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先立乎其大者」

2007-05-29 2:08 pm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甚麼?

回答 (1)

2007-05-29 4:47 pm
✔ 最佳答案
孟子把「仁」作為人性的根本,亦即是人的主體性(人之所以為人之性),

「先立乎其大者」就是先要確立「仁」這種人性。

孟子說「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就是知的意思,

知而不行,和不知何異?

所以和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沒有矛盾,

既要明白知道,又要在行為上配合。

這亦是儒家的心性論。
朱熹與陸九淵,皆為南宋首屈一指的理學宗師。而他們的學說都是傳揚聖人之道,言心性之學,講求修身為人之法。然而,朱陸對於為學的意見,卻有不少分歧,從「鵝湖之會」及他們其後的筆戰,便可看出這點。現就二人的學說內容,說明其相異之處。
在宇宙觀方面,朱熹認為「理」與「氣」是宇宙的本源。但「理」是第一性的,而「氣」只是「理」所衍生的。朱熹認為萬物只是「理」的顯現,正如月亮之光「散在江湖,隨處自見」。再者,朱熹更指出「理」不只是宇宙萬物創生的根本,同時亦是宇宙社會的最高法則。一切封建的統治秩序和道德倫理規範,無一不是此「理」的體現。所以他指出「理」的條目,是不出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間。同時,朱子更以「理」來解釋周敦頤所講的「太極」,說明「太極」既是「理」的大全,又是最高的「理」。不過,朱熹強調「理」是在我之外,因而主張要「窮理」方可體會到「理」的含義。而朱子認為「心」的主要性質是靈,只有辨知的能力,故心中有「理」而「心非理」,因而主張「性即理」。
而陸九淵的學說核心,是強調「心」是宇宙的本源。他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由此可見,陸九淵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人心」衍生出來的。他對於「心」的重視,可謂是繼承孟子而來的。此外,他又說:「人皆有是心,心皆具理,心即理也。」由此可見,陸氏肯定「心」是宇宙的本體,並且強調事物的理不如朱子所說「外乎其心」。不但這樣,陸氏認為「心外無理」,故無須窮索,主張「立其本心」。
在人性論方面,朱陸二人都存有不同的見解。朱熹在人性論方面,糅合了二程和張載的觀點,對「性即理」的命題發揮得更為細緻。人性何以會有善惡之分呢?二程只是提出「氣稟」的問題,而朱熹則繼承張載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這兩個概念,並賦予其具體的內容。他指出「理」是至善的,但「氣」是有清濁之分。「稟氣」之清者為聖人;「稟氣」之濁者為愚人,藉以解釋人為何會有善惡之分。而陸氏則承襲孟子「性本善」的說法,絕不認為人性之中,會存有惡念或為惡的本質,與程朱等關於人性的說法,不盡相同。再者,陸氏所說的理,並不是存在於宇宙的「理」,而是人的本心所具有的先驗概念,至於具體的內容就是孟子所謂的「仁、義、禮、智」等德目。由於陸氏主張「心即理」,加上他認為「心」只有一個,因此人性只有善質。但人為何會有不善呢?陸氏指出人會為惡,主要的原因是他們不能存養「本心」。他認為愚者主要是受到物慾的蒙蔽;賢者則是受到邪說的迷惑。陸氏指出,只要人人能做到「外物不能移,邪說不能感」,這樣就能復歸「本心」。
簡單來說,朱熹的性格較近程頤,認為人性復雜,因而對人存有戒懼之心;而陸九淵的性格則較近程顥,對於人性比較樂觀和信任。
在認識論方面,朱熹頗有客觀和唯物的色彩。首先,他提出了「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的命題,即是以自己本來具有眾理的知覺心去窮理。朱子認為「人之心靈,莫不有知」,而天下的事物也是「莫不有理」。不過,天下事物的發展變化,是沒有窮盡的。因此,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也是沒有窮盡的。而他認為「大學之教」,就是要在天下事物已知的規律之基礎上,作進一步的研究,以求取更深入的知識。所以,他提出「道問學」的主張,要從讀書博學入手來追求知識。但甚麼書是最適合呢?他認為天下物理的精蘊,都藏在於聖賢之書中,其中以〈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最為重要,這亦是六經的階梯,定為「四子書」。他的退五經而進四書之說,實為當時學術界的空前創舉。
而陸九淵的認識論,是根據「心即理」的主張,認為此心此理我所固有,不而外求,故提出「存心、養心、求放心」的修養方法。陸氏認為存立「本心」,是做人的首要大事。只要認識了「本心」的理,就能認識是非的標準,並藉此達到道德完善的地步。此外,陸氏強調只要存養了「本心」,那麼聖賢的指導、儒家的所有經典都可由此貫通,全都是我心中之理的注腳而已。即所謂:「學苟知本,六經皆我注腳。」陸氏雖不完全反對尋師、訪友、讀書等學習途徑,但不能只用朱子「格物窮理」的方法。他主張先要把自己的心靈挺拔起來,然後才去讀書、格物、窮理,這樣所得之理才不致陷於支離。
從上而言,在為學程序方面,朱、陸確是有所不同。朱子主張「縱觀博覽,而後歸之約」,類近現代的「歸納法」。而陸氏則主張先發明「本心」,然後才博覽,並以孟子的「先立乎其大者」為教學要旨,類近現代之「演繹法」。
總括而言,朱、陸同為學術界的巨擘,然而兩者因學術上的見解不同,遂各立門戶,分庭抗禮,二人甚至曾在江西的鵝湖舉行辯論,其情況的激烈,為戰國以後所罕見。由於朱熹認為陸九淵的學說簡略空疏,而陸九淵則指出朱熹的學說支離瑣碎。因此,「朱陸異同」遂成為學術界的一大問題。然而,朱熹的學說博大精微,集宋學之大成,歷元至明初而不衰。而陸九淵的學說,直至明中葉王陽明時,才發揚光大。


收錄日期: 2021-04-13 16:24: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9000051KK0060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