,兩者之間不但極其嚴重得不能配合,而且還在繼續惡化。世界上最貧窮的15個國家,住著約世界一半的人口;世界80%人口聚集的國家,他們的年收入還占不到全球年所得的1/4。近年來,許多國家的國民平均所得已經下降,部分地區還不斷發生饑荒,這似乎已成為生活長久的事實。

一般性的解釋認為富有國家和貧窮國家之間的差距是因為兩者在出生率與人口成長上的差異所致。這種說法是,人口眾多的國家,如印度、中國、墨西哥,和許多非洲國家,就是因為他們的人口成長過於快速,以致一些生活的基本需求和資源,如食物、飲用水的供應缺乏。墨西哥的人口每年以2.2% 的速率成長,它的經濟每年成長率也必須是2.2% 才得以維持基本需求,還沒有剩餘的資源去提昇生活水準。要達到每年2.2%的經濟成長率並不容易,故這種人口成長率偏高的情形,對於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們來說,代表著持續的物質匱乏和悲慘生活。還有使得原本就很壞的情形更糟的是:高出生率使得兒童在全人口中所佔比率偏高。因為兒童不具生產力、並享用資源,這些資源原本是可以投資在經濟成長上的。再加上,很多為了逃離鄉間貧困的無技術工人移入大城市,如墨西哥市和孟買市,使原本已擁擠不堪的城市更是人滿為患。這些移民生活在衛生環境惡劣、沒有足夠飲水、沒有工作,以及沒有住房的慘境下。

這些國家的慘狀,使得我們容易相信人口是社會生活的重要決定因素,但實際上並沒有這麼簡單。當我們稱「人口過剩」,並不只是指因為過多的人口數造成資源不足的狀況。資源也可能不足,因為分配給予某些人過多、其他人過少造成分配不均的情形。例如,中國佔有世界人口的21%,但每年只消耗全球10%的能源,相較之下,美國只佔世界人口的5%,但消耗了全球26%的能源。因此,到底世界上是哪個國家把人口的重擔放在全球的肩膀上?是哪個國家最能顯現人口和資源間配合不當的問題?是擁有10億人口,但消耗極少量能源的中國?還是只有1/4人口,卻享有超過五倍能源的美國?或者兩者都可視為人口與資源配合不當?

若我們將整個世界視為一個社會體系,我們可以問的問題是:人口的變動是如何經由資源與財富的分配,影響到不同社會之間結構上的不平等。這也許只是因為財富不足以分配,但也可能是因為,雖然原本擁有足夠分配的財富,但卻因為世界體系阻止了財富流通,而這個世界體系卻把極大的經濟及政治權力集中交給少數國家,由一小群住在那些國家裡的人使用。誠然,人口成長和人口的多少在實際上有一些限制。人類這物種,無論在社會中和在世界上都不應該忽視自然法則對物種的數量多少的限制。但同樣明顯的是,富有國家不能一直假裝辯稱,人口過剩是唯一或主要造成非工業化社會面臨困境的原因,以為要解決住在那些國家中千萬人的悲慘生活,只要簡單地減少人口數量就可以達成目標。若我們把這個原則,即我們總是參予在一個比我們個人還要大的體系中,應用在國與國之間,我們可以發現,富有的工業社會與普遍貧困的社會兩者是息息相關的,運用社會學的觀點切入是了解這個現象如何發生以及為什麼重要的一個有力途徑。」

空間與人
環境形塑人的行為:
家庭生活圍著壁爐互動
職場的透明性
廁所的設計
社區的公共空間vs種族隔離製造刻板印象

*空間與權力:
面向自己的房間、老師、英國議會、醫院的空間分配、監獄的全景敞視主義

「美國歷史的殖民時期,典型的家庭安排總是以一個壁爐為中心,那裡是唯一的溫暖來源。這樣自然地讓所有的家庭成員,在冬天聚集在一個房間,增加彼此交談、說故事等與家人一起從事的活動。自從中央空調系統發明了,屋子裡的每個房間都同樣溫暖,這樣就沒有理由讓家中每個人固定花時間聚在一起。在其他相似的層面上,物質的安排形塑了每個社會互動。例如,辦公室的隔間,缺乏與天花板同高的牆,這樣的環境讓隱私成為不可能,並同時反映出在這種隔間工作的人在這個組織中缺乏地位及權力。這樣的現象同時也存在家庭之中。在一個家庭中,男人比女人更常擁有自己的房間 (如果這是一個讀書或工作的地方,屬於男人的可能性遠大於屬於女人的)。如同近代英國小說家維琴妮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在她的小說《自已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中 所質疑的,女性作家因為不能保有一個屬於她自己的工作空間以致無法創作,這也是一個為什麼「偉大」的作家當中,只有少數是女性的原因之一。」

「傳統的教室藉由將學生的椅子一律朝向前面的方式,強調老師的權威,這樣一來,學生之間很難互動,可是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就容易得多。在法庭及教堂中,法官和牧師所在的位置通常都比其他人要高,透過這樣的安排,以增加他們與其他人的權力和地位的高下。美國的參眾議院議場陳設如同一般大學的演講廳,主席站在前面高起的平台,這樣自然而然地使台下的議員以及台上的領袖臣服於層級高下的觀念,使得充滿精神的爭論幾乎不可能出現。相反的,在英國的下議院,兩個對立的政黨就坐在彼此的對面,在相當窄小和有限的空間內,這樣較易產生面對面的質詢和辯論的情形。」

生態體系與人
1. 生態體系(ecosystem):依照一個特定的空間與生活於其中的物種所定義。一滴水,一個城市、全宇宙,都是一個生態體系,看我們要瞭解什麼。強調人與環境互動所造成的後果。

2. 生態如何影響人:
*受限於環境,因此發展出某種文化
印度的聖牛、美國的浪費牛

「人類學家同時也是文化唯物論者馬文‧哈里思(Marvin Harris)就曾主張,人類文化中有許多方面是在應付自然環境的物質條件中產生的。人類,事實上是在適應自然環境卻不自知。他並舉例說明,為什麼在印度的印度教徒禁止吃牛肉。這是一個文化的習慣,但對許多西歐人而言,印度是個貧窮的國家,印度人需要各種食物,禁吃牛肉真是非理性。

但哈里思說,事實上正好相反,這一點也不是非理性。在印度,稻米是人們的主食,而在生產稻米上牛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稻米生長在水田之中,牛(並不像馬)為偶蹄類動物,牠可以在水田中行走而不會陷入田裡的濕泥土中。牛糞也可以有多種用途,可以成為燃料、成為肥料,也可以成為建築用的磚塊。簡單的來說,牛在印度的農業經濟當中是極度有用的動物。但這些並不能解釋牛在宗教上的神聖地位。哈里思觀察到印度氣候的影響。印度的天氣會產生定期而嚴重的乾旱,並造成災情慘重的飢荒。在這個時候,農業家庭若把牛肉視為他們糧食的最後憑藉,雖然可以解決短期的問題,但是當雨季來臨時,他們則沒有牛可以耕作。那要如何讓農民在飢荒的時候也不會企圖想要宰殺牛隻呢?哈里思的答案是印度藉著文化保護牛隻,因此得以維持人民長久的福祉,也就是在文化上給予牛神聖的地位,使得任何信徒都不敢違背。」
2007-05-31 2:50 am
1)人們不斷增加
2)資源種唔遲
3)資源不斷比人類使用
4)資源不是無窮無盡
5)人口比資源更多

收錄日期: 2021-04-15 20:47: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30000051KK0291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