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冥王星會消失

2007-05-27 11:47 pm
why冥王星會消失

回答 (2)

2007-05-27 11:53 pm
✔ 最佳答案
據最新資料,在捷克布拉格召開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確定太陽系行星的定義,並決定將冥王星剔除在九大行星外,降格為矮行星;亦確認太陽系只有八顆行星,令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概念要改寫。

“行星”的新定義是指圍繞太陽運轉、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並且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同時其運行軌道與周圍衛星軌道範圍清楚區分,以及本身不是其他行星的衛星。按照新的定義,太陽系行星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符合要求,它們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發現的。大會又否決將冥王星以外的八大行星 , 冠名為「經典行星」 , 也放棄將太陽系的行星數目, 增加至十二顆.

新定義中亦有其他列明: 同樣具有足夠品質、呈圓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被稱為“矮行星”(dwarf planet)。冥王星是一顆矮行星。其他圍繞太陽運轉但不符合上述條件的物體被統稱為“太陽系小天體”。

冥王星被降格為二等行星,而包括齊娜, 查隆及穀神星在內的三夥星體亦與冥王星一起歸類為''矮行星'',並升級為二等行星.

QUESTION:為什麼冥王星不再被列為行星?有何理據?合理嗎?

其實冥王星不再被列為行星,是相當合理的:

(一) 完全是一個天文學上的錯誤,才把它當作大行星: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博發現冥王星﹐當時錯估了冥王星的質量﹐以為冥王星比地球還大﹐所以命名為大行星。然而﹐經過近30年的進一步觀測﹐發現它的直徑只有2300公里﹐無論直徑及質量都比月球還要小(質量只是月球5份之一.如果它可以算是行星, 那麼月球也可算是行星 (月球也可算行星因而在近日也引起爭辯).但當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真正確認﹐“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寫入教科書﹐深入民心, 以後也就將錯就錯了。

(二) 冥王星的質量遠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衛星世界中它也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

(三) 新的行星定義中的一句: ‘同時其運行軌道與周圍衛星軌道範圍清楚區分’。冥王星主要就是因為部分軌道與海王星重疊, 不合符新的定義而遭除名. 因冥王星所處的軌道正正在海王星之外,屬於太陽系週邊的柯伊伯帶,而這個區域一直是太陽系小行星和彗星誕生的地方。但它附合新定義中其他兩黠: ‘圍繞太陽運轉’、 ‘以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應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即符合了 ‘矮行星’而非 ‘行星’定義.

(四) 在冥王星發現後,天文學家又陸續發現柯伊伯帶有更多圍繞太陽運行的大天體。比如,美國天文學家布朗發現的“2003UB313”(即齊娜),就是一個直徑和質量都超過冥王星的天體.它的出現就引起部份天文學家爭議: 如果要把冥王星叫作行星, 那麼在其附近的庫柏帶也至少有42個星體符合資格,就連星體齊娜 (直徑2400~2500公里) 也比它更大, 更有資格當行星. 布朗等人的發因而使傳統行星定義遭遇巨大挑戰。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希望透過新行星定義,意在彌合傳統的行星概念與新發現的差距。

(五) 其實冥王星也只是庫柏帶中一個較大的星體, 周間還有為數不少與它相似或者更大的星體; 如果要把她們全部當作行星, 這就使行星的定義很含糊,故這是不可能的.



第一位是齊娜,第二位是冥王星,可見齊娜比較大

(六) 冥王星的軌道也與其他8行星很不同,太陽系其他行星的軌道大多接近圓形,但是冥王星的軌道是細長,偏離率很大的橢圓形,其軌道亦是最扁。環繞太陽一周需要247.9地球年. 表示橢圓形與正圓形之差異程度的數值是離心率。離心率越大則橢圓越細長。地球公轉軌道的離心率是0. 02,冥王星離心率是0. 25。冥王星最接近太陽時,距離太陽約30天文單位。最遠離太陽時,距離太陽約50天文單位。冥王星的軌道也偏斜黃道面達17度,為太陽系中偏斜最厲害的行星。它在上世紀80年代曾進入海王星軌道,使海王星變成最遠的行星!!

(七) 其它的一些天體,例如小行星2060(喀戎)的軌道與冥王星十分相似。

(八) 有說冥王星擁有衛星—冥衛一(Charon,即新的矮行星之一),因此它該作行星論,但天文學家及後相繼發現小行星243(愛達)等部份小行星同樣皆有衛星,所以擁有衛星被認為不再是判定行星的標準




冥王星軌道與其他行星不同,呈橢圓形,亦有傾斜

(B)以下是一篇參考文章:

參加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75國2500名天文學家在布拉格經過一周的熱烈討論,24日為天文學界數十年來關於行星定義做出回應,投票通過取消冥王星的行星資格,這讓1930年被發現以來就被列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冥王星,正式被踢出太陽系行星群之列。IAU的決議聲明,「(太陽系)8大行星為:水星,地球,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會中通過將太陽系內的星體分成三大類別:

1.行星:必須是環繞恆星運行的圓球形星體,本身有足夠的質量使其重力能與應力平衡而維持近似圓球狀,同時其運行軌道與周圍衛星軌道範圍清楚區分。

2.矮行星:環繞恆星運行的圓球形星體,本身有足夠質量能與應力平衡而維持近似圓球狀,其運行軌道與周圍衛星未清楚區分,以及本身不是其他行星的衛星。

3.其他圍繞太陽運行的星體,如隕石,彗星,衛星等統稱為「太陽系小星體」。

根據新訂出的定義,冥王星因為部分軌道與海王星重疊而遭除名,被降級為矮行星﹔太陽系從今亦只有8大行星。

這樣的結果與一周前行星定義委員會提出的新定義草案截然不同,該份草案除了建議保留冥王星的資格,同時納入另外三顆新發現的類行星星體,讓太陽系增加為12大行星,不過這份草案引起更激烈的爭辯。如今,原本有希望加入行星之列的賽瑞斯星(又稱:榖神星),以及編號2003 UB313、暫名為齊娜的星體與冥王星同列為矮行星。

發現齊娜的加州理工學院天文學家布朗對這樣的結果感到滿意,他過去就主張,冥王星和類似冥王星的星體資格稱不上行星,上周新定義草案提出後,他也質疑,依照草案標準,庫柏帶至少有42個星體符合資格,就連地球的月亮質量都比冥王星大,而齊娜將成為矮行星中的最大星體
參考: yahoo
2007-05-27 11:59 pm
冥王星邊有消失呀?
只不過係佢細到科學家覺得佢唔夠資格成為行星JE~

可能係我誤會你既意思都唔定,可唔可以問得detail D?


天文界倡9大行星變12大 改「行星」定義 保冥王星地位

【明報專訊】為了平息長久以來冥王星地位的爭議,正在召開會議的國際天文學聯會(IAU)周三建議改變「行星」的定義來挽救冥王星。若決議草案下周獲通過,太陽系9大行星將會「擴軍」至12大行星 ,屆時所有相關教科書都要改寫。

2500名天文學家下周投票

冥王星是目前9大行星中體積最小的,在1930年被定性為太陽系第9顆行星。然而,隨近年天文學家發現更多比它更大的天體,冥王星的地位開始引起質疑,有人認為要自九大行星中剔除冥王星,但亦有不少人激烈反對。來自75個國家的2500名天文學家正雲集捷克首都布拉格,目的就是開會討論行星定義變更問題。

行星新定義﹕直徑須逾800公里

為了解決冥王星地位,IAU建議在「行星」加入「pluton」這一範疇,泛指位於柯伊柏帶(接近太陽系邊緣的小行星帶)內類近冥王星的星球,比8個較大較接近太陽的「傳統」行星較小。根據這定義,任何天體直徑超過800公里,環繞太陽運行,密度達地球的1.2萬分之一的,就算是行星。

在這個定義下,除了冥王星可以保住其行星地位外,其最大衛星卡戎(Charon)及太陽系已知最遠星體齊娜(Xena),都會屬於「pluton」。至於谷神星(Ceres)則一直是小行星帶中最大的星體,原本屬於行星之一,但到19世紀初被除名。

若草案一旦落實,12大行星依次將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谷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卡戎星以及齊娜星。齊娜星是加州理工的布朗所發現,他雖然以公主戰士Xena來稱呼該星體,但料IAU會另取名字。

另外,IAU亦建議天文學家不要再用「次級行星」(minor planets)這用語。過去所有非行星天體如小行星、彗星等都一概被稱為「次級行星」,IAU建議改稱為「太陽系小型天體」。

今次改動將不僅影響科學界,百科全書、課本以至課室內的太陽系模型都要更新。不過「12大行星」仍未是最終定案,因為IAU仍然有一張包括十多個天體的名單,有機會升格成行星。在投票前,專家們將舉行兩場會議討論。決議草案是由IAU執行委員會提出,而該委員會向來只會提出甚有把握通過的草案,所以草案相信會獲得通過。

美聯社/華盛頓郵報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32: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7000051KK0291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