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解釋緣起緣滅?

2007-05-28 7:41 am
由於上次簡錯左最佳答案, 所以重新問多次, 請不要引用蕭平實的邪見作答!

回答 (4)

2007-05-28 7:19 pm
✔ 最佳答案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謂莊嚴。

莊嚴者,太虛不生靈智,含容一切是與非,是非皆因心分別而生成。
緣起?知建立知攀無明。心妄生是是非非,是自性入生死自迷不知。
緣滅?自見己過,不見他人過。正己過,正了也需過,是自性功德。
善緣一切無攀緣。因緣,不垢不淨、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何妄心?

眾生結緣?緣結?心結何來?所執為何心?.....佛告阿難七處徵心!


http://tw.epochtimes.com/bt/5/3/22/n860969.htm
成語「解鈴還需繫鈴人」 比喻誰做的事出了問題,仍須由誰去解決。

據明代瞿汝稷編佛家禪宗語錄《指月錄》卷二十三「法燈」載:金陵清涼寺有一位泰欽法燈禪師,他性格豪放,平日不太守佛門戒規,寺內的和尚都看不起他,唯獨法眼禪師對他非常器重。

有一天,法眼在講經說法時,問寺內眾和尚:「繫在老虎頸項上的金鈴,誰能解得下來?」無人能答得出來。這時,法燈恰好走過來,法眼問了他同樣的問題。法燈答道:「只有那個把金鈴繫到虎頸上的人,才能把金鈴解下來。」(

2007-05-28 14:45:17 補充:
周處怎樣除三害的。
參考: .....
2013-09-01 2:38 am
引述 lcbfrance網友 之心得

讀過 平實導師的法寶,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佛法。

讀過 平實導師的法寶,才知道自己以前走錯路。

讀過 平實導師的法寶,才知道那些大大有名的所謂「大師」,都是未悟言悟,未證言證者。

讀過 平實導師的法寶,才知道那些藏密活寶,都是群搞邪淫的附佛外道。

讀過 平實導師的法寶,才曉得八識心王正確知見。

讀過 平實導師的法寶,才知道台灣那位《阿含經》專家xx導師,原來看不懂《阿含經》!?

讀過 平實導師的法寶,堅決肯定導師是位地上菩薩,要不然怎會寫得出如是精湛的佛法,要不然經過導師拈提的「大師」們,怎麼個個都啞口無言!
2007-05-29 10:06 pm
阿彌陀佛..請各位師兄盡力弘揚正信佛法

愛因斯坦曾研究過《大藏經》,在他的日記裡曾三次提到,并寫道:「如果將來有一個能代替科學學科的話,那麼這一學科唯一的就是佛教。」「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完美的宗教應該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了一個神化的人,放棄了死板的信條教義,及主從觀念,基於物質和精神的經驗而渾為一體,那只有佛教才能完全符合這些條件。」

國父孫中山先生也說:「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換句話說佛學不但合乎科學,而且可以對科學補偏救弊,改正科學研究的錯誤。

梁啟超說:「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入世而非厭世,乃積極而非消極,乃兼善而非獨善。」

尼采說:「佛教是歷史上唯一能真正實證的宗教。」

羅素說:「我覺得不論是智慧或人格,佛陀都遠遠超越其他宗教創教人。」

拉哈克斯蘭說:「佛陀是把智慧之光投射在人類心靈的第一人。」

尼赫魯說:「要解決任何問題,都必須在和平的氣氛中進行,就如佛教的中心思想一樣。」

佛法妙理堪為科學之父,哲學之母,而無人弘揚,確實令人惋惜



想了解更多正信佛教請看看聖嚴法師著正信的佛教
http://book.bfnn.org/books/0014.htm

還有學佛群疑
http://book.bfnn.org/books/0069.htm

淨空法師
http://www.amtb.org.tw/

佛教青年協會
http://www.bya.org.hk/


正覺蓮社
http://www.buddhist-hhckla.com/mailboard/main.html


香港佛教聯合會
http://www.hkbuddhist.org/index.html


菩提學會
http://budhihk.com/index.htm


寶蓮禪寺
http://www.plm.org.hk/
2007-05-28 7:49 pm
師兄慈悲。
末學個人對於因緣和合/緣起緣滅的理解,已於下列問題中表達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7051102014
並請師兄亦同時参考該題中其他師兄的卓越見解。
以下再貼出聖嚴法師有關緣起緣滅的開示,謹供參考:
【佛教的教理,有一個基本原則,那也是釋迦世尊對於宇宙人生的特別開悟,悟到一個緣生的道理。
所謂緣生,就是因緣所生,也就是由於各種關係的結合而產生各種的現象。比如一篇文章能夠形成為文章,能夠達到讀者的手裏,能夠使得讀者明白一些有關佛教的問題,這中間的關係(因緣),看來簡單,實際則複雜之極;文字的來源及修養,知識的累進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熱忱及見解,加上文具的製造及運用,文稿的檢字排版及印刷,郵件的寄發及傳遞,最後還得有讀者自己的興趣知識及精神,才能完成一篇文章從作者到讀者之間的任務。這種關係(因緣)的舉例,尚是粗淺而明顯的,若要更進一步的考察,每一個關係的單元上,也都連帶著許多的關係,這種關係連帶關係的現象,便是因緣。事物的出現,是由於因緣的聚何合,事物的消失,是由於因緣的分散,這就叫作緣生緣滅。】
阿彌陀佛。


收錄日期: 2021-04-23 17:00: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7000051KK0618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