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禮賓府的歷史

2007-05-28 1:28 am
中環禮賓府的歷史

回答 (3)

2007-05-28 1:34 am
✔ 最佳答案
香 港 禮 賓 府 昔 日 是 香 港 總 督 的 辦 公 室 和 官 邸 。 這 座 建 築 物 始 建 於 1851 年 , 歷 時 四 年 竣 工 。 禮 賓 府 建 成 之 初 , 附 近 尚 未 建 有 現 今 所 見 的 高 樓 大 廈 , 故 可 將 海 港 景 色 飽 覽 無 遺 。 禮 賓 府 原 屬 英 喬 治 亞 時 代 建 築 , 富 有 濃 厚 殖 民 地 色 彩 。 日 軍 佔 領 香 港 期 間 , 曾 把 禮 賓 府 用 作 司 令 部 , 並 委 派 日 本 工 程 師 藤 村 正 一 加 建 一 座 高 塔 樓 , 把 兩 座 建 築 物 連 接 起 來 ; 又 在 屋 頂 加 上 日 式 瓦 片 , 淡 化 建 築 物 的 歐 陸 風 味 。 這 座 典 雅 的 建 築 物 現 為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行 政 長 官 和 政 府 舉 行 重 要 官 式 宴 會 的 場 所 ; 另 於 每 年 指 定 日 期 開 放 數 次 , 供 市 民 參 觀 。
從 中 環 怡 和 大 廈 乘 3B 線 巴 士 至 紅 棉 路 聖 約 翰 座 堂 , 或 從 中 環 愛 丁 堡 廣 場 乘 15C 線 巴 士 至 花 園 道 山 頂 纜 車 總 站 , 步 行 至 上 亞 厘 畢 道 。
2007-05-28 1:45 am
香港禮賓府始建於1851年10月,即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八年之後。施工圖由第二任測量總署署長卡拉弗利 (Charles St George Cleverly)負責,預算需費14,940英鎊。然而工程進展緩慢,歷時四年才告竣工。1855年10月,官邸落成,第四任港督寶寧爵士(1854-1859年)成為首位主人。
• 英國殖民地年代曾以禮賓府為官邸的25位港督
1.寶寧 Sir John Bowring (1854-1859)
2.羅便臣 Sir Hercules Robinson (1859-1865)
3.麥當奴 Sir Richard MacDonnell (1866-1872)
4. 堅尼地 Sir Arthur Kennedy (1872-1877)
5.軒尼斯 Sir John Pope Hennessy  (1877-1882)
6.寶雲 Sir George Bowen (1883-1885)
7.德輔 Sir William Des Voeux (1887-1891)
8.羅便臣 Sir William Robinson (1891-1898)
9.卜力 Sir Henry Blake (1898-1903)
10.彌敦 Sir Matthew Nathan (1904-1907)
11.盧嘉 Sir Frederick Lugard (1907-1912)
12.梅含理 Sir Francis May (1912-1919)
13.司徒拔 Sir Reginald Stubbs (1919-1925)
14. 金文泰 Sir Cecil Clementi (1925-1930)
15.貝璐 Sir William Peel (1930-1935)
16.郝德傑 Sir Andrew Caldecott (1935-1937)
17.羅富國 Sir Geoffry Northcote (1937-1940)
18.楊慕琦 Sir Mark Young (1941-1947)
19.葛量洪 Sir Alexander Grantham (1947-1957)
20.柏立基 Sir Robert Black (1958-1964)
21.戴麟趾 Sir David Trench (1964-1971)
22.麥理浩 Sir Murray MacLehose (1971-1982)
23.尤德 Sir Edward Youde (1982-1986)
24.衛奕信 Sir David Wilson (1987-1992)
25.彭定康 Chris Patten (1992-1997)


香港禮賓府是法定古蹟,受《古物及古蹟條例》保護。它的建築外型典雅,既富新古典建築風格的華麗氣派,又略帶熱帶格調。歷任28位香港總督中,25位曾以禮賓府(過去稱為總督府,1999年易名)為官邸和辦公室。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入住後,成為首位在這知名府第居住和辦公的特區政府首長,為這座經歷了150年歷史的建築物,展開新的一頁。

細數香江歲月,禮賓府的故事,有無可取代的獨特魅力。在殖民地的年代,禮賓府不但是香港總督及其家人的官邸,也是訪港皇室成員及其他貴賓的居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此宏偉府第成為特區行政長官及政府接待各界要人的最重要官方場所。香港禮賓府位於中環上亞厘畢道,佔地廣闊。正面朝南,仰望太平山;北面斜坡則俯瞰政府總部所在的中區政府合署。

大宅座落於24 000平方米的青庭園中,四周遊目,大都會各式摩天高廈林立眼前。1919年,禮賓府開始栽種杜鵑花,為大宅增添繽紛色彩。每到春天,杜鵑盛放,女宅紫嫣紅,與四周青草綠樹互相映襯。當中一棵源自南美的繡球樹(學名Brownea grandiceps),乃稀有品種,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古樹名木冊》上有它的紀錄。繡球樹樹高七米,樹冠寬九米,經專人悉心護養,至今生長茂盛,欣欣向榮。

園內不少大樹樹齡匪淺,見證了大宅歷年人事更替。麥理浩爵士(1971-1982年)任港督時期興建的管家宿舍旁有一棵鐵刀木(學名 Cassia siamea)。興建宿舍時,為原地保留這棵樹,宿舍設計特意作出遷就宴會廳和飯廳氣派雍容典雅,可舉行大小宴會,是特區政府設宴款待到訪國家元首或政府首長的理想地點。宴會廳面積300平方米,可以舉行150人的宴會或300人的酒會。客廳則常用於迎接政要貴賓或舉行會議。

禮賓府主樓於一八五五年興建,屬新古典建築風格,有濃厚殖民地色彩。歷任港督以至特區行政長官都在府第續有修繕,以切合個人風格和需要。 其中以1889-1891年和日治時期(1942-1945年)兩次修建的規模最大。1889年,港督德輔爵士 (1887-1891年)在任期間,東面加建新翼,用作社交活動場地。新翼面積與主建築相若,由有蓋樓梯相連,上層為宴會廳,下層為飯廳。加建工程全速進行,於1891年完成。


1941年聖誕日,第21任港督楊慕琦爵士(1941-1947年)向日軍投降。其時,總督府已建成86年,不少部分亟待徹底修葺,日軍遂大舉重建擴充。1942年,26歲工程師藤村正一奉命擬備圖則,準備加建中央塔樓和修改石柱牆飾,以切合東洋風格。上層增建向海的傳統和室,包括日式榻榻米平台及障子趟門(米紙製),另闢設小型茶室。工程1944年完竣。時至今日,訪客來到這座宏偉的歷史建築物前,塔樓仍然是人們目光的焦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駐港日軍1945年9月16日在總督府簽署投降書。簽署儀式所用的長桌,現於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歷任港督以至特區行政長官都在府第續有修繕,以切合個人風格和需要。
楊慕琦爵士 (1941-1947年) 1946年遷回官邸,把日式裝置拆除,改建成四間睡房和浴室。

葛量洪爵士(1947-1957年) 在房間牆壁上鑲嵌飾板,加裝假天花和壁爐,增建露台,在睡房、客廳和飯廳安裝獨立空調、裝上水晶燈飾,並在主樓門廊入口處加置兩隻石獅子。石獅子至今仍守衛着禮賓府。

戴麟趾爵士 (1964-1971年) 重新裝修,大門地上鋪砌黑白方格的膠地板,天花和牆壁加添華麗的石膏浮雕。
麥理浩爵士 (1971-1982年) 大規模翻新,更換屋頂,宴會廳首次安裝中央空調,花園闢建腰形泳池;並拆除天花吊扇,換上夫人在印度購置的意大利製古董水晶燈;擴充員工宿舍,加建風格與主樓相配的管家宿舍

尤德爵士 (1982-1986年) 在北外廊主樓石梯之外加設噴水池。置於花崗石級中央的扶手欄以同樣花崗石物料砌造,設有一引水道,池水沿引水道淙淙流下花崗石級至斜坡平台。
衛奕信爵士 (1987-1992年) 改建花園,方形水池改為圓形,在斜坡平台加建小涼亭,主花園樓梯水景改為大型花槽種植時花。

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 (1992-1997年) 以「東西交匯」為基調,在內部大事重修,以反映香港中西薈萃、朝氣勃勃的特質。新的室內陳設既切合港督官邸尊貴地位,也展現東方世界的文化承傳。地毯、家具、陶瓷、畫作、雕塑完全更換,展現出新的風貌。

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 (1997-2005年) 出任行政長官後,決定留居於其半山寓所,但每逢舉辦官式活動或接待貴賓,仍以禮賓府為首選場地。在他任內,禮賓府增添了許多雅緻的盆景,也作了一系列改建,包括改建廚房,以配合中式烹調,另外把宴會廳開放予非政府組織申請使用。

曾蔭權 (自2005年) 是首位入住禮賓府並在內辦公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禮賓府的 電訊、通風和電力系統已經按照現今標準更新,並在後花園增建一個戶外魚池。香港禮賓府幾歷變遷,糅合了不同的建築風格,成為今天別具特色的文物建築。它是香港歷史演變的見證,抹上了悠悠歲月留下的幾許神秘與尊貴色彩。百多年來,不同的主人、嘉賓和員工,各以其不同的身分和方式,為它添上了深淺各異的歷史筆觸。
2007-05-28 1:35 am
香港禮賓府前身為香港總督府,1851年動工,至1855年竣工。1891年於東面擴建新翼,即今日之宴會廳。1941年至1945年日佔期間,依然以禮賓府作為港日政府的總督府,於英治期間的28位港督有25位均在裏面居住。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原來打算將港督府更名為特首府,作為新任特首的官邸,但據說由於擔心英國在府內留下間諜裝置,因此當時新任特首董建華拒絕以此為官邸。就此前港英的港督府命名出現了問題。最初政府稱之為「前港督府」,後經政府專家討論後,建議將建築物更名為「紫蘆」,取意自建築物上呈深紫啡色的屋頂。後來由於此名與香港的一些建築物重名,加上社會普遍不認同,使得「紫蘆」一名最終沒被採用,而改稱為「禮賓府」。

2005年董建華宣佈辭職,新任特首曾蔭權宣佈將以禮賓府作官邸,並花費1450萬港元進行維修工程,包括改良電力、電訊網路和影音系統,以及建造一個錦鯉魚池,以迎接曾蔭權的入住。2006年1月12日,曾蔭權與太太正式遷入禮賓府居住,1月16日起,行政長官及行政長官辦公室將從政府總部遷至禮賓府辦公,回復殖民地時期的安排。特首入住後,「禮賓府」的名稱維持不變。


[編輯] 建築

禮賓府的日式屋頂
1945年香港總督府遠景香港禮賓府屬英國喬治時代建築,具有濃厚的殖民地風格,在英式建築上引入了適合亞熱帶地區的大型窗戶和陽台。於落成後歷任香港管治者一直有對該建築進行加建和修改,並對原建築多作改動,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在日佔期間由日本工程師藤村正一在中央加建一座塔樓,屋頂亦由歐洲式改為日本式。

於現任特首曾蔭權宣佈將以禮賓府為官邸後,該建築再一次進行了修建,其中包括加建一個小魚池以飼養曾蔭權心愛的錦鯉。

香港禮賓府現在是香港的法定古蹟。


[編輯] 活動

石獅像香港禮賓府除了可作為香港特首的官邸外,還是特區政府官式接見國家元首、外國政要、重要來賓的場所。特區政府的一些重要儀式也於禮賓府內舉行,例如每年的授勳儀式、香港運動員出戰奧運會的授旗儀式等。1999年香港特區政府與迪士尼公司正式宣佈興建香港迪士尼樂園的發佈會亦於府內舉行。

於20世紀90年代中,禮賓府開始接受其他組織機構借用的申請,其中最早的是由香港電台在當時港督府內舉行音樂會。現今禮賓府每月均會預留三個星期五供慈善、非牟利或公共團體申請借用,舉辦對公眾有益的活動,而這些活動必須要符合禮賓府的獨特地位。

香港禮賓府於20世紀90年代開始舉行開放日,最初每年一次,現今已增至每年六次,其中一次在三、四月間府內杜鵑花盛開時舉行。然而並非整個禮賓府均作開放。開放日的門券收益多數會捐款作慈善用途。

此外,禮賓府是香港常見的遊行示威地點,尤其是過去作為港督府時,很多遊行示威活動都會以港督府為終點站。一般來說遊行隊伍由天星碼頭或皇后像廣場開步,至港督府的下亞釐畢道的側門止,並於這裏發表聲明,而警方則派人於此接收示威人士的請願信。然而在前任特首董建華執政期間,由於他並非住在禮賓府內,因此遊行隊伍多改以中環政府總部為終點站。

於六七暴動期間,港督府曾受到左派的衝擊,示威者於府外張貼大量大字報並高喊反對港英政權的口號的景象,是該年代香港人最鮮明的集體回憶之一。


[編輯] 傳說

禮賓府客廳
禮賓府宴會廳關於禮賓府的建築民間一直有各種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是指禮賓府有一條秘密的地下通道可連接中環的匯豐銀行總部和金鐘的添馬艦海軍基地(今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大廈)。事實上這是一條二戰時用作防空的地道,於1940年11月興建,通往當時的布政司署,其長度比傳言中的短。通道的入口原設計在禮賓府的花園,但當時的港督葛量洪對這個設計不滿意,遂將地道入口改在地牢的一個儲物室內。

另一個著名的傳說指,20世紀80至90年代過渡期間,中英兩國曾進行一次風水鬥法,中方在中環興建呈尖角狀的香港中銀大廈,其中一個角尖即正對著港督府。港督府就此請風水專家看風水,最後決定在港督府花園面向中國銀行大廈的方向種上柳樹擋剎。此外亦有傳說指當年要興建港督府時曾有風水高人指點,選擇於背靠山脈面向海港的現址興建。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32: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7000051KK0362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