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散文

2007-05-26 3:31 am
有冇魯迅的散文??

回答 (4)

2007-05-26 3:32 am
✔ 最佳答案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豫山,後改字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學時改名周樹人,「魯迅」是他的筆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評論家、翻譯家,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旗手。歷任北京大學講師、北京女子師範高等學校、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教授。


生平


請參見魯迅年表 魯迅的遷居路線大致為:紹興—南京—日本仙台—日本東京-紹興-北平—廈門—廣州—上海。

[編輯] 紹興17年

少年的魯迅居住在紹興城區。12歲到17歲時,魯迅在紹興的三味書屋學習。童年的百草園、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帶的農村等地,給了魯迅十分深刻的印象,也是之後創作《吶喊》和《彷徨》兩部小說集的素材來源。魯迅13歲那年,祖父因為科舉案下獄,父親重病在床,家道開始衰落。魯迅開始出入於藥店和當鋪,飽受侮辱。16歲時父親病逝。家境更加艱苦。


[編輯] 南京4年


1898年,魯迅到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1899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鐵路學堂,1901年畢業,頗受進化論思想影響,愛讀新思想的書,尤其是翻譯的小說。


[編輯] 在日本7年


魯迅在日本留學時的筆記,上有藤野先生的註解


魯迅與周作人、郭沫若、鬱達夫等著名作家都為留學日本派。1904年9月魯迅赴日本仙台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現在是東北大學醫學部)學醫,並與講師藤野嚴九郎結下深刻友誼。他也是東北大學的第一位外國留學生。魯迅的醫學成績平均分為65.5,作為一個初到的外國留學生已經是不錯的了。因為抱著希望用文學治療中國人的疾病的想法,他於1906年3月從學校退學,回國尊母命與朱安結婚。後又重赴日本研究文藝。1907年曾擬創辦雜誌新生,因經費問題未能如願。1908年師從章太炎,加入光復會,並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譯外國小說。1909年從日本歸國。


[編輯] 浙江3年


回國擔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紹興師範學校校長等職務。1911年寫出第一篇小說《懷舊》(文言寫作)。


[編輯] 在北京,1912年-1926年


1912年受蔡元培之邀到北京教育部任簽事。經歷一段思想苦悶時期,對國民黨、社會改革頗感失望,沉迷於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編謝承《後漢書》、《嵇康集》。後受錢玄同影響,重新投身新文化運動,在北京女子師範高等學校任教授、北京大學任講師。1918年,他首次用“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上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短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12月,他還生動地塑造了阿Q形象,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


[編輯] 在廈門和廣州


1926年8月,魯迅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抗議三·一八慘案,被北洋軍閥政府通緝,於是南下廈門大學任文科教授。


1927年1月16日,魯迅離開廈門經香港,於19日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並與自己的學生許廣平同居。


[編輯] 上海10年


魯迅1933年為紀念“左聯五烈士”所寫的《為了忘卻的紀念》(手稿)


1927年10月他辭去中山大學職務到達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區的越界築路區域(所謂“半租界”,今天虹口區北部魯迅公園一帶),那裡有特殊的政治環境,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1930年起先後加入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左翼作家聯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但魯迅與左聯領導有很多思想上的衝突,這或許是把他定位為自由作家的論據之一。1927年到1936年間,魯迅創作了很多回憶性的散文與大量思想性的雜文,翻譯、介紹外國的進步文學作品。


魯迅在上海期間,和宋慶齡、陳賡有交往。魯迅所主持的文學團體和郭沫若、鬱達夫主持的文學團體有矛盾。魯迅扶植獎掖文學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蕭軍、蕭紅等,也和化名狄克的張春橋進行過論戰。


自1931年起,魯迅大力倡導木刻版畫,由此開始了中國創作版畫的歷史。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因肺結核病而逝世,葬於上海虹橋萬國公墓。在上海為他舉行隆重的悼念活動。民眾代表在其靈柩上覆蓋寫有“民族魂”的白旗。1956年,魯迅墓遷移重建於上海虹口公園。


[編輯] 家庭


魯迅與周恩來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學始祖周敦頤。


1906年,25歲的魯迅從日本回國,遵照母親的意見而與28歲的朱安結婚。1927年10月8日,魯迅在廣州與許廣平結婚。1929年,兒子周海嬰在上海出世。 魯迅有兩個弟弟:周作人(1885-1967)、周建人(1888-1984)。


周海嬰之子為周令飛。周令飛在1980年代時與來自臺灣的女同學張純華相戀並移居臺灣。他的女兒周璟馨(即魯迅的曾孫女)曾參加臺灣綜藝節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併成為熱點人物。


[編輯] 成就



魯迅一生寫了許多小說,散文和雜文,其中不少為經典之作。小說代表作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小說集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代表作有收入《朝花夕拾》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其散文詩集《野草》達到一個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魯迅雜文的數量極多,代表作有《二心集》、《華蓋集》等。


魯迅在學術上也有很高的造詣,著有《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


[編輯] 評價


魯迅1930年照於上海


魯迅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在文學上的卓越貢獻,已被文學界與普通民眾所公認,他對中國人的國民性、中國社會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闡釋。他的小說倍受推崇,散文詩《野草》被認為是中國20世紀文學的顛峰之作。但在反映其政治傾向的許多雜文思想價值上頗受爭議,大多數人認為他文筆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學”的奠基人。他也是現代中國大陸很多民族主義者的膜拜對象。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前,他在中國大陸是一位受意識形態保護的作家。現在大陸學術界對他的評論已經自由化。


毛澤東早在延安時期在《新民主主義論》對魯迅有高度評價,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僕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並將中共在延安創辦的文學院取名魯迅文學院,後改為魯迅藝術文學院。雖然在共產黨掌權後,魯迅的形象被嚴重政治化,其文學地位也因政治需要被權力集團高度肯定,但是據2001年出版的周海嬰著《魯迅與我七十年》記載,1957年毛澤東在回答羅稷南的問題時表示,如果魯迅仍然活著,“以我估計,魯迅要麼是關在牢里還是要寫,要麼他識大體不作聲”。



兩岸政府對他的不同的政治化評價,使當代對魯迅的真實思想需要重新澄清,比較重要的當代魯迅研究學者有王瑤、錢理群、李歐梵、王富仁、陳漱渝、汪暉、張夢陽、徐麟、王乾坤等。


[編輯] 魯迅曾用筆名


乾凡、飛迅、直庚、樹俟、獨洛、敖隼、旁斡預、L.S.、丁璫、丁萌、士繇、E.L.、及鋒、之達、子明、豐瑜、元艮、元期、不堂、中頭、中拉、長庚、公汗、風聲、巴人、龍剛、且介、且文、史賚、史癖、白舌、白道、令飛、飛斐、冬華、樂文、樂賁、樂雯、品音、記者、動軒、仲度、華圉、自樹、許遐、許霞、迅行、葦索、杜斐、何干、一尊、餘銘、譯者、張沛、阿二、阿法、苗挺、直入、明瑟、羅憮、佩韋、周樹、周悼、庚辰、庚言、孟弧、封餘、荀繼、茹蒓、樹人、候堂、獨立、薑珂、洛文、神飛、敖者、莫朕、桃椎、索士、索子、曉角、翁隼、唐俟、旅隼、朔爾、家乾、家斡、宴教、冥昭、焉於、黃棘、夢文、雪之、常庚、曼雪、崇巽、符靈、康鬱、隋文、越丁、越山、越僑、越容、楮冠、魯迅、尊古、游光、遐觀、編者、虞明、豫才、燕客、霍沖、孺牛、小孩子、豐之餘、韋士繇、鄧當世、白在宣、華約瑟、齊物論、杜德機、何家乾、何家斡、即魯迅、張承祿、張祿如、周玉才、周動軒、周樹人、周樟壽、周豫才、宓子章、趙令儀、某生者、倪朔爾、欒廷石、唐豐瑜、唐元期、黃凱音、戛劍生、康伯度、隋洛文、葛何德、董季荷、敬一尊、朝花社、編輯者、編纂者、纂述者、ELEF、旅滬記者、宴之教者、楮冠病叟、中國教育社、奔流社同人、譯文社同人、鐵木藝術社、旅滬一記者、朝花社同人、上海三閑書屋。
2007-07-01 5:00 am
自問自答
2007-05-26 3:38 am
魯 迅 散 文

魯迅散文的內容

(1)散文詩

《野草》是魯迅「散文詩」的代表作, 共收二十三篇散文詩。魯迅用詩的激情來展期其內心世界。有追求美好理想的, 如《雪》和《好的故事》; 有表露勇於自我犧牲的豪情的, 如《死火》; 有解剖內心陰影的, 如《影的告別》、《希望》; 有追悔莫及而嚴於自責的, 如《風箏》。其中《風箏》是寫作者少年時曾蠻橫地阻止弟弟放風箏, 把弟弟自製的風箏毀壞, 後來年紀大了, 才知道自己做錯, 因而後悔不已。這篇散文詩, 含意深刻, 很值得體味。

(2)記敘散文

《朝花夕拾》是魯迅「記敘散文」的代表作, 這是一部以回憶往事為主
的散文集, 共收十篇文章, 涉及作者七歲到二十二歲這一段時間。這部散文集, 作者通過自己對往事的回憶, 從各方面描寫了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風貌。還對舊有教育制度、倫理道德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過去生活的懷緬及對故鄉人民深刻的懷念。

(3)雜文

魯迅前期(1927年前)的雜文大都收在《墳》、《熱風》、《華蓋集》、《華蓋
集續篇》中,《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也有一部分。《熱風》收雜感四十一篇, 基本主題是對舊有的倫理、迷信思想等進行強烈的指責, 部分篇章還記錄著魯迅早期的進化論和個性解放的思想。《熱風》以短小精悍的形式, 進行廣泛的社會批評, 篇中多有飽含哲理的警句。《墳》共收二十三篇雜文, 是研究作者早期的世界觀和中國近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獻, 大部分作品是作者深刻研究歷史和現實後總結出來的經驗。《華蓋集》和《華蓋集續篇》較多篇幅都是圍繞「女師大風潮」而寫的, 無情地揭露了北洋軍閥政府及其幫凶的殘虐與凶暴。這些雜文較鮮明地體現了魯迅雜文的「論時事不留面子, 砭錮弊常取類型」的特色。

魯迅後期(1927年後)的雜文集有:《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
《花邊文學》等等, 以及《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裡的一些篇章。這個時期, 魯迅全力創作雜文, 具有極豐富的思想內容: 有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 有批判他認為不合理的文藝理論; 有批評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和針砭社會錮弊的, 都具有極其深刻的意義。魯迅雜文的深廣的思想內容, 強烈和豐富的鬥爭經驗是通過它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的。


魯迅散文的藝術風格

(1)內容廣泛, 不拘格套

魯迅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 都有豐富多樣的變化, 他的散文創作, 有抒懷述志的散文集, 有記敘懷人的記敘散文, 有批評社會的雜文, 都得到很大的成就。在形式上, 魯迅散文更是多姿多采, 表現出多種非凡的技巧及藝術表現手法, 以他的散文《朝花夕拾》為例, 從藝術上來看, 本文以記敘為主, 記敘與抒情、描寫、議論相結合, 在優美的抒情詩般的記敘中往往出現匕首似的議論, 也經常運用諷刺、幽默、反語等雜文筆法, 加上自然樸實的語言和完美的白描手法, 構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2)幽默諷刺, 哲理深長

魯迅以幽默諷刺的筆觸, 一矢中的地表達了深遠的哲理, 令人回味無窮, 如《野草》每一篇作品所表達的, 都是富於哲理意味的「小感觸」, 但作者則賦這些「小感觸」以絢麗多姿的藝術形象。他還大膽運用異常奇特的藝術構思, 借虛幻以寓真實, 把他的「小感觸」以極其誇張的形式強烈地表現出來, 寓莊於諧, 含蓄幽默。作者把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用幽默的手法表達出來, 取得諷刺的效果。

(3)氣勢恢宏, 邏輯精密

魯迅的散文大都氣勢恢宏, 說理深邃, 往往以無可辯駁的邏輯壓倒論敵,
表現出汪洋恣肆的藝術風格。在《再論雷鋒塔的倒掉》中, 魯迅單單用雷鋒塔的倒下,「是因為鄉下人迷信那塔磚放在自己的家中, 凡事都必平安, 如意, 逢凶化吉, 於是這個也挖, 那個也挖, 挖之久久, 便倒下。」這典型的例子, 寫出中國人傳統的毛病: 迷信、無知和「奴才式的破壞」。在文中, 魯迅以古今中外各種史事人物, 申論自己的論點, 使內容更深刻, 更富氣勢。

(4)語言精確, 形象鮮明

魯迅的散文有很強烈的形象性, 共中有直接的描寫, 如《記念劉和珍君》
中, 簡單直接地寫出在「女師大事件」中被殺的劉和珍同學的形象:「我平素想, 能夠不為勢力所屈, 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的學生, 無論如何, 總該是有些傑鸄鋒利的, 但她卻常常微笑著, 態度很溫和......於是見面的回數就較多了, 也還是始終微笑著, 態度很溫和。」至於那些形象的比喻, 更是隨處可見, 皆有深刻的典型意義。
參考資料:
lfh.hkcampus.net/~lfh-yyy/files/LUXUN_SW.DOC

http://www.rthk.org.hk/classicschannel/yi_shu_story06.htm有魯迅的朝花夕拾

2007-05-25 19:47:01 補充:
野草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于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于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2007-05-25 19:47:32 補充: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並且無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我以這一叢野草,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于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去罷,野草,連著我的題辭!
參考: lfh.hkcampus.net/~lfh-yyy/files/LUXUN_SW.DOC
2007-05-26 3:36 am
魯 迅 散 文

魯迅散文的內容

(1)散文詩

《野草》是魯迅「散文詩」的代表作, 共收二十三篇散文詩。魯迅用詩的激情來展期其內心世界。有追求美好理想的, 如《雪》和《好的故事》; 有表露勇於自我犧牲的豪情的, 如《死火》; 有解剖內心陰影的, 如《影的告別》、《希望》; 有追悔莫及而嚴於自責的, 如《風箏》。其中《風箏》是寫作者少年時曾蠻橫地阻止弟弟放風箏, 把弟弟自製的風箏毀壞, 後來年紀大了, 才知道自己做錯, 因而後悔不已。這篇散文詩, 含意深刻, 很值得體味。

(2)記敘散文

《朝花夕拾》是魯迅「記敘散文」的代表作, 這是一部以回憶往事為主
的散文集, 共收十篇文章, 涉及作者七歲到二十二歲這一段時間。這部散文集, 作者通過自己對往事的回憶, 從各方面描寫了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風貌。還對舊有教育制度、倫理道德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過去生活的懷緬及對故鄉人民深刻的懷念。

(3)雜文

魯迅前期(1927年前)的雜文大都收在《墳》、《熱風》、《華蓋集》、《華蓋
集續篇》中,《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也有一部分。《熱風》收雜感四十一篇, 基本主題是對舊有的倫理、迷信思想等進行強烈的指責, 部分篇章還記錄著魯迅早期的進化論和個性解放的思想。《熱風》以短小精悍的形式, 進行廣泛的社會批評, 篇中多有飽含哲理的警句。《墳》共收二十三篇雜文, 是研究作者早期的世界觀和中國近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獻, 大部分作品是作者深刻研究歷史和現實後總結出來的經驗。《華蓋集》和《華蓋集續篇》較多篇幅都是圍繞「女師大風潮」而寫的, 無情地揭露了北洋軍閥政府及其幫凶的殘虐與凶暴。這些雜文較鮮明地體現了魯迅雜文的「論時事不留面子, 砭錮弊常取類型」的特色。

魯迅後期(1927年後)的雜文集有:《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
《花邊文學》等等, 以及《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裡的一些篇章。這個時期, 魯迅全力創作雜文, 具有極豐富的思想內容: 有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 有批判他認為不合理的文藝理論; 有批評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和針砭社會錮弊的, 都具有極其深刻的意義。魯迅雜文的深廣的思想內容, 強烈和豐富的鬥爭經驗是通過它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的。


魯迅散文的藝術風格

(1)內容廣泛, 不拘格套

魯迅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 都有豐富多樣的變化, 他的散文創作, 有抒懷述志的散文集, 有記敘懷人的記敘散文, 有批評社會的雜文, 都得到很大的成就。在形式上, 魯迅散文更是多姿多采, 表現出多種非凡的技巧及藝術表現手法, 以他的散文《朝花夕拾》為例, 從藝術上來看, 本文以記敘為主, 記敘與抒情、描寫、議論相結合, 在優美的抒情詩般的記敘中往往出現匕首似的議論, 也經常運用諷刺、幽默、反語等雜文筆法, 加上自然樸實的語言和完美的白描手法, 構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2)幽默諷刺, 哲理深長

魯迅以幽默諷刺的筆觸, 一矢中的地表達了深遠的哲理, 令人回味無窮, 如《野草》每一篇作品所表達的, 都是富於哲理意味的「小感觸」, 但作者則賦這些「小感觸」以絢麗多姿的藝術形象。他還大膽運用異常奇特的藝術構思, 借虛幻以寓真實, 把他的「小感觸」以極其誇張的形式強烈地表現出來, 寓莊於諧, 含蓄幽默。作者把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用幽默的手法表達出來, 取得諷刺的效果。

(3)氣勢恢宏, 邏輯精密

魯迅的散文大都氣勢恢宏, 說理深邃, 往往以無可辯駁的邏輯壓倒論敵,
表現出汪洋恣肆的藝術風格。在《再論雷鋒塔的倒掉》中, 魯迅單單用雷鋒塔的倒下,「是因為鄉下人迷信那塔磚放在自己的家中, 凡事都必平安, 如意, 逢凶化吉, 於是這個也挖, 那個也挖, 挖之久久, 便倒下。」這典型的例子, 寫出中國人傳統的毛病: 迷信、無知和「奴才式的破壞」。在文中, 魯迅以古今中外各種史事人物, 申論自己的論點, 使內容更深刻, 更富氣勢。

(4)語言精確, 形象鮮明

魯迅的散文有很強烈的形象性, 共中有直接的描寫, 如《記念劉和珍君》
中, 簡單直接地寫出在「女師大事件」中被殺的劉和珍同學的形象:「我平素想, 能夠不為勢力所屈, 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的學生, 無論如何, 總該是有些傑鸄鋒利的, 但她卻常常微笑著, 態度很溫和......於是見面的回數就較多了, 也還是始終微笑著, 態度很溫和。」至於那些形象的比喻, 更是隨處可見, 皆有深刻的典型意義。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27: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525000051KK0334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