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萬里長城的歷史
長城,在這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意義絕不僅僅在於一個古代的城牆;一段段的城牆,一座座的烽火台,縱橫萬里,都實實在在的紀錄著我們這個民族所經歷的坎坷與輝煌。
很多人都認為長城是秦始皇修建,其實,長城早在秦始皇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據古代資料,早在四千六百多年前的屈家嶺文化時期,人們就已修築周長一千到二千公尺,高八公尺以上的城池了,而幾千年之後在春秋戰國時期修築長城給奠定了建築基礎。
戰國時期社會動盪不安,戰亂連連,長經流域出現了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個較頗有實力的諸侯國,那在他們征戰中已經開始使用騎兵,而騎兵攻城的能力和速度極快,所以為了維護防禦他國進攻,各諸侯國紛紛在自己邊境修築長長的防護城牆,這就是早期的長城。
跟據(左傳)記載,當年楚國就以長城(當時稱方城)做城防,然後加上漢水做護城河,才免了當時稱霸的齊恆公的攻打,可見這高高的城牆在防禦騎兵的攻打是發揮很大的威力。
那當時秦、趙、燕三國也經常受到匈奴的威脅,於是這三個國家也在北方修築了長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派了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取河南,採取「可繕者制之」的政策,一方面修補和治理那些仍然可以發揮功用的舊長城,然後把秦、趙、燕三國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以便有效的防禦匈奴,另一方面又擴建新長城,使當時的長城成為西起臨兆,東至遼東的萬里城牆。
後來兩漢為了防禦匈奴,東魏、北魏、北齊、北周、隋朝、明代抵抗蒙古、韃靼、瓦刺、女真少數民族入侵,都建了不同規模的長城。
今天我們所見的長城,大部份是明代修的,明朝邊患不斷,因此也沿襲了古代修建長城來抵抗侵略。從洪武初年開始修築居傭關和山海關,到了嘉靖年間,從鴨綠江至嘉峪關,全長共七千三百餘里的雄偉長城於焉完成。
萬里長城曾經凝聚多少人的血淚生命,讓無辜的百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甚至出現了「道路死者以溝量」的記載,也留下難以計數的像孟姜女一樣的悽涼傳說。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結晶,是人類建築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
許多人以為修築長城是秦始皇開頭的,其實,早在戰國時期,這項浩大的工程即已開始。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各諸侯國都於險要據點興建單個的防禦城堡及用於傳遞軍情的烽火台等設施,隨後逐漸在邊境上修築城牆,把這些城堡等設施聯接起來,形成一套有機整體,以抵禦外敵的侵擾。楚國於公元前7世紀前後,最早開始這項工作,為防韓、魏而築起「方城」,以後各國紛紛效仿。如齊國為防楚、越而在泰沂山區築起齊長城;魏國為防秦國,沿洛水河城築起魏長城;
趙國為防齊、魏之敵,在漳水一帶築成趙長城。這些都被稱為戰國長城。除此之外,有的諸侯國,燕、趙、魏國,為抵禦北面遊牧民族(如東胡、匈奴)南下侵擾,在北方修築長城。隨著六國的相繼覆滅,這些長城也失去了它們原有的作用,只是仍能發揮著防止匈奴侵擾的重要作用。
秦國最早的一條長城,修建於秦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的「塹洛」,沿洛河修築,以防魏國之敵。秦惠文王更元元年(公元前324年)秦國又築洛河中游的長城,「築上郡塞」,這是防禦趙國的。秦昭襄王時,又在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防匈奴的侵擾。這段長城由東向北,起自臨洮,至今陝西安塞縣境時分為兩支:一支止於秦國上郡治所膚施附近;一支則到達於內蒙古托克托縣十二連城附近的黃河岸旁。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正在從事國內的各項改革,但北方匈奴貴族集團覬覦中原財富,經常南下侵擾,匈奴貴族趁著北方的燕國、趙國的衰落,一步步向中原侵犯,把黃河河套地區大片的土地奪了過去,給人民帶來了莫大的痛苦,同時對秦國的首都咸陽也帶來了嚴重的威脅。當時在群眾中就流傳著「亡秦者胡也」的說法,可見問題的嚴重性。秦王政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將蒙恬率兵30萬討伐匈奴,奪回河套以南地區。接著又奪回河套以北的陰山一帶的大片國土,重新設置九原郡。匈奴貴族的進犯雖然被趕走,但它的實力並未受到徹底的打擊,對秦國內地仍有很大的威脅,這就需要時刻防備匈奴人的再次進攻。於是秦始皇決定修築起一條新的長城。
秦王朝從民間征發大批的民工,同時命令大將蒙括率士卒來修築長城。這條長城以六國時的秦、趙、燕國北部的原為防禦匈奴而修築的舊長城為基礎,修葺、增補,同時又建造不少新的城牆,將它們連接起來,使之屹立於秦王朝的北方。這條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沿廣闊的黃河流域,依峻峭的陰山山脈,行經內蒙古草原,蜿蜒曲折,全長約5000余公里,前後共用9年時間,終於修築起這抵禦外敵的屏障。
2000多年來,總共有20多個王朝和諸侯國家修築長城,而且許多朝代修築的長城無論從長度、工程質量和工程規模上都可與秦朝長城匹比甚至超過秦長城。明朝統治者對長城的修築最為重視。這與當時北方蒙古各部經常縱兵騷擾中原地區有關係。明朝大規模修長城有三次。到1500年前後,明長城全部修完。西起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河北省東北部的山海關,經過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等省。它隨著山脈的曲折盤旋,綿延6300公里,形成中國北方崇山峻嶺上一道氣勢雄偉的城牆。這一馳名中外的萬里長城,表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度智慧,也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
萬里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歷代歷朝統治者徵調千百萬人,經過多年艱苦勞動,死亡無數生命,才修建成功的。正如古人留詩:「嬴政馭四海,北築萬里城。民命半為土,白骨亂縱橫。」長城的建築,絕大多數地段是以山脈為基礎,隨著山勢的高低起伏。有的地段是建在距地面1300米左右的高山上。長城本身的高度從5米到10米不等。在山勢陡峭的地方,牆身就低一些,較平坦的地方牆身就高一些。
2007-05-27 20:42:24 補充:
萬里長城的修築雖然給當時的勞動群眾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並未因此而失去它重要的歷史意義。它是勞動人民用血汗和生命換來的,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卓越的創造力量。它是世界上最長最古老和最雄偉的長城。據曾踏上過月球的美國宇航員說,從月球上看中國的萬里長城是地球上能用肉眼看得見的兩項特大工程之一,不愧為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