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ge地震資料!!

2007-05-28 12:34 am
我要一D地震ge資料,急住要~~有有關ge資料請話比我知~~THX~~

回答 (4)

2007-05-28 1:01 am
2007年千島群島地震發生在UTC時間2007年1月13日04:24,震央位於北緯46.7度,東經154.4度附近,即俄羅斯千島群島海域,日本氣象廳錄得的強度為黎克特制8.3級[1],美國地質調查局錄得7.9級[2],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錄得8.4級[3],香港天文臺錄得7.7級[4]。

日本氣象廳發出海嘯警告,指約2米高的海嘯可能影響北海道。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也對俄羅斯、日本和南鳥島發出海嘯警告。

日本氣象廳說,整個西太平洋海域從勘查加半島一直到菲律賓以及密克羅尼西亞群島,都要注意。目前尚未收到任何求助資料。



[編輯] 海嘯

[編輯] 各地的海嘯警報及注意報:
海嘯警告地區: 海嘯警告程度:
北海道太平洋海岸的東部 海嘯警報
鄂霍次克北海道沿海 海嘯警報
北海道太平洋海岸的中央部份 海嘯注意報
北海道太平洋海岸的西部部份 海嘯注意報
北海道日本海沿海的北部 海嘯注意報
IZU 海島 海嘯注意報
SAGAMI 海灣和MIURA 半島 海嘯注意報
俄羅斯 海嘯警報
關島 海嘯警報
台灣 海嘯警報
菲律賓 海嘯警報
夏威夷 海嘯警報觀察區
阿拉斯加 海嘯警報觀察區
荷蘭港 海嘯警報觀察區
馬爾庫斯島 海嘯警報觀察區
中國沿海地區 海嘯預警
2007-05-28 12:40 am
地震,就是突然而強烈的震動。當地球內部長期積累起來的地應力(即單位面積上產生的抵抗外力的力)超過岩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岩層便會突然發生斷裂或錯位,使積累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並以波動的震盪形式向四方八面傅播出去,令地面發生震動。

震動的發源處稱為震源 focus。大多數震源都在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即岩石圈內。根據震源的深度,地震可分為三類:淺源地震(深度在0-70公里)、中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公里以上)。

由震源豎一垂直線至地面上的位置稱為震中 epicentre。震中是地表距離震源最近的地方,因此地震波最早到達這處,震動也最為強烈,破壞程度也最大。
2007-05-28 12:37 am
地震(又稱地動)是指由地震波所造成岩石圈的振動。自然現象和人為因素都能造成地震波。

地震的種類
地震一般可分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兩大類。由人類活動,如開山、開礦、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統稱為天然地震。


按成因分
構造地震
由於地殼運動引起地殼岩層斷裂錯動而發生的地殼震動,稱為構造地震。由於地球不停地運動變化,從而內部產生巨大地應力作用在地殼上。在地應力長期緩慢的作用下,造成地殼的岩層發生彎曲變形,當地應力超過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強度時便會使岩層斷裂錯動,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釋放,形成構造地震,地震學家通常用彈性回跳理論來描述這個現象。世界上絕大多數地震都屬於構造地震。

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活動時岩漿噴發衝擊或熱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較小,數量約占地震總數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關聯。火山爆發可能會激發地震,而發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發。

陷落地震
由於地下水溶解可溶性岩石,或由於地下採礦形成的巨大空洞,造成地層崩塌陷落而引發的地震,稱為陷落地裂。這類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3%左右,震級也都比較小。

誘發地震
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地殼外界因素誘發而引起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些外界因素可以是地下核爆炸、隕石墜落、油井灌水等,其中最常見的是水庫地震。水庫蓄水後改變了地面的應力狀態,且庫水滲透到已有的斷層中,起到潤滑和腐蝕作用,促使斷層產生新的滑動。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水庫蓄水後都會發生水庫地震,只有當庫區存在活動斷裂、岩性剛硬等條件,才有誘發的可能性。

地震依照深度的不同,又可分為:

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間;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於300公里。
一般來說, 震源越淺地震的破壞性也越大。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千米上下。


地震的大小
目前衡量地震大小的標準主要有震級和烈度兩種。
震級
地震強度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多少來劃分。目前國際上一般採用美國地震學家查爾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賓諾·古騰堡(Beno Gutenberg)於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級劃分法,即現在通常所說的芮氏地震規模。芮氏規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為底的對數,並選擇距震央100千米的距離為標準。芮氏規模每增強一級,釋放的能量約增加31倍。小於芮氏規模2.5的地震,人們一般不易感覺到,稱為小震或微震;芮氏規模2.5-5.0的地震,震央附近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稱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十幾萬次;大於芮氏規模5.0的地震,會造成建築物不同程度的損壞,稱為破壞性地震。芮氏規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範圍內監測到。有記錄以來,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是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時11分南美洲的智利,芮氏規模達8.9。

具體參見:芮氏規模


烈度
指地震對地面所造成的破壞和影響程度,由地震時地面建築物受破壞的程度、地形地貌改變、人的感覺等宏觀現象來判定。地震烈度由義大利火山學家Giuseppe Mercalli於1902年提出,從感覺不到至全部損毀分為1-12度。5度以上才會造成破壞。

每次地震的震級數值只有一個,但烈度則因觀測地點的不同而異。

地震分佈
統計資料表明,地震在大尺度和長時間範圍內的發生是比較均勻的,但在局部和短期範圍內有差異,表現在時間和地理分佈上都有一定的規律性。這些都與地殼運動產生的能量的聚累和釋放過程有關。

時間分佈
地震活動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表現為在一定時間段內地震活動頻繁,強度大,稱為地震活躍期;而另一時間段內地震活動相對來講頻率少,強度小,稱為地震平靜期。

地理分佈——地震帶
地震的地理分佈受一定的地質條件控制,具有一定的規律。地震大多分佈在地殼不穩定的部位,特別是板塊之間的消亡邊界,形成地震活動活躍的地震帶。全球地震主要分佈在兩大區帶上。

一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經臺灣再到菲律賓轉向東南直至紐西蘭,是地球上地震最活躍的地區,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地震。本帶是在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二是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大致從印度尼西亞西部,緬甸經中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越過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達地中海及其沿岸。本帶是在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上。

地震災害
地震是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地球上每天都在發生地震,其中大多數震級較小或發生在海底等偏遠地區,不為人們所感覺到。但是發生人類活動區強烈地震往往會給人類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通常來講,芮氏3級以下的地震釋放的能量很小,對建築物不會造成明顯的損害。人們對於芮氏4級以上的地震具有明顯的震感。在防震性能比較差切人口相對集中的區域,芮氏5級以上的地震就有可能造成人員傷亡。

地震產生的地震波可直接造成建築物的破壞甚至倒塌;破壞地面,產生地面裂縫,塌陷等;發生在山區還可能引起山體滑坡,雪崩等;而發生在海底的強地震則可能引起海嘯。餘震會使破壞更加嚴重。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主要有建築物倒塌,山體滑坡以及管道破裂等引起的火災,水災和毒氣泄漏等。此外當傷亡人員屍體不能及時清理,或污穢物污染了飲用水時,有可能導致傳染病的爆發。在有些地震央,這些次生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可能超過地震帶來的直接破壞。
地震預報
早在中國東漢時期,張衡就發明了地動儀,並於公元138年記錄到隴西大地震。長期以來,人類一直嘗試著對地震做出預報,以便在地震發生之前做好準備,減小地震災害的損失。一般認為科學的地震預報應對一次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作出較為準確的判斷。但由於地球內部活動的複雜性以及人類對此缺乏有效監測手段和預報模型,時至今日,地震預報技術尚不完善,成功的例子很少,地震預報仍是當今世界科學的一大難題。

世界上首次成功預報的地震是1975年2月4日發生在中國遼寧海城的芮氏7.3級地震。中國的地震部門在震前數小時正式發佈了臨震預報,當地政府及時採取了防護措施,疏散了大量居民。據信這次成功的預報避免了數萬人的傷亡。

目前全球範圍內已經建立了比較廣泛的地震監測台網,科學家們還通過超深鑽井等手段獲取更多的地球內部信息。但是人類地震預報的水平還僅限於通過歷史地震活動的研究,對地震活動做出粗略的中長期預報。在短期和臨震預報方面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的地震前兆觀測和監測。
2007-05-28 12:37 am
2007年千島群島地震發生在UTC時間2007年1月13日04:24,震央位於北緯46.7度,東經154.4度附近,即俄羅斯千島群島海域,日本氣象廳錄得的強度為黎克特制8.3級[1],美國地質調查局錄得7.9級[2],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錄得8.4級[3],香港天文臺錄得7.7級[4]。
日本氣象廳發出海嘯警告,指約2米高的海嘯可能影響北海道。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也對俄羅斯、日本和南鳥島發出海嘯警告。
日本氣象廳說,整個西太平洋海域從勘查加半島一直到菲律賓以及密克羅尼西亞群島,都要注意。目前尚未收到任何求助資料。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4/20070113_Kuril_Islands_Earthquake.png/240px-20070113_Kuril_Islands_Earthquake.png

[編輯] 海嘯

[編輯] 各地的海嘯警報及注意報:




海嘯警告地區:
海嘯警告程度:

北海道太平洋海岸的東部
海嘯警報

鄂霍次克北海道沿海
海嘯警報

北海道太平洋海岸的中央部份
海嘯注意報

北海道太平洋海岸的西部部份
海嘯注意報

北海道日本海沿海的北部
海嘯注意報

IZU 海島
海嘯注意報

SAGAMI 海灣和MIURA 半島
海嘯注意報

俄羅斯
海嘯警報

關島
海嘯警報

台灣
海嘯警報

菲律賓
海嘯警報

夏威夷
海嘯警報觀察區

阿拉斯加
海嘯警報觀察區

荷蘭港
海嘯警報觀察區

馬爾庫斯島
海嘯警報觀察區

中國沿海地區
海嘯預警

註:
海嘯注意報:海嘯高度大約有0.5米高。
海嘯警報:海嘯高度大約有2米高。[5]


[編輯] 已證實的海嘯
日本氣象廳指出有40厘米高的海浪打向北海道附近的父島列島。
日本氣象廳指在當地時間下午2時52分有10厘米高的海浪打向北海道東岸的根室市,在距離8.3級地震發生約90分鐘後發生。


收錄日期: 2021-04-23 19:47:1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7000051KK0325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