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六慾和五戒
回答 (4)
佛看虛空法界沒有分別,是一體的。平等心是成佛的第一因。
菩薩是六度心,起心動念與六度相應。
緣覺之心(亦稱辟支佛)是十二因緣,念念與十二因緣相應。
念念與四諦相應是聲聞。
念念與十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相應,是天道之因。
念念與五戒相應得人身。
三惡道中,餓鬼道與慳貪相應;
地獄道與瞋恚相應;
畜生道與愚痴相應。
十法界裡,還有修羅道,這比較特殊。
修羅也修上品十善,但沒有四無量心,他是貢高我慢,嫉妒心很重,好勝心很強,此是修羅之因。
十法界的業因非常複雜,此處說的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五戒十善可以達到八十分,來生能得人身。
如果五戒十善能達到滿分,來生決定生天。
假如五戒十善連五十分都保不住,那就三惡道去了。
我們起心動念與哪一法界相應,將來就到那一道去受生。到哪一道去投胎,完全是自己造作。上帝、閻羅王做不了主,佛菩薩也做不了主。我們明瞭此理,每天起心動念就應知道自己的念頭落在哪一道。我們要想往善道去,純善至善是佛道、菩薩道。要想作佛、作菩薩,一定要修清淨平等覺,用清淨平等覺心去修六度,起心動念與清淨平等覺相應,走的方是佛道。
若起心動念與貪瞋痴相應,則走的是三惡道。
[七情]有三種說法:
一. 儒家: 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
二. 佛教: 喜 怒 憂 懼 愛 憎 欲
三. 中醫: 喜 怒 憂 思 悲 恐 驚
[六慾]亦可寫為[六欲]:
一. 眼-----貪美色奇物
二. 耳-----貪美音讚言
三. 鼻-----貪香味
四. 舌-----貪美食口快
五. 身-----貪舒適享受
六. 意-----貪聲色、名利、恩愛
我們都是凡人,都有[七情六慾],所以才會有喜有怒,因憂成懼,由愛生惡.............
各種情慾此起彼落,構成人們口中所說的感覺.
別人問:"真係做到四大皆空的,那豈不是無情之人."
我說:"首先,[四大皆空]有別於[七情六慾]:
不懂佛法的人,他會脫口而出地告訴你︰「空了酒、色、財、氣,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實,這與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因為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
而[七情六慾]中的十三字,只是令我們清楚的了解如何控制我們的生命。
老子說:正色 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聾,五味使人口爽,就是告訴我們,過分在聲、色、犬、馬的 生活中盡情的享樂,是會使人迷失本性的,一個人的本性,也就是人性,一旦失去了 ,那麼就會淪為獸性了。
我們本是凡人,毋須斷七情絕六慾,只怕你被[七情六慾]凌駕了,才是可悲.............."
那人又說:"所以要駕馭情感呢..."
我只說:
"不走極端,謹守中庸之道,
不被凌駕,亦不必去駕馭." ]
受持五戒十善,就是依據因果法則,種下善因,以成就未來的幸福。可是沉迷的眾生,目光短淺,自私自利,往往為了眼前一些短暫的利益和快樂,而作惡多端,以致招感種種惡報。所以佛陀指出,祈求幸福的人,應明白因果,受持五戒,多行十善。
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七情六慾
淺談[七情六慾]
人們常說我們都有[七情六慾],你們知道[七情六慾]是什麽嗎?
[七情]有三種說法:
一. 儒家: 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
二. 佛教: 喜 怒 憂 懼 愛 憎 欲
三. 中醫: 喜 怒 憂 思 悲 恐 驚
[六慾]亦可寫為[六欲]:
一. 眼-----貪美色奇物
二. 耳-----貪美音讚言
三. 鼻-----貪香味
四. 舌-----貪美食口快
五. 身-----貪舒適享受
六. 意-----貪聲色、名利、恩愛
我們都是凡人,都有[七情六慾],所以才會有喜有怒,因憂成懼,由愛生惡.............
各種情慾此起彼落,構成人們口中所說的感覺.
別人問:"真係做到四大皆空的,那豈不是無情之人."
我說:"首先,[四大皆空]有別於[七情六慾]:
不懂佛法的人,他會脫口而出地告訴你︰「空了酒、色、財、氣,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實,這與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因為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
而[七情六慾]中的十三字,只是令我們清楚的了解如何控制我們的生命。
老子說:正色 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聾,五味使人口爽,就是告訴我們,過分在聲、色、犬、馬的 生活中盡情的享樂,是會使人迷失本性的,一個人的本性,也就是人性,一旦失去了 ,那麼就會淪為獸性了。
我們本是凡人,毋須斷七情絕六慾,只怕你被[七情六慾]凌駕了,才是可悲.............."
那人又說:"所以要駕馭情感呢..."
我只說:
"不走極端,謹守中庸之道,
不被凌駕,亦不必去駕馭."
五戒
為了契應不同眾生,佛陀的教誨可大致歸攝為菩薩乘、解脫乘、人天乘三個不同深淺的層次。
菩薩乘修四攝、六度,聲聞乘修四諦、十二因緣,人天乘修五戒、十善。
人天乘的修行者,除了皈依三寶外,還應深信因果和受持五戒十善。「善因樂果」、「惡因苦果」的因果法則,是世間的真理,是建設未來幸福的依據。
因此受持五戒十善,就是依據因果法則,種下善因,以成就未來的幸福。可是沉迷的眾生,目光短淺,自私自利,往往為了眼前一些短暫的利益和快樂,而作惡多端,以致招感種種惡報。所以佛陀指出,祈求幸福的人,應明白因果,受持五戒,多行十善。
五戒十善是行為的軌範,亦是一切修行的基礎。
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善,乃是五戒的擴大與加深,除了戒作惡並且也要戒不去行善,即:
一)身體上的離殺生(救生)、離偷盜(布施)、離邪婬(梵行)
二)言語上的離妄語(誠實)、離兩舌(和諍)、離惡口(愛語)、離綺語(質直)
三)思想上的離貪欲(清淨)、離填恚(慈悲)、離邪見(正見)。
另外,依據佛教的理念,修持五戒,他生輪迴可不墮惡道,仍能生於人間;而修持十善,則可以輪迴為天人,褔報亦較在人間為高。
收錄日期: 2021-04-23 20:18:2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6000051KK0444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