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應該徵收膠袋稅

2007-05-30 12:53 am
要做功課!
唔知大家贊成有咩原因呢???
如果贊成,有什麼論點、論據和論證的鋪排??
可否給我一些意見......thx!!!

回答 (4)

2007-05-30 2:14 am
✔ 最佳答案
同意~買好定唔買好, 最重要都係應該用就用

徵稅的確可以減少濫用, 呢d 稅真係甘心俾

政府開徵膠袋稅之議將於下周二提交行政會議討論,相關法例則於月底前提交立法會。膠袋稅的稅額為每個膠袋五毫,以附加費形式在零售層面徵收。

曾記得,政府推出銷售稅遭到猛烈抨擊,但膠袋稅的提出,反對聲音卻肯定不會強烈,推行阻力不會大。因為環保已成當今世界潮流,不支持環保的話誰都不敢公然宣之於口,就如同在環保人士反對獵殺野生動物的壓力下,穿上皮草的女士就如同殺人兇手般遭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未來手持膠袋走在街上,將會被視作是一種「落伍」、不文明的行為。

本港短期內開始徵收膠袋稅,無論從市民觀念或社會、經濟發展角度來看,應該說都已經到了一個「水到渠成」的適合時機。必須承認,本港市民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使用膠袋的情況的確已經到了濫用以至「瘋狂」的地步,據環保團體統計,市民每出外購物消費一次,平均會使用二點三個膠袋,平均每人每年使用膠袋一千七百個,全港一年膠袋用量是一百二十億個,數量之巨,全球數一數二。而目前以PVC為原料的膠袋屬不可降解物質,不要多少年,膠袋、發泡膠盒將會堆滿全港所有的垃圾堆填區,屆時市民就可能要與垃圾為鄰。一旦真出現「垃圾為患」的一天,則什麼金融中心、旅遊之都等盛譽都將會受到威脅。

開徵膠袋稅在原則上已不存分歧,但在實行上仍非無爭議。一是稅額大小。本港鄰近地區有開徵膠袋稅者,日本是每個五日圓,台灣是二點五仙台幣,合港幣均不到一毫;而歐盟地區則於批發層面徵收,稅款是每公斤膠袋二點九五歐元,合港元每個亦不到一毫。因此,日前已有一些團體及市民指本港擬議中的膠袋稅每個五毫太貴,一些家庭主婦更批評會加重日常生活負擔,因為有些餸菜不可能不用膠袋。

不過,「寓禁於徵」,如果膠袋稅的稅額定得太低,消費者不「肉赤」,對遏止濫用的作用就會大大降低。而且,擬議中的做法是先在乾貨範圍執行,盛載鮮魚、鮮肉、豆腐等濕貨的膠袋不收費,屆時家庭主婦只要養成自備購物袋的習慣,需要付出的膠袋稅應該很有限。

二是執法層面的問題。目前,儘管市民的環保意識普遍已有所提高,但本港的居住和生活環境與外國不同,外國人因住所和超市、商場距離遠,習慣每周或半月才購物一次,一購就是一大批,堆放在汽車行李箱中載回家,或採購後由超市送貨上門。但本港市民不少至今仍習慣零星購物,幾條葱也會落街一次,購物數量少而次數多,對自備購物袋會較為感到不便。未來新例將會先在超級市場、連鎖店及商場內推行,一般街市、攤檔、士多辦館暫不實行,讓市民有一個適應過程,是合理及必要的做法。而未來法例將會訂明,提供膠袋的超市、連鎖店是「責任者」,如果濫發濫用,被罰的將會是店方而不是顧客。
2007-05-30 1:06 am
政府可以立法向固體費物徵收廢用,減少固體廢物數量,這樣既可以減慢堆田區飽和的現象,亦可以減少一種溫室氣體--甲烷的排放量,因為堆田區會釋放甲烷。

政府亦可以向節能的電器及能分解的膠袋提供津貼或稅務優惠,這樣能使節能電器的價格下降,需求會上升,這會有更多人購買,從而減低用電量,使發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低。

政府亦可以徵收電費稅,用電量超越某個水平就要按量繳稅,從而鼓勵市民減少用電。

政府可以教育市民節約能源,如將不必要的電燈熄掉,或者教育市民將用完的廢物放進三色的回收桶(藍:廢紙;黃:鋁鑵;啡:膠樽)中,從而減低堆田區的廢物及減低發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政府可以和廣東省制訂一個空氣指引指標,讓兩地檢討空氣污染嚴重的地區,繼而作出改善,因為當香港吹北風時,就會把廣東省的污染物帶到香港,所以若香港成功向廣東省爭取改善空氣污染,香港的空氣污染亦能有所改善。

政府可以撥款援助電力公司發展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這些能源不會釋出污染物,這能改善空氣污染,此外亦不會釋出溫室氣體,減慢全球增溫。另外,政府亦可以在與電力公司續約時,要求電力公司加裝脫硫裝置,減低污染物排放量,從而減慢空氣污染。

政府可以作出完善的市區規劃,例如將重建區的樓宇密度降低,使這些地區能夠更通風,室內的空氣亦流通,減少市民使用空調及風扇,節約用電。

政府可以鼓勵商場及住宅大廈的管理公司,以及學校、社區中心等機構,在天台種值綠色樹木,這既能美化天台,也能吸收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改善空氣污染及減慢全球增溫,而且根據調查,這能使樓下住宅單位的溫度下降兩度,這樣,市民就會減少使用空調這種耗電量高的電器,使發電廠減少排放二氧化碳,而因為關閉空調,所以能減少氯氟碳的排放量,減慢全球增溫。

目前除了一些環保學者和地理專家外,商家及政府都意識到空氣污染的影響,因此積極推動環保,但是曾特首推行的藍天行動只有政府徹實執行,如將政府部門的空調溫度調至25.5度,而一些大型的機構也普遍將空調溫度調高,如社區中心、銀行,一些小型商場也並沒有努力推動環保。

香港人普遍有讀過地理,認識到環保對減慢全球增溫、紓緩空氣污染的重要性,但普遍只是懂得道理,不像法國、日本等國民真的依從政府教導,願意節約能源及將固體廢物回收,香港人對環保的認識是足夠的,但態度冷淡,並不願意犧牲時間及一些短暫的美好生活來支持環保。

環保當然重要,如果我們不節約能源,空氣污染問題會繼續惡化,人民會繼續吸引混濁的空氣,影響健康,患上呼吸道疾病的人會不斷增加,此外,一旦這些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與空氣中的水氣結合,就會形成酸雨,當酸兩落下時,就會破壞建築物,使建築物被侵蝕,一些珍貴的文物亦可能被毀。

另外,如果我們不支持環保,減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地球的氣溫會不斷上升,現在已經處於非常不堪的階段,你看北京、歐洲夏天竟出現以往罕見的40度就知道,所以說現在才推行環保已經太遲,另外,全球增溫會令溫水膨脹(因為熱脹冷縮的道理),亦會令兩極的冰融化,使全球海平面上升,若果我們還不支持環保,地球很多沿岸城市,如威尼斯,將會在數十年間被淹沒,比實施環保措施引致的損失還要大,過了百年,連香港也會被淹沒,所以說,大家應該努力支持環保,節約能源,否則地球快完了。
2007-05-30 1:03 am
徵收膠袋稅是御禁予徵的方法,透過徵稅方法強制性提高膠袋價格,令消費者覺得高價購買膠袋不值而自行停止使用。
但徵收膠袋稅能否達至消費者停止或減少使用膠袋的效果存疑。舉例:如煙、酒、汽油、汽車...都是徵重稅的,但效果卻是肥了政府,苦了巿民。
有個真實笑話:
去年,有數名廠商代表就徵收膠袋稅問題,拿著數十款環保袋(不織布袋)會見冬姑和數名環保局高官,請他們選出最合時髦又環保的款式向巿民推薦使用,他們用了數小時評審、討論、分析、研究,最後選了近十款交回廠商代表,請廠商向普羅大眾推介,廠商歡天喜地接過,然後告訴冬姑和眾環保局高官:「這數十款環保袋(不織布袋)包括現行在巿面可購到的,全部都是塑膠做的。」
膠袋稅是向 producer 徵收 or 向消費者徵收 ?
這只是收取稅項用那種途徑方法的選擇,最終必然是消費者付鈔。
若真正為環保著想,應從教育、技術、立法、行政......等連串配合考慮和實行,如解決膠袋問題,何不在技術上要求膠袋必須用可分解物料製成(現時已可做到及生產的),再配合宣傳教育如何達至環保的各項實用方法,另高官們不要扼殺環保回收業......

作用如下:
擬徵膠袋稅推動可持續發展
推動環保:為確保可持續發展,《2005 - 06財政預算案》建議,徵收膠袋稅;另適度引入環保稅,減少固體廢物的增長,並進一步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
香港人的膠袋使用量驚人,每天傾倒在堆填區的膠袋達3,300萬個,約相等於1,064公噸。
為推動環保,確保可持續發展,《2005 - 06財政預算案》建議,徵收膠袋稅;另適度引入環保稅,減少固體廢物的增長,並進一步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
財政司司長唐英年今天在立法宣讀《財政預算案》時指出,推動環保可以減低浪費,確保可持續發展,更有助推動環保工業的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升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生活質素,吸引專才來港,提高香港的競爭力。
借鏡海外研可行性
他表示,在《財政預算案》公眾諮詢時,曾提出徵收膠袋稅的建議;並認為,每名市民平均每天丟棄近5個膠袋,情況嚴重,與推動可持續發展社會的概念背道而馳。
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將研究如何協助零售業界減少派發膠袋,和怎樣回收再造;並計劃推動市民循環再用膠袋及自備購物袋。
唐英年說:「他們也正進行研究,參考海外在膠袋稅或收費上的做法,探討這些措施在香港的可行性。」
車胎責任制展諮詢
在減少廢物方面,唐英年表示,考慮到外國的經驗,適度引入環保稅,不僅有助減少固體廢物的增長,也可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
環境運輸及工務局正研究就廢車胎推行產品責任制,並以「污染者自付」的原則,由污染者承擔有關費用。
唐英年指出,有關的影響評估研究已完成;現正考慮各方案的成本效益及對業界的影響,計劃在本年內就可行的方案諮詢公眾。
談到含酒精飲品應課稅品稅,唐英年說,兩個月的諮詢期間收到的公眾意見相當分歧,故決定現階段不作任何調整。
2007-05-30 12:58 am
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公布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時表示,香港人的膠袋消耗量驚人,每天傾倒在堆填區的膠袋廢料達一千零六十四公噸,相等於三千三百多萬個膠袋,因此考慮引入膠袋稅。

以經濟方法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並非新鮮事,排污稅便是一例。本來按「污者自付」原則,清理污染物的費用應算作商品的成本,但由於污染物通常由政府清理,廠家往往將處理污染物視為「零成本」,超額排放污染物。故經濟學家花盡心思,想出幾個方法以經濟誘因控制污染排放量,其一是徵收產品稅。

港府考慮引入的膠袋稅便是產品稅的一樣,理念是通過提高產品的成本,鼓勵廠家及消費者轉用其他較環保的產品及原材料。

理論上,港府可以向由原材料以至最終成品的任何一個生產階段徵收膠袋稅,然而據西歐各國的經驗,向原材料或消費後的垃圾徵稅較困難及欠效率,難怪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早前在電台節目中表示,在批發層面收取膠袋稅較可取。

徵收產品稅能否減少污染,很大程度視乎是否有可行的環保替代產品。而產品稅的另一通病是對廠家的生產決定影響較少,因稅項往往轉嫁給工人或消費者。

愛爾蘭的膠袋稅是向零售商徵收的,由於政策原意是改變消費行為,而非增加庫房收入,所以零售商只須保存很少的單據,行政費用不多,而且得益於減少膠袋的倉儲,故零售商對膠袋稅並不抗拒。

然而,膠袋稅令膠袋生產商及分銷商大受打擊,大量業界工人失業。香港的經濟漸有起色,但中年人失業仍然嚴重,引入膠袋稅時,應留意工人轉業的問題,以免經濟上得不償失。


收錄日期: 2021-04-12 13:31:1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9000051KK0235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