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名人事積報告

2007-05-31 2:06 am
如上
急用..........................
thx~

回答 (3)

2007-05-31 9:35 am
孫文(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另有學者研究指出生日實為1866年11月11日[來源請求]〕,字逸仙,是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國父,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中國國民黨總理,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讚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革命先行者」。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而民間普遍稱他為「中國國父」。
2007-05-31 3:14 am
中央集權的創立者—秦始皇

秦始皇是秦朝的開國皇帝,本名嬴政。到戰國末年,秦國的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贏政最初即位時,因為年紀幼小,由相國呂不韋代為主持朝政。直到西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自西元前236年至西元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的戰國時代,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西元前221年,贏政自稱始皇帝。他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將原六國貴族富豪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

  在經濟上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西元前216年下令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由此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以戰國時期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準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還統一全國貨幣制度。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修建由咸陽通向燕齊和吳楚地區的馳道,以及由咸陽經雲陽(今陜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區修築了“五尺道”,開鑿溝通湘江和漓江的靈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向全國頒行。還加重嚴刑酷法的實施。西元前212年,下令銷毀各種書籍,禁止私學。隨後因為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藥的侯生、盧生逃跑,牽連儒生、方士四百餘人,而將其全部坑殺於咸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焚書坑儒”。

  秦始皇即位後,派大將蒙恬率兵攻打匈奴,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長城的修建,對於善騎射的匈奴馬起到了防禦作用,進一步加強了秦王朝的統治,穩定了邊防。在征服百越地區後,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到秦末,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餘郡。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修建豪華的阿房宮和驪山墓,先後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巡遊,所到之地刻石、求神。為求長生不老之藥,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西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病死。




藥物學家李時珍


中國傳統的中醫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曾經出過許多著名的中醫藥學家。在16世紀中國明代,有位著名的藥物學家名叫李時珍,他編寫了一部藥典《本草綱目》, 成為中國醫藥史上的經典著作。

  李時珍(1518--1593)是中國湖北蘄州人。蘄州是個出產草藥的地方,李時珍的父親是醫生,他從小就對自然界產生了興趣,常跟隨父親到山裏採藥,回到家中進行炮製。但是,當時的醫生社會地位低下。父親很想讓李時珍走讀書做官的道路。

  1531年,十四歲的李時珍考中了秀才,後來他又考了三次舉人,沒有考取。從此,李時珍繼承父業,鑽研醫學,為貧民治病。為了做一個稱職的醫生,李時珍經常訪問漁夫、獵戶、樵夫、農民和藥戶,收集了很多民間治病的偏方,他還仔細觀察,反復實驗,對各種藥物的形態性質有了深刻的了解。

  1551年,李時珍已經是個有名的醫生了。一次,楚王的兒子得了急病,得到李時珍的治療,很快痊癒。楚王很高興。就把李時珍推薦到宮廷醫院--太醫院任職。

  這時的皇帝十分迷信道教,妄想長生不死,太醫院的醫官們也大都受到皇帝迷信思想的影響。而李時珍並不想追求功名利祿,死氣沉沉的官僚機構無法實現他濟世救民的願望。不到一年,他便辭職回鄉,仍然過著行醫和著述的生活。

  在行醫的過程中,李時珍發現,前人所作的藥典《本草》並不完全可靠。有些分類不清,有些記錄的藥效不準確,有些摻雜著迷信和荒謬的東西,有些甚至 是錯誤的。這是關係到人民身體健康甚至生命的大事,李時珍意識到自己有責任編寫一部新的藥典。1522年,三十五歲的李時珍開始集中全力編寫《本草綱目》。

  李時珍為了編寫新的藥典,翻閱了八百余家的醫學著作和其他古代書籍,他結合人自己平時蒐集的資料,對編寫的藥典進行三次重大的修改。在寫書過程中,他動員了全家的力量,兒子,孫子和他的學生都參加了校對、抄寫和繪圖等工作。經過將近三十年的努力,1578年,李時珍終於完成了不朽的巨著《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全書共一百九十多萬字,分為十六部,六十類,五十卷,收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載入藥方一萬一千多個。同時繪製了一千多幅插圖,形象地表現了各種藥物的複雜形態,便於人們辨認。《本草綱目》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對收載的藥物重新作了分類,比如對草類、動物類藥物進行了科學的分類。歐洲的植物分類學家直到1741年才提出類似的分類法,比李時珍晚 了近二百年。《本草綱目》糾正、澄清了許多前人的錯誤或含混不清的地方,增加了某些新發現的藥物或藥物的功能。李時珍還對過去醫書中的迷信荒謬說法給以批判。在李時珍生活的時代,道家盛行,鼓吹煉丹術,並在醫學的領域裏散佈種種迷信思想,李時珍以他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批駁了這些偽科學的錯誤說法。

  李時珍以他畢生的精力,總結了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用藥的經驗,編寫了藥學巨著《本草綱目》,把中國古代醫藥學推向高峰,因此他成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藥物學家。後來《本草綱目》在日本幾經翻印,廣泛刊行。英、法、德等國也都有譯本,還有拉丁文譯本。從十七世紀起,《本草綱目》流傳世界各地,成為近代藥物研究者必須參考的重要文獻。




中國東漢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張衡



張衡出生在位於中國中原地區的河南省南陽縣. 他年少時好學, 善於寫作在十七歲的時候, 他離開家鄉, 來到長安, 也就是後來成為中國歷史上許多朝代首都的西安. 張衡在這裡考察歷史古跡, 調查民情風俗和社會經濟情況. 後來年輕有為的張衡被當時的朝廷選中, 幾次請他做官, 張衡在當時的首都洛陽, 擔任太史令, 後又做過侍中、河間相等官。

  張衡年輕的時候就對自然科學, 尤其是天文學感興趣. 他淡薄名利, 曾經兩次辭去官職, 用三年的時間研究哲學、數學、天文, 積累了大量的知識, 並開始著書立說。

  在距今兩千多年的漢代, 中國關於宇宙結構的理論就非常豐富, 當時主要有三個學派, 即蓋天說, 渾天論和宣夜說, 張衡就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 他認為天就象一個雞蛋, 地好比雞蛋黃, 天大地小, 天地各乘氣而立, 載水而浮. 這個理論在當時是很進步的. 另外, 張衡關於天、地起源和演化的回答也是具有辯證思想的, 他認為, 天地沒有分開之前, 混混沌沌, 分開以後, 輕者上升為天, 重者凝結為地. 天為陽氣, 地為陰氣, 二氣互相作用, 創造萬物. 張衡還用距離的變化來解釋行星運行的快慢. 近代科學證明, 行星運動的快慢是和它同太陽距離的近遠相關的. 可見張衡的解釋有合理的因素.。

  張衡不但注重理論研究, 而且注重實踐, 他曾親自設計了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 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架測驗地震的儀器, 西元138 年, 張衡用它成功地記錄了在陜西發生的一次地震. 渾天儀相當於現在的地球儀, 它原是另外的一位科學家發明的, 張衡作了一些改進, 他用齒輪系統把渾象----類似現在天球儀和計時漏壺聯繫起來, 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 一天剛轉好一週, 這樣, 人在屋子裏看渾象, 就可以知道什麼時間哪顆星在什麼位置上。

  張衡還對許多具體的天象做了觀察和分析. 他統計出中國中原地區能看到的星數大約有2,500 顆, 他基本上掌握了月食的原理. 張衡測出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也是相當準確的. 張衡認為, 早晚和中午的太陽, 其大小是一樣的, 看起來早晚大, 中午小, 只是一種光學作用. 早晚觀測者所處的環境比較暗, 從暗處看明處就顯得大, 中午時天地同明, 看天上的太陽就顯得小. 好比一團火, 夜裏看就大, 白天看就小. 張衡的這種解釋, 儘管不很全面, 但是有一定的道理。

  張衡不僅是天文學家, 他還是東漢時期有名的文學家, 他的繪畫也相當出色,被列為當時的六大名畫家之一. 據中國的史書記載, 張衡一生共留下科學、哲學、文學方面的著作三十二篇, 其中<<應閒賦>>表明了張衡的為人和治學態度, 而<<思玄賦>>則是人類到星際旅行的暢想曲, 是中國早期的科學幻想文章. 另外,<<東京賦>>、<<西京賦>>被稱為張衡的代表作, 一直流傳至今. 在這兩篇作品中,張衡細緻地描寫了東京、西京的景致( 東京, 指現在陜西省的西安; 西京指現在河南省的洛陽), 娓娓地敘述了這裡的風俗民情, 手法浪漫誇張, 其中敘述各種民間技藝的表演, 是極其珍貴的中國古代雜技藝術史料。
2007-05-31 2:36 am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相對論的創立者。

生平

未搬到義大利居住前的少年愛因斯坦愛因斯坦生於德國烏爾姆一個經營電器作坊的小業主家庭。一年後,隨全家遷居慕尼黑。1894年,又全家遷至義大利米蘭。1895年他轉學到瑞士阿勞市的州立中學。1896年進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師範系學習物理學,1900年畢業。1901年取得瑞士國籍。1902年被伯爾尼瑞士專利局錄用為技術員,從事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鑒定工作。他利用業餘時間開展科學研究,於1905年在物理學三個不同領域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同年,以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的博士學位。

奇蹟年

愛因斯坦於伯恩的故居愛因斯坦在1905年「愛因斯坦奇蹟年」(Annus Mirabilis Papers)發表了四篇劃時代的論文,分別為:〈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根據分子運動論研究靜止液體中懸浮微粒的運動〉、〈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物體慣性與其所含能量有關嗎?〉,隨後導出了E = mc²的公式。100年後的2005年,被定為「世界物理年」(World Year of Physics)。

1905年3月發表〈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觀點〉(On a Heuristic Viewpoint Concerning the 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Light),認為光是由分離的粒子所組成。愛因斯坦解釋光也是由小的能量粒子(量子)組成的,並且量子可以像單個的粒子那樣運動。「光量子」理論把1900年普朗克創立的量子論大大推進一步,對早已成為定論的光的波動理論提出有力挑戰,揭示了微觀世界的基本特徵:波動—粒子二元性。
1905年4月:根據在咖啡館裡關於茶的討論,愛因斯坦寫出一篇論文,論證可以根據糖在液體中的擴散速度來計算糖分子的大小。這一篇〈根據分子運動論研究靜止液體中懸浮微粒的運動〉(On the Motion Required by the Molecular Kinetic Theory of Heat of Small Particles Suspended in a Stationary Liquid)的論文。
1905年6月30日,德國《物理學年鑑》(Annalen der Physik)發表〈關於運動媒質的電動力學〉(On the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Bodies)一文。首次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基本原理,論文中提出了兩個原理:「光速不變」,以及「相對性原理」。
1905年9月27日,德國《物理學報》刊出〈物體的慣性與其所含能量有關嗎?〉(Does the Inertia of a Body Depend Upon Its Energy Content?),認為「物體的質量可以度量其能量」,隨後導出了E = mc²的公式。

成名
愛因斯坦1908年兼任伯爾尼大學的編外講師。1909年離開專利局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語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1912年任母校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教授。1914年,應馬克斯·普朗克和瓦爾特·能斯脫的邀請,回德國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直到1933年。1920年應亨德里克·安東·洛倫茲和保耳·埃倫菲斯特的邀請,兼任荷蘭萊頓大學特邀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投入公開和地下的反戰活動。

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所作的光線經過太陽引力場要彎曲的預言,於1919年由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斯坦利·愛丁頓的日全食觀測結果所證實。1916年他預言的引力波在1978年也得到了證實。愛因斯坦和相對論在西方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同時也招來了德國和其他國家的沙文主義者、軍國主義者和排猶主義者的惡毒攻擊。

1917年愛因斯坦在《論輻射的量子性》一文中提出了受激輻射理論,成為雷射的理論基礎。


1919月11月10日《紐約時報》刊登新觀察證實相對論的消息,形容這是愛因斯坦理論的大勝利.愛因斯坦因在光電效應方面的研究,被授予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3年1月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後,愛因斯坦是科學界首要的迫害對象,幸而當時他在美國講學,未遭毒手。3月他回歐洲後避居比利時,9月9日發現有準備行刺他的蓋世太保跟蹤,星夜渡海到英國,10月轉到美國擔任新建的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的教授(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與普林斯頓大學非同一機構),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國國籍。

1937年愛因斯坦曾經探訪住在美國加州的查理·卓別林。

1939年他獲悉鈾核裂變及其鏈式反應的發現,在匈牙利物理學家利奧·西拉德推動下,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研製原子彈,以防德國占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兩個城市上空投擲原子彈,愛因斯坦對此強烈不滿。戰後,為開展反對核戰爭的和平運動和反對美國國內法西斯危險,進行了不懈的鬥爭。

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因主動脈瘤破裂逝世於普林斯頓。遵照他的遺囑,不舉行任何喪禮,不築墳墓,不立紀念碑,骨灰撒在永遠對人保密的地方,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為聖地。愛因斯坦的後半生一直從事尋找大統一理論的工作,不過這項工作沒有獲得成功,現在大統一理論是理論物理學研究的中心問題。

1999年《時代》雜誌將其評選為20世紀風雲人物。為紀念他,第99號元素被命名為「鑀」。

另外,「愛因斯坦」一詞還是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註冊商標。

上帝不會擲骰子
二十世紀上半期愛因斯坦曾經是量子力學的催生者之一,但是他不滿意量子力學的後續發展,也就是以波耳(Bohr)為首的哥本哈根詮釋,這一套詮釋表明自然法則中存在著一種根本的隨機性,於是量子力學建立了「非決定論」在微觀世界之發展基礎。愛因斯坦與其它科學家提出一個「EPR佯謬」來反駁哥本哈根的解釋,他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上帝不會擲骰子」,他還有另一個名言「月亮是否只在你看著他的時候才存在?」。愛因斯坦恪守「因果律」,他實在是最後一位古典物理學家。


個性和思想
愛因斯坦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他為人和藹友善,同時謙虛卻又特立獨行,從而受到廣泛的尊敬。他有時會講講笑話,並愛好航行和拉小提琴。他還是個心不在焉的教授,經常丟三落四,專心於思考物理問題而忽視周圍的世界。


宗教觀點
儘管愛因斯坦是猶太人,但他並不信奉猶太教,他只是讚歎宇宙和自然的美麗。1954年3月24日,在給一位工人的回信中,他說道:「你所讀到的關於我信教的說法當然是一個謊言,一個被系統地重複著的謊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從來不否認而是清楚地表達了這一點。如果在我的內心有什麼能被稱之為宗教的話,那就是對我們的科學所能夠揭示的這個世界的結構的無限的敬仰。」

他還說(見《生活哲學(Living Philosophy)》13期,1931年):「我們不理解的事物存在的知識,以及我們對那些我們的意識可以接受的最深奧的推理和最美麗事物的感覺構成了我們對宗教的虔誠。在這個意義上,但僅僅在此意義上,我深信宗教。」

在回答美國紐約猶太人大會(International Synagogue)的Rabbi Herbert Goldstein時,他說道:「我相信斯賓諾莎的神,一個通過存在事物的和諧有序體現自己的神,而不是一個關心人類命運和行為的神。」當受到Martin Buber關於宗教信仰攻擊之後,他聲明:「我們物理學家所努力的僅僅是跟隨他畫他的線。」作為愛因斯坦宗教信仰的總結,他曾說道:「有一個無限的高級智慧通過我們脆弱無力的思維可以感受的細節來顯示他自己,對此謙卑的讚美構成了我的宗教信仰。」

愛因斯坦相信一種宇宙宗教感覺(cosmic religious feeling),但反對一個人格化的神。他曾說∶

「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而佛教包括了對於未來宇宙宗教所期待的特徵∶它超越人格化的神,避免教條和神學,涵蓋自然和精神兩方面,它更是基於對所有自然界和精神界事物作為一個有意義整體的體驗而引發的宗教意識。佛教正符合了這個描述。如果有任何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1]
愛因斯坦1934年成為理性主義者出版協會(Rationalist Press Association)名譽會員。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33: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30000051KK0268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