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金融業,好處

2007-05-29 2:52 am
金融業的好處與壞處

回答 (2)

2007-05-29 9:13 am
✔ 最佳答案
金融業好處:
1) 經濟可以發展, 因為 banks 呢o的行業可以提供 $$$$$ 俾o的想創業的人仕。
2) 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啦~
金融業壞處:
1) 如果金融的體制唔好, 個經濟動盪, 會令到社會不穩。

不過整體黎講,
好處一定多過壞處好多。
試想想,
無 banks 借錢,
而家 hk 無左幾多公司,
又會有幾多人買唔到樓?

個個都問 bank 借借借 ma~
參考: me
2007-05-29 3:08 am
當郵票不再有英女王肖像時,沒多少人想過香港的富裕日子也會如賀回歸寶鼎般脆弱。一場金融風暴,一場SARS疫潮,一度讓我們沉思﹕單憑金融業,經濟根基是否穩固?今天,恒指老早衝破了2萬點跌跌升升,港股市值超越13萬億元,連行政長官曾蔭權也堅稱「金融業可養活700萬人」的時候,也許有人相信,只要穩守亞洲金融中心角色,香港「想窮都難」。





回歸十年,香港金融業的成就叫人驕傲,然而,這份璀璨可有半分「韶華勝極、開到荼蘼」之危嗎?


以往說到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旅遊、零售、物流和金融,總是平分秋色,但近年掛在特首曾蔭權和一眾高官嘴邊的,往往只剩下金融業的一切。「我們要做國際級金融中心」、「我們的新股集資額超英趕美」、「我們全球市值排名晉升一級」,甚至「我們的金融業可養活700萬人」……說說,好像香港除了金融業,便什麼都沒有,或是什麼都不需要有。


2007年1月26日,市場擔心內地加息,港股大跌超過400點,成交602億元。「升跌市好平常,最重要是有成交,成交多才有生意。」站在交易大堂中央,看電子屏幕不停閃動的香港交易所主席夏佳理說﹕「你看,成交多的日子,屏幕閃動得很快……我眼力不夠好,看得眼都花了!」


港股市值 10年升逾3倍


九七回歸時,港股市值3萬多億元,如今去到超越13萬億元,短短10年升值逾3倍,成為過去10年本港最耀眼的一份經濟成績表。夏佳理說,「市值只是一個數字,不是一個準則去評定成績,市值多少作用不大。排名也一樣,排高一級,排低一級,沒什麼實際意義,只是傳媒愛報道罷了!」雖說名次高低只是錦上添花,但論到目標,夏佳理認為不妨定高一點,因為香港有足夠條件「打世界波」。「既然我們是國際級,可以踢世界賽,為何不去?我們的目標,是做美國的紐約、英國的倫敦。」


事實上,以去年本港新股集資超過3300億元的紀錄來看,已達到「超英趕美」成績。然而,後勁如何?尤其當內地金融市場發展愈見成熟,愈具「踢世界波」級數時,香港多年來稱霸亞洲的寶座,會否拱手讓人?


做美國的紐約 英國的倫敦


夏佳理回應謂,「700萬人同13億人,當然無得比,但為何要比呢?說到底,我們是同一個國家,上海愈成功,我們好處愈多。試想想,他日人民幣自由兌換,有幾多資金來港投資?港股成交可以有多少?有競爭不是壞事,所有事情不一定是你輸或我贏,雙贏都可以。」


他認為,金融業最大優勢是流動性高,如今全球一體化的形勢下,金融人才不愁出路。 「香港沒有本土大行(證券行),不等於機會比人少。你看倫敦,當年風光一時的大行,如今剩下多少?但你會說倫敦不是金融中心嗎?你會說倫敦人才無發展機會嗎?不會。只要是人才,他們都有發展機會,難道美資行只有美國人?你看大摩、高盛,實際有多少美國以外的人在工作?香港也一樣,今日栽培的後生仔,他朝有機會,隨時可到內地發展。反過來說,上海有優秀人才,又可來港工作。」


「所以──」夏佳理續說:「下一個10年,發展空間定比今天多。」因為除了香港,全世界也有不少機會被等發掘。「香港的後生仔好棒,又識『執生』,只是語文水平差了點,中英文兩頭不到岸,這個我也明白,是教育制度問題,好難搞……」


葉太:社會怎能靠單一行業


不過也有人不同意押注在一個產業上。「有常識的人都知,不應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說到行政長官的金融業養活700萬人言論時,葉劉淑儀這樣回應。這名在九七回歸後,曾與曾蔭權一同效力特區政府的前保安局長(現為匯賢智庫主席),雖已走出官場,但對於港府政策,仍有滿腹意見。「靠單一個行業養活整個香港,怎可能?雖然我知他(曾蔭權)的確是這麼想,以為香港只要做到金融中心,想窮都幾難。」


她指出,港府早在70年代已知道社會和經濟要多元化,否則將會出現危機,所以當時才有興建工業的念頭,目的是解決本港的高地價、高成本的困局,鼓勵廠家發展不同工業。


「好多人以為紐約、倫敦無工業,對,城市本身無,因為去了城市外圍。事實上,紐約不是只得金融業做得出色,它是一個多元化的經濟體系,除了金融,還有廣告,全球最大的廣告公司都在紐約;又有時裝,所有人都知世界潮流是來自第七街。紐約也是全球鑽石生意的交匯點,有一條鑽石街,可能沒太多人留意,我去過一次,好多猶太人做鑽石生意。倫敦也不是只得金融股市,全球最有名的律師行、會計師行,都以倫敦做總部,成為了專業服務的中心。」


她續說﹕「香港有什麼?除了一個似豪宅、似甲級寫字樓多過似做資訊科技的數碼港。我不是說數碼港無用,但人家發展高科技,不是靠豪華包裝,你看創立惠普電腦的兩個人Hewlett和Packard,他們的技術,是躲在車房研究出來的。」


「有志氣做倫敦、做紐約,當然值得嘉許,但如果只想靠金融業養活700萬人,是無可能的。」葉劉淑儀一邊說,一邊翻出她近日蒐集到的數據,「我們現在的勞動人口有300多萬,從事金融業工作的,只得5.1%。金融業對整體GDP的貢獻,亦只得12.2%。你說,如何靠一個行業養起全個香港。還有,不要忘記,我們同紐約、倫敦不同的地方,是普及教育起步得遲,我們還有大批低技術、低學歷的人,等我們照顧,難道你又叫他們跑去做金融?」


「有一樣更加令人失望的是,由頭到尾港府所講的金融機會,都是要靠中央政府協助,不是自己一手一腳發展出來。以前大家不會有這種倚賴心態,你幾時想過去問英國政府數?不會的,我們六七十年代的經濟成果,都是由山寨廠慢慢捱出來的。」葉劉淑儀喃喃地說﹕「我明白,發展金融最快見到成績,有人家幫忙又比自己做容易……香港人一向都有這份走捷徑心態。」


收錄日期: 2021-04-27 12:04: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8000051KK0322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