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小提琴
從演奏的姿勢開始吧:只要能將小提琴安穩舒適地放在左肩上,再加上一點下巴的力量,就完成演奏姿勢的一半了。或許這時有人會問:我是左手慣用者,我可以把提琴放在右肩嗎?我本身看過特別定做的琴是有放在右肩的,不過我覺得好像沒有必要如此,因為就算是慣用右手的人在初學小提琴時實在也佔不到什麼便宜。因為左手手指的按弦動作和一般生活上會用到的動作沒什麼相似之處,而右手持弓動作雖然力求放鬆,但是某些肌肉事實上是要訓練到有一定的力量才能把弓拿穩的。所以不論是左手還是右手都算是要從頭學起,既然如此,何必在意放左肩放右肩呢?至於持弓的方法,各家各派以及每個人的手型都不同,所以我只提供原則供大家參考。持弓時,右手大拇指和中指是相對成環狀,有造成持弓平衡支點的功能。接下來一定要提到的小指則以具彈性的微彎形狀撐住弓的根部尾端,使弓根拉奏更為穩定。至於其他手指只要依自己舒服的狀態輕鬆放在弓上即可。
左右手都顧到以後,是該站著拉還是坐著拉好呢?其實都可以啦,一般來說,演奏室內樂多以坐姿為準,而獨奏以站姿為準,但也有例外。坐著是要應付長時間的演奏,但是站著卻更具表演效果,我就看過在台上坐臥跑跳通通來的小提琴演奏家,當然啦,他不是演奏古典的曲目,而是全新創做的現代樂曲,只見台下的女觀眾為之瘋狂不已!所以,只要覺得有必要,想怎樣都可以。可是一定要提醒大家,光是站好,然後穩穩的拉小提琴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想學坐臥跑跳的招式,哈哈,非苦練數十年不可!
基本姿勢似乎都已備齊,大家可能又注意到了:小提琴家好像放了什麼東西在琴和肩膀之間?對啦,那就是肩墊。本來小提琴在演奏時放的位置是在胸部上,演奏的樂曲音域也不高,後來為了演奏越寫音越高的曲子,就演變成用下巴與肩膀夾琴的姿勢。這樣一來,左手不必邊按弦還要邊托住琴,而能夠隨意移動了。可是這時問題又出現了,有些人脖子長,要夾好琴必須把肩膀聳起,一定造成肌肉的緊張,因此才有肩墊的誕生。可是就是有些小提琴家明明脖子蠻長的,卻又不用肩墊,演奏時也習慣肩膀微聳,左手換位時用肩膀夾一下,平時則為了不讓琴往下掉,就用左手邊托邊按,在我看來實在好麻煩,可是對他們來說卻又習慣之至,演奏出來的音樂性及聲音也很好。真是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另一種關於不用肩墊的說法則和小提琴的發音構造有關,說是肩墊架空了琴和身體的接觸,由琴弦傳至面板經共鳴之後也讓背板震動,而背板震動過多會影響面板的震動,所以讓身體抑制一下背板震動是對整體聲音有益的。再一種說法以小提琴家安‧蘇菲‧穆特為例,她表示〔大意〕:琴跟身體有直接的接觸讓我有人琴一體的感覺。這也提供給大家做參考,在用與不用肩墊之間能有更深的認知。
常聽人說,小提琴是一種很難的樂器,然而到底難在哪裡?接下來我們就來討論討論。小提琴發音的過程是先以塗上松香的弓毛以和琴弦成垂直的角度摩擦琴弦〔成直角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琴弦的震動傳至琴橋,再傳至面板,經過共鳴箱內的音柱傳至背板,完全共震後經由 F 孔傳出。如果弓和琴弦的角度不是成直角的話,弦就無法充分震動,也就拉奏不出好的聲音了。所以難就難在經由一連串的動作才能把弓從頭到尾以垂直的角度拉完。好不容易把弓的部位分成幾段練直了,還得加上左手,而左手按弦的動作又不容易習慣,除了拗手外,左手的每一根指頭又要自己認出每個音最準確的位置,盡量要練得百發百中、隨心所欲。每一個音域的音都練準了,又要應付跨越高低音的移動按弦!對了對於左手來說,這些還算是基本的必備技巧,其他諸如左手撥弦、各種雙音、和弦奏、泛音等等,又得更上數層樓才能應付自如了!到這裡為止,都還是左右手分開來說的技巧,要能發出好的聲音卻要雙手無間的合作才行,說到雙手怎麼合作,怎麼運用各種弓法製造各種音色,那才是最難的部分。
小提琴是提琴家族樂器中體積最小,音域最高絃樂器,四條絃彼此之間的關係是五度,音域多達四個八度。而且小提琴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擦弦樂器,全長約60公分,音色優美而纖細,是管弦樂團中非常重要的高音弦樂器,常扮演主旋律的角色。小提琴是由四條弦所組成,其定音分別為 GDAE,一般是由弓磨擦振動琴上的弦來發出聲音,而琴弓之好壞也決定著演奏的音色。琴弓約長75公分,是以馬尾製成的弓毛緊繫著木質的弓桿的兩端,一支琴弓所需的毛數,大約在130條至250條之間,演奏家透過不同演奏技巧的運用來表現豐富的音色,用高音譜表記譜
小提琴最初製於十六世紀中葉的義大利,其後兩百年問逐步發展成為一項登峰造極的製作水準,當時三大提琴製造家族功不可沒,他們分別是阿瑪蒂(Amati)、古拉內里(Guarneri)及史特拉蒂華里(Stradivari)。
小提琴自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因應演奏家與作曲家對其演奏技巧的改進與探討,而逐漸改進樂器的部分構造,如指板加長,琴頸仰角加大,促使琴馬加高,十九世紀時加入腮托等,此外,在琴絃材質上,亦由早期羊腸、牛筋絃改為鋼絃或尼龍材質,使音量及表現力進步許多。除此之外,小提琴琴身部分便少有太大的改變。
不論是小提琴抑或它的前身,在演奏民間音樂方面都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十七世紀時,小提琴取代了室內樂中古提琴的位置,並逐漸形成管絃樂團中基礎樂器的地位。在現代管絃樂團裡,小提琴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分別擔任著演奏一個較高和較低聲部的任務。第一、第二小提琴部各有一位首席,而第一小提琴的首席又是整個管絃樂團的首席,通常當整個管絃樂團入座後,在指揮走人舞臺前的人是他,並在最後一首樂曲結束後,指揮會向象徵全樂團的首席握手致意。
專為小提琴而作的樂曲相當多,其中包括有腳口名音樂家,如:巴赫、韋瓦第、貝多芬、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孟德爾頌、布魯赫等人所寫的著名協奏曲。此外,我們幾乎在各種器樂合奏型態裡都能找到它的蹤跡
小提琴固然發源於 16世紀的義大利。這是一個無可爭論的事實。然後由於工匠的遷移,小提琴的製作技傳到西歐其他國家,主要是英國、法國和德國。然後再傳到東歐等國。最後在世界上其他國家傳開,包括中國、日本和韓國。到底哪個地方的小提琴好,也許不能用發源地來簡單回答。
一般來說,任何一個東西被發明以後,發源地由於製作歷史悠久,製作經驗豐富,那裏產品的質量比較容易達到較高的水平。但是很多時候,一個產品的質量跟它的發源地也並沒有直接的聯繫。比如電話,雖然是美國發明的,但是很多美國製造的電話常令人大失所望。美國發明了電視,日本的質量卻名列前茅。中國發明了印刷術,很長時間裏,中國印刷的書籍都十分粗糙。中國發明了造紙,結果有一段時間裏,我們的信紙和手紙竟然可以混用。美國發明的汽車,德國和日本的絕不甘落後,就連韓國的汽車也讓美國汽車製造商頭疼。據說,中國人發明了比薩餅的原型,結果讓義大利人拿去發揚光大。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也許有人會說小提琴不同,因為小提琴的木料出自歐洲。而木料是不會自己長腿跑到世界其他地方去的。木料好,固然對提高小提琴的質量有利。但是這樣看問題太絕對化了。
我們先看看跟小提琴一起發明的弓子的製作情況。小提琴的弓是拿來拉琴的,當然是跟小提琴一起發明的。發源地應該在義大利,最佳產地也應該在義大利。可是現在世界上,高質量的小提琴弓卻出產在南美的巴西。原因是,有人發現巴西的木料製作弓子,居然比歐洲的木料更好。儘管木料不會跑,可是上帝並不情有獨鍾於歐洲,卻讓優秀的製弓木料生長在了南美。那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歐洲人不把南美的木料買回來,到歐洲製作呢?原因是巴西的政府嚴格控制這種木料中上好的出口。而且巴西的很多製弓的專家掌握了製弓的奧秘,所以到如今優秀的琴弓竟然是出產於遠離小提琴故鄉的巴西。
很多小提琴,只要貼上義大利標簽就忽然身價百倍,對此我們提醒大家警惕。義大利固然是小提琴的故鄉,可是貼著義大利標簽的小提琴,其中的情況也非常複雜。有些琴是其他國家製作的,僅僅貼了一個義大利文的標簽而已,跟義大利毫無相干。這些標簽根本就是假的。有些琴是外國人到義大利學習製琴的時候做的,也貼義大利標簽。我們見過一把琴,琴的製作者跟我們很熟悉,是中國人,可是有個琴行把他的琴當義大利琴來賣。原來該琴是這個製作者在義大利學習時候的作品。我們也見過一個美國製琴家,用義大利標簽,原來他家祖上是義大利人,會義大利文,乾脆用義大利標簽。還有一些義大利的製作家移民到了美國,他們製作的小提琴到底是美國的還是義大利的呢?
還有一些小提琴確確實實是義大利人在義大利做的,但是所有的製琴家都一樣,都得從學徒開始,剛開始水平還不及其他國家優秀的製琴家。當然也有一些小提琴是義大利的經驗豐富的製琴家親手製作的。但是製琴中有些偶然性,不可能保證把把都好。但是有一點是可以保證的,那就是把把都貴。為了讓孩子拉上最好的琴,有的購買者不分青紅皂白,只要聽說是義大利或者歐洲的琴,花上一萬多,甚至幾萬的,是不是有這個必要?買來的到底是小提琴的質量還是名氣?這名氣到底有幾分真實?
2007-05-29 19:47:37 補充:
小提琴最主要的是音色好,做工精製。比賽的時候,小提琴的音色是決定勝負的許多關鍵之一。而小提琴的產地和價格絕對不是一個考慮的因素。從世界上開始有小提琴演奏比賽以來,還沒有任何一個比賽要求演奏者先報出小提琴的產地和價格的。在我們看來非要買歐洲的琴的想法是可以商確的。
2007-05-29 19:53:20 補充:
留低你e-mail,我send more information 比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