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傳統釐定鑽石價值高低的標準是「4C」制度,即卡、色澤、淨度、和切割。
卡
卡,或譯卡拉、克拉(Carat),是鑽石的質量單位。一卡相等於200毫克。因為鑽石的密度基本上相同,因此越重的鑽石體積越大。越大的鑽石越稀有,每卡的價值亦越高。下表為2005年時的價格比較。
卡 每卡價值(美元) 總值
0.5 卡 3,000 1,500
1.0 卡 5,000 5,000
1.5 卡 7,000 10,500
2.0 卡 10,000 20,000
3.0 卡 15,000 45,000
5.0 卡 20,000 100,000
淨度
淨度(Clarity)以鑽石內的瑕疵多少缺定。瑕疵可能是天然的雜質或裂痕。瑕疵的數量、位置、大小等都會影響評級。鑽石壙開採出來的鑽石中,只有20%可以成為寶石,其餘的因為瑕疵較多通常只能作工業用途。而20%的寶石級鑽石中,大部分都包含肉眼可見的瑕疵。在此級別以上的鑽石較為大眾喜愛。至於屬完美級別的鑽石更為罕有,被稱為「博物館級」鑽石。通常使用10倍放大鏡觀察鑽石內部及表面瑕疵的大小、數量、分佈及對鑽石光彩影響的程度,分出等級。一般通行的淨度分級如下:
FL - 「Flawless」,完美無瑕。在十倍放大鏡下內外俱無瑕疵。
IF - 「Internally flawless」,內部無瑕。在十倍放大鏡下只有表面有輕微花痕。
VVS1, VVS2 - 「Very Very Slight」,非常非常小。在十倍放大鏡下只有很難看見的瑕疵。VVS1 淨渡高於VVS2。
VS1 and VS2 - 「Very Slight」,非常小。在十倍放大鏡下可看見瑕疵,但肉眼難以辨認。VS1淨渡高於VS2。
SI1 and SI2 - 「Slight Inclusions」,小瑕疵,肉眼可能看見。
I1, I2 and I3 - 「Imperfect」,有瑕疵,可以被肉眼看見。
現代科技之下,有些鑽石的瑕疵是可以修補的。不過修補過的鑽石的價值會稍低。
色澤
鑽石的色澤會因為化學上的雜質而有所偏差。完全純正的鑽石應該是透明無色的。鑽石偏向不同的顏色會影響它的價值。絕大部分的鑽石都是因為帶有氮原子而偏黃。白鑽越偏黃,價值便越低。但是偏粉紅或藍的鑽石價格卻較高。顏色強烈偏向粉紅或藍的鑽石可能是價值連城。
一般的方法是把鑽石按偏黃的程度分為不同的等級,把樣品與已知色級的比色石對比確定,以D級最高,Z 最低。
無色: D, E, F
接近無色: G, H, I, J
微黃: K, L, M
輕淺黃: N, O, P, Q, R
淺黃: S, T, U, V, W, X, Y, Z
切割
切割指鑽石是如何從原先開採的石礦中切割成寶石。切割往往是最能影響鑽石的品量及價值的一個指標,但是它卻沒有單一的分級方法。
形狀
未經切割打磨的鑽石並沒有燿燦生輝的光芒。切割的功用是把鑽石割成可以盡量增加光線反射的形狀。1919年數學家Marcel Tolkowsky發明了一種切割方法,能令鑽石在上方看來最為生輝。這種切割方法被稱為圓多面型(Round Brilliant),亦即最為常見的圓形鑽石。這種鑽石一般標準是有五十七個面或五十八個面,三十三面在冠部,二十四個面或二十五個面(即在底尖處再磨一個面)在腰以下。不屬於這種切割的形狀稱為 Fancy Cut,包括有方形、梨形、心形等。有鑽石品牌標榜他們旗下鑽石都採用八心八箭的方式來切割,也屬於這一類。
質素
切割得宜的鑽石,顯得亦比同級重量、顏色,但切割差的鑽石更為燿燦。判斷切割是否優良,要看鑽石的各種比例,各面是否對稱,各種角度等等。有時鑽石的切割角度相差數度,便會造成截然不同的效果。
切割完的鑽石,往往只有原石的一半重量。為了在鑽石保留最多的重量,或者要避開原石上的雜質,有些鑽石切割時會犧牲完美的切割比例。
血腥鑽石
為遏制「血腥鑽石」的交易,有建議在「4C」制度提升為「5C」制度,在四個標準下再增加「道德」這個新標準,來證明該鑽石不是用來資助戰爭,以及在設備安全的鑽礦開採,過程中沒有僱用童工。在新制度下,超過一卡的鑽石將附上載有開採鑽礦照片的電腦晶片。
2007-05-28 07:31:13 補充:
所以「5C」制度,即卡(Carat)、色澤(Color)、淨度(Clarity)、切割(Cut)和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